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山东龙山文化亦称典型龙山文化。它的分布区域不止限于今日的山东省境内,从北面的辽东半岛到南面的苏北、皖北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山东龙山文化的名称是五十年代末期在我国考古学界中被提出来的,无论从它的分布区域上或者是文化面貌上看,都与陕西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有所不同。有些同志认为只有山东龙山文化才配得上称为龙山文化。这个提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现在考古学界既然已约定俗成地把龙山文化分为陕西、河南、山东等类型,那就暂且从众说为好,以免因名词或概念不同而引起混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对这几种文化(或文化类型)会赋予更加科学的名称。最近二十多年以来,许多地层学材料和器物形制学研究都证明山东龙山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的来源不同。河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都是承袭了仰韶文  相似文献   

2.
在上古史中,父系氏族社会这一历史阶段,包括了阶级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国家的起源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我国的考古学中,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在龙山文化时期。自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代文化的三迭层后,基本上确定了龙山文化即晚于仰韶文化又早于殷代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特别是解放后的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关系,并对龙山文化在我国古代史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性质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印证工作。基本说明龙山文化确实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处于原始社会逐步解体,阶级社会诞生的大变革时期,同时和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代的问世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解决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对于研究我国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夏代,这已为考古发掘材料所证实,无可置疑了。据我考察,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唯其第四期已进入商初,其前身来自郑洛类型和三里桥类型的中原龙山文化。这种中原龙山文化的晚期当已进入夏代。夏代已发展到文明社会,这是大家公认的。据此,我们就可以考察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了。这里想从历史和考古的结合上略抒己见,就正于高明。  相似文献   

4.
<正> 宗法是宗族以内的一种法权关系,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决定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①它萌芽于龙山文化晚期,形成于夏商,完备于周代,②以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瓴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宗法文化系统,古代文论处在这个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法文化的系统质。本文认为,宗法文化主要是通过“人教”文化、“向心”文化、“征古”文化、“天人合一”这样一些文化形态对古代文论发生影响的,它影响所及,广被古代文论的方法论与价值论、术语系统与思想系统。本文考察“人教”文化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东南地区一向被视为“蛮荒之地”,经济、文化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只是到了隋唐五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开发,文化发展水平始赶上以至超越中原地区。这个传统观点并不符合新石器时代历史实际。笔者欲以考古学材料为依据,运用历史的比较法,从社会经济方面着重探讨先越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文化,论证先越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本文所称中原文化,单指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先越文化是指吴越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洛文化。一、河姆渡文化与仰韶文化之比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夏商文化的讨论中,提出从年代学进行判断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以二里头文化一期以上为夏文化,二期以下为商文化,将夏、商文化断在一、二期之间,二是以陶寺类型的龙山文化为夏文化,其下所接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为商文化。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谨略陈鄙见,就诸方家。  相似文献   

7.
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现在我们已可以断言.胶东半岛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一二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胶东地区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以后,他们逐步向外发展.至新石器时期,向西,他们与鲁中南、鲁西地区联系越来越密切,于是形成了较大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体系,对中原夏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向北,渡过渤海湾给辽东半岛文化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明显的.龙山文化以后,又有承接的东岳石文化,直至商和西周初期,胶东地区文化灿烂,并且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它是源不是流,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是卓越的.因此,探讨和弄清胶东古代民族和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  相似文献   

8.
论龙山文化的传播傅道津龙山文化是1928年在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首先发现的。龙山文化距今4000-4500年,是东夷人创造的我国史前诸文化中发展水平最高、分布地域最广,具有海洋“蓝色文明”色彩的“土著文化”。尤具特色的是它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为...  相似文献   

9.
解放以来,随着祖国各项基本建设工程的大规模进行,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普遍展开,东南沿海地区的考古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仅就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上海等省市所发现的原始文化遗址的数量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已近两千处左右,其中福建一省即达九百处,江浙两省各有几百处,而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也已有了五十处以上。在这些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祖国南方的古代历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我国东南地区原始文化的分布及其特征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并且附带讨论一下这些文化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古代民族的关系。由于受到水平和资料的限制,这些看法是不够深刻和全面的,希望同志们指正。根据我们目前的认识,我国东南地区的原始文化,除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还不清楚,只发现过“马坝人”(广东韶关)和“下草(?)人”(江苏泗洪)两种分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化石外,大体上分布着五种不同类型的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化:即“青莲岗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湖熟文化”,以及“几何印纹陶文化”。下面分别就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于一九七三年三月和一九七九年十月,在山东泗水县尹家城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这处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包含的时代以典型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二里岗文化晚期、殷墟文化期(青铜文化)的遗物也有发现。龙山文化层出土大量的骨、石、蚌质生产工具和以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在距地表三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公元前第三千纪后半期,是中国北方最终形成文明和国家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资料对这一时期北方的龙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从地理环境、农作物品种、与相邻人群集团的关系、水利工程的需要、基层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南北古代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作者还就老子小国寡民的保守的政治思想和古代南方分散的家庭经济的联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正> 山东省历史学会于1982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淄博市举行山东东部古国及东夷文化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二十四人,就有关东夷文化和齐、莱、(己其)等古国历史诸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一、关于东夷文化问题。山东东部,古称东夷。东夷族创造了相当发达的古代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东夷族创造的。从地层叠压关系、共同的分布范围、陶器上一致的发展序列上可以看出二者的承继关系,说明它们是一个文化序列的两个发展阶段。这种文化在山东相当普遍,相当久远。上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以前,下直延续到商周之间,历史地位极为重要。它不仅是中原文化的补充,而  相似文献   

13.
铜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世本》谓“鲧作城”,鲧为禹父,属夏以前的唐虞时期。如象许多考古学者所主张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那么唐虞时期就应相当于龙山文化或至少是龙山文化的晚期。而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堡,正是属于龙山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死而复生故事内容丰富,意义独特.本文依据文献的记载,全面梳理了古代死而复生故事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依据历史阶段与文化内涵的特点,首次将古代的死而复生故事划分为五种类型,依次分析各个类型的特点、内涵,并探讨其中所体现之宗教信仰及人生观念.  相似文献   

15.
战争遗存的研究,对揭示早期国家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考古学研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战争遗存十分丰富。不同地方类型之间武器数量的变化、城址的出现和人骨异常墓葬的时空分布规律,反映出龙山文化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早中期,这些考古遗存反映了战争的激烈程度,是酋邦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山东泥彩塑,粗犷夸张,简练概括,格调大红大绿。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是山东特有的文化特征。华北农民的朴实、山东汉子的豪放、儒家、孔孟文化都对其产生了微妙的影响。目前在山东泰安、滨州、临沂、高密、潍坊等地,泥彩塑产量仍在上升,然而,泥彩塑文化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较大的危机——继承人年龄普遍较高、泥彩塑产品类型单一且创新力不足,使得山东泥彩塑艺术产品的经济价值较低,不利于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本文针对山东泥彩塑艺术展开探讨,通过SWOT分析来明确泥彩塑艺术传承及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文化创意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生态环境类型和畜牧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将中国古代所有的游牧文化划分为五个类型 ,即蒙古高原型游牧文化、青藏高原型游牧文化、黄土高原———黄河上游游牧文化、西域山地河谷型游牧文化和西域绿洲半农半牧型文化。并对每一个类型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对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究其源差异在于,政治制度的差异影响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影响古代中西方人才需求的类型,传统文化的差异孕育了各自不同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带动战略的地位与作用王庆玉,冯文平自国家文物局、旅游局1994推出“文物史迹旅游年”后,文物史迹旅游正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济南东部古镇龙山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为配合济南市旅游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突出抓了以弘扬龙山文化为主的史迹旅游,把古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姜炎文化的时限,我在拙作《论姜炎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提出:上限应在老官台文化时期及其以前,距今约7000年以前,为母系氏族时期,即神农氏时代;下限相当于龙山文化至西周,距今约4800-3000年,为“五帝”到夏商周。以此时间为上、下限,姜炎文化从孕育、形成到以高领袋足鬲为器物特征的刘家文化(姜戎文化),其间为3000-4000年,贯穿了老官台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三个时期。①尽管此说也不算错,但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似乎不能从宝鸡的考古文化落实下来,其中有些问题难以论述清楚。随着关桃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