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五四激进主义是对现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由于与现实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情绪化的非理性层面。岳凯华的博士论文《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在研究范式上避免了空洞的宏观立论,而是致力于重返历史原点,在历史语境中探究原委,从微观和细节上考察历史的动向,不仅廓清了强加在五四激进主义之上的种种不实之论,阐明了它与中国新文学发生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且从治学方法上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五四激进主义是对现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由于与现实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情绪化的非理性层面.岳凯华的博士论文《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在研究范式上避免了空洞的宏观立论,而是致力于重返历史原点,在历史语境中探究原委,从微观和细节上考察历史的动向,不仅廓清了强加在五四激进主义之上的种种不实之论,阐明了它与中国新文学发生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且从治学方法上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王桂妹 《江汉论坛》2005,(3):105-107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制导性力量,五四文化激进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思想启蒙及其文学革命以对传统的激烈批判显示了自身巨大的历史价值,但五四文化激进主义所持的一元文化认知模式在当时以及后来的五四继承史和研究史中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由这种思维定势所产生的价值建构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理论局限。本文力图检视某些理论建构所显露的历史性逻辑缺口,在既继承五四文化批判精神又要走出五四文化认知模式的基础上重新理解五四。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 ,中国历史的现代转型已经深入到文化的核心价值层面 ,并由此带来文化肌体更为痛苦的排异反应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者正是以峻急的文化批判态势把中国历史推向了新生 ,但是作为新旧文化价值的必然连接体 ,他们更承受着历史过渡期带来的历史重负和心灵绞杀 ,呈现出文化、心理结构的悖论状态 ,从而也成为一个时代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重读鲁迅《呐喊.自序》,我们能够发现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与其他更积极的新文化运动的鼓动者之间的思想分歧。鲁迅的“五四”有别于一般“新青年”的“五四”,对这种差异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复杂性的理解,并最终走出今天关于五四评价的种种争议,寻找理解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6.
陈霞 《理论界》2010,(8):147-149
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个五四新女性,她勇敢地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篱,选择了自己追求的路,但最终却是悲剧的命运。这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子君的悲剧是当时整个女性悲剧命运的写照。子君等五四新女性的悲剧命运启示我们:女性只有经济独立,才能跨出追求人的独立的第一步;而只有整个社会解放了,女性才能真正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最主要的动力 ,并在五四时期达到一个巅峰。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对传统文化权威的大胆挑战 ,表征着一种时代精神。其形成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叛逆品格的继承 ;另一方面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亡国灭种的现实日益积聚起来的焦虑情绪的必然行为结果。同时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造成的对西方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吸纳 ,也成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五四”的重读,就几个有关“五四”的敏感话题发表了看法,对以下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所谓“五四”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所谓“五四”在文化上的“欧化”倾向严重丧失了“民族主义”的立场;所谓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期的文化失范、价值无序、道德失落等问题是由于“五四”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过了头;所谓“五四”在社会革命和政治经济关怀方面有所缺失。文章认为,随意抹杀“五四”的历史功绩是一种轻率的、不严肃的态度。如果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将“五四”摆到本世纪文化发展的特殊语境中考察,我们就能看到,本世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五四”的开创之功,“五四”所提出的许多文化命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一、历史背景“新女性”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思潮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能够发生并发展成为全国规模并长时期持续,影响深远,与信息传递密切相关。信息媒介网络(报纸杂志)、学生组织网络以及交通与邮电网络在五四运动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既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又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神话往往是被历史的书写者有意或无意缔造的,人们一旦接受了神话化的历史,便不再对神话以外的书写感兴趣,对已浮出水面的新鲜史料也视而不见.被许许多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的多元复杂相貌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或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几乎任何一部文学史书写出来的"五四",都是出自同一模具的产物,近乎千部一面.尽管时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但有关"五四"诸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仍被文学史遮蔽了,与之相关的许多人与事和因果的逻辑关系常常呈现出史料不足的简单,学术结论也往往显出缺乏实证的草率甚至武断.我们对真正读懂"五四"还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文章在提出问题的性质、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方面对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4.
张德旺 《北方论丛》2006,(5):101-104
从1919年6月3日北京军警大批逮捕学生,到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根据是:北京是这期间全国人民同皖系军阀政府及其后台日本帝国主义斗争最激烈,最关键的所在,全国各地的爱国运动都是响应、支援,配合北京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思想元典,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五四”运动这个现代中国的本源性事件不断被“当代人”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叙述,大致存在“文艺复兴说”、“破坏传统说”、“资产阶级启蒙说”和“新民主主义说”等关于“五四”运动的主要话语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在“五四”运动前后,民族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从而掀起了全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大觉醒。这次民族主义的思潮无论是人员参与方面还是它的影响程度都是空前的,这也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它以个人为本位,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色彩,但仍然与民族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关联。从兴起的原因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主义的高涨;从运动的特点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个人为本位,并具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倾向,但它所推崇的"个人"和"自我",绝对不是执著于一己痛痒的"个人"和"自我",它所关注的"世界"和"人类",也绝对不是完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世界"和"人类"。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和思路作一番认真的考察十分必要,通过正确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从中探讨“五四”运动带给人们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政党并不是原生的,而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中国政党的初起阶段,很多方面都是不成熟的。而在政党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的同时,五四时期却突发性地产生了一个社团大繁荣的局面。这些社团,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政治性社团强烈的作用于政党。中国的政党在这突发性一击的震荡下迅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而且,这种影响并未即时消失,而是溶入到政党运作之中,不断的作用于中国的政党运作。这种作用是长期的,也是深层的。可以说,中国的政党,无论政党思想,还是组织形式、运作方式都从五四时期的社团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教育革新思想和实践,使北京大学成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中心.其教育革新思想的基本精神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这一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五四”运动时期的风云人物齐集北京大学,各种学术研究团体、革新社团和进步刊物成立,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在北京大学盛行。使北京大学成为了“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蔡元培在“五四”运动这场爱国主义运动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