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37年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为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的1937年底上海、南京失守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通常称之为武汉时期。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使全国文化界突破了狭隘的门户之见,在一切为了抗战这一共同目标下促成了文化界大团结的新局面。这种大团结的气氛在武汉时期表现最为突出,使沉寂多年的武汉出现了一个抗战文化蓬勃发展的高潮,在整个抗战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  相似文献   

2.
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初期。在这一阶段中,国民党政府在抵抗日寇进攻上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军队抵抗了相当数量的日军,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毛泽东同志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说:“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  相似文献   

3.
<正>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利用交通破击战这一有效的方式,切断敌人的交通,扰乱敌人军事战略部署,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为支援全国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使交通破击战在抗日战争时期上升到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位。 纵观华北敌后交通破击战,大致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从1937年8月主力红军改编出师,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时止,是交通破击战的展开阶段。 这一阶段国内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日军大举进攻,一年多时间鲸吞了近半个中国,  相似文献   

4.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战争中最为剧烈最有声色的一个阶段。探索这一阶段中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战略方针究竟是什么,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颇有意义。对于这个问题过去长期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以片面抗战的路线统括国民党的战略方针,代替对它的具体的深入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它或者表现为不顾后果的拼命主义,或者表现为保存实力的逃跑主义,并无一定之战略方针。另一种意见则主要是台湾的一些史学家,他们认为国民党最高当局早已洞察战  相似文献   

5.
中山大学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重视对中大学生运动的领导。抗日战争时期中大学生运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抗战爆发到广州失守;二是从1938年10月迁云南至1940年10月搬回广东;三是在坪石的四年多时间。本文所写的是第三阶段,前两阶段另文撰述。  相似文献   

6.
以1937年11月18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而在武汉办公为开始,直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为止,近一年时间史称“武汉抗战时期”,简称“武汉抗战”。这一时期,武汉成为事实上的“临时首都”,为全国抗战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潮,为坚持全民族的抗日,并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作了坚实的铺垫。中国共产党派出了由王明、周恩来、秦邦宪、项英等政治局委员组成的阵营强大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为全民抗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武汉抗战”时期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是1938年3、4月份在鲁南的临沂、滕县、台儿庄地区进行的。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击败了日军矾谷、坂垣两个师团,取得了歼敌11984人辉煌胜利。这一胜利记录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对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一、台儿庄战役开创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防御战的一个先例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曾有相当数量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系军队对敌人进行过积极的抵抗”。但是,于敌强我弱,尤其是国民党领导集团执行了片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大规模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存在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本文试图浅析一下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及作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们。 抗战初期,是指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即从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段时间。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寇凭借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上的优势,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妄想一举灭亡中国,实现其扩张侵略计划。面对日寇的入侵。国民党29军在以桥为“坟墓”、“与桥共存亡”的口号下奋起抵抗。坚守芦沟桥20余日,“日军未敢越雷池一步。”29军对向南宛、北宛、西宛进犯的敌军也进行了浴血还击,许多国民党官兵壮烈献身。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我们是一个弱国,如果面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抵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表示了他反对日本扩大侵  相似文献   

9.
1939年5月和1940年5月,南阳战场上出现了两次“新唐战役”,它们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初期的两次重要会战,即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的组成部分,对国民党抗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有关情况做一粗浅的述评。一、第一次新唐战役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抗日战争进人战略相持阶段。根据南岳军事会议的调整,南阳所属的豫南,以及鄂北、皖西地区划归第五战区统辖,李宗仁任司令长官。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在其周围布置了近百个师,以包围态势与侵占武汉的日军八个师相峙。1939年春,国民党发起四月攻势,第五战区所属部队多次向平汉路南段…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曾出现过抗战初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的大溃退和抗战后期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通过两次大溃退的战场状况、原因以及所造成后果不同的比较,证实这两次大溃退是有显著区别的.  相似文献   

11.
在抗战整个过程中,最能集中体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全民抗战的时期,是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的抗战初期。在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的政策,对日军的进攻采取避战,逃战;而在芦沟桥事变至武汉失守这一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这个时期的全民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宋庆龄同志所指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初期全民血战的历史,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因此,在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全民抗战史并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尽快地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更确切地说是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到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的6年间,广西桂林以“抗战文化城”蜚声全国。当时云集桂林的“文化人数以千计,闻名全国的也不下二三百人”;众多的抗日进步社团、报刊、出版机构十分活跃,抗日救亡运动和文化事业云蒸霞蔚,空前繁荣,成为国统区抗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中心阵地。它同重庆、昆明等地的抗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初、中期沿海一些工厂企业陆续内迁西南、西北,其中湖南是内迁企业较多的省份之一。关于这一情况至今尚无系统详尽的文字介绍,笔者愿就接触到的部分资料作一初步叙述,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先辈。一、企业迁湘概况抗战企业内迁始于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抗战爆发至次年1月为第一时期,即发轫时期。这一时期虽政府指定川、陕、滇、贵、鄂、湘等省为内迁目的地,但各厂几乎全部云集武汉,不少厂还在武汉开工生产。自1938年1月各厂开始陆续离汉再迁,是为整理转运时期。9月以后内迁速度加快,各厂散向西南、西北各省,到12月内迁厂矿数已达预计搬迁总数的四分之三,是为继续内迁时期。  相似文献   

14.
从芦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这一段时期内,国民党推行是一条抵抗日本侵略的片面抗战路线。这条路线的推行,可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其一是招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大溃退,给抗日事业带来勿须有的曲折,最后导致抗日战争趋向失败;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国民党军队也曾奋起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并使其蒙受重大损失。对于这两种结果,建国以来我们主要是讨论研究了前一种。对于后一种结果,即武汉失守前国民党军队曾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侵略军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也应予以肯定。这不仅可以廓清国民党反动派方面长期违背历史真实,在这个问题上臆造的种种伪说,同时可以使我们从总结民族战争的经验教训这点出发,认真而且令人信服地分析国民党主战派在抗日战争中的进步作用及局限性,使全民族同胞从另一个侧面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才是引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唯一路线。本文希图把对两种结果的讨论充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了一次全国性的反攻--冬季攻势.这次攻势尽管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但其准备之充分,投入之兵力,对日军打击之程度,均是抗战相持阶段空前的.本文从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后国民政府抗战政略、战略方针,国共关系及"速胜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这一论断提出异议,并具体分析了冬季攻势前后国民政府抗战攻略、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从而得出冬季攻势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分水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日本妄图通过攻占武汉等尽快灭亡中国。 1938年6月到1938年10月,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个省的广大地区内,爆发了抗日战争以来中日之间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这就是著名的武汉会战。  相似文献   

17.
鄂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九个根据地之一。它象巨人一样屹立中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原前哨鄂豫边区是在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汉,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鄂豫边区的党组织正确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没有主力部队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  相似文献   

18.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5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在反对外国侵略战争中,走过了105年。其中,除了抗日战争,其它反侵略战争都失败了。中国人民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经过8年浴血奋战,终于使自己又重新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转折。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认为几个月内就可以打败中国。日本参谋本部在其制订的《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中,曾口出狂言,要在两个月内消灭驻扎北平一带的29军,用三个月的时间战胜国民党的中央军。日本侵略者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战争形势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日本侵略军分路深入中国领土,正面战场的战事达到了顶点。武汉失守后,日本在中国关内战场上的兵力达24个师团,近100万人。从战役上看日本是胜利了,但从战略的全局看,它极大地失败了。因  相似文献   

19.
武汉地方军事当局自“九一八”事变起即按照国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始了武汉城防战备。根据武汉第一个对日战备计划——1932年制定的《歼灭日人在汉武力计划》,1937年武汉抗战前夕制定的《武汉防空演习工务实施方案》、《武汉警备计划及必要时之处置》(1936年)、《武汉附近非常时期防卫计划》(1937年)、《武汉行营对于武汉附近非常时期防卫纲领》(1937年)、《武汉城防作战计划》(1937年)等多个计划的内容及执行情况,分析论述武汉城防工事及周边野战工事的构建,战时交通通信体系,防空体系,城防作战部署的完善等内容。武汉的城防战备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个城市孤立的战备,应把其放在1937年12月开始的武汉抗战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探讨其本身的规律,去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而扩大武汉抗战历史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从八路军出师抗日到武汉失守的15个月中,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我军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顺利完成了军事战略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特别是从山地游击战发展起来的,以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依托的平原游击战,在八年抗战中具有战略意义,不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