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文化以“人”为其本位,这个“人”主要指普通意义的“市民”。离开了“市民”这个大前提,所谓上海文化将无从谈起。由“自发”到“自足”到“自觉”,上海文化经历了“艺术形态”──“生活形态”─—“文化形态”如此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纵观之,“市民性”贯穿了上海文化自发端而发展的全部演进过程。指证市民性是上海文化的主色调,目的在于清醒认识上海文化的质地和走势,进而有效地对它加以改造和优化,将其提升到市民意识、市民理想的更高境界,以适应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申城街头一年变一样,三年大变样,上海人说变化太快,外地人接口说“上海人都说太快,俺们就甭提了。”就说时尚吧,连我这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都有些“看勿懂”。 彩市广告 当今,形形色色的广告无处不在,颇具诱人购物之效,而彩票投注站打出的广告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话剧舞台上出现了持续的、几乎是与八年抗战全程相始终的“历史剧热”。履端于始,它的热浪初兴于“孤岛”时期的上海;步履艰难,它的后劲固然呈现于大后方,却也同时存在于“孤岛”陆沉后的上海。这种状况,使上海的历史剧极一时之盛,从而为史剧艺术积累了创作经验;战前的文化中心——上海,此时则与陪都重庆并峙,成为剧坛两个重镇,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共同开创历史剧建设的新局面。因为战争的关系,人们失去了安定的生活。剧作家更是流离转徙,常常是居无定所,有些人离而复来或者来而又离,有些人撤出上海后直到战后才重返旧地。本文所说的上海历史剧,以剧作家在沪所作为限。  相似文献   

4.
易名 《今日南国》2006,(7):33-33
——傲。话说在中国范围内,北京人管北京以外的地方叫“地方”;香港管香港以外的地方叫“内地”;广东管广东以外的地方叫“北方”(海南以前属广东),特说明上海最绝,管上海以外的所有地方叫“乡下”。城里人历来看不起乡下人,可想而之,上海MM,尤其是有点姿色的,在乡下人面前眼睛盖是不屑一看的,而尾巴嘛,盖是翘得比金茂大厦还要高的。对这样的MM,你还要娶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王安忆和程乃珊的“上海故事”小说中分别出现的弄堂、“蓝屋”等空间进行分析,挖掘两内在的化意蕴及上海人生活趣味及差异,突出上海故事怀旧的主题,体现了上海人对生活趣味、明时尚的迷恋。程乃珊的怀旧是展示上海过去的摩登繁华景象,昭示上海现代性的经验;王安忆通过书写上海人日常生活细节和情趣,突出城市的历史沧桑感。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前,上海人抬头看“老外”,脖子很吃力。可如今已今非昔比,上海人开始对“老外”“白白洋眼”,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面对他们。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批名牌洋货的长驱直入,以及沿海或内地产品的“揭竿而起”,几十年来曾睥睨群雄的上海货,就如袅袅婷婷的姑娘变成了人过中年的半老徐娘,失去当年绰约风姿。纵观全国市场,电视机荣登榜首的是“长虹”,电冰箱鹤立鸡群的是“海尔”,洗衣机遥遥领先的是“小天鹅”,空调器名列前茅的是“春兰”……而上海的家电产品几乎没有一个在国内是领先的。即使上海传统优势产品,如今也是摇摇欲坠之势。这种状况与10多年前“全国名牌产品上海三  相似文献   

8.
一个成功的城市必须拥有一个极其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作为坐标和轴心,上海应打出“江南都市文化”的旗帜。北京应该走欧洲模式,而上海要多靠近一下美国模式。上海要建“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具体路径和战略上都要有具体的跟进保障措施。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至少要对2020年的目标有所打算,这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应该是同步的。以长远发展目标计,上海的文化目标应当提“国际文化都市圈”。把会展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和“四个中心”相结合,通过市场引领、品牌培育恢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制约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发行,上海目前非常缺乏有这方面意识的发行方。在文化大发展中如果只是讲赚钱不讲普世价值,那么危机的因素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9.
比较一下北京人和上海人的优缺点,将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北京人最可贵的,是他们的贵族精神。什么是“贵族精神”?依照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说法,“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日贵族道德”。显然,所谓“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其中,人格又最为重要。所以,贵族精神其实无关乎门第和血统,也无关乎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正在重新探讨“海派”文化,尤其在上海,“海派”已经成为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应该说,这种反思“海派”文化思潮本身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自我超越的勇气;展示了上海人重构城市文化的决心。然而从整体看,“海派”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认同,即上海城市近代化的产物。笔者认为,这种近代城市的文化认同渗透到上海社会各个角落;表现在文化各个领域。即使就上海的传统戏曲而言,不仅表现在剧目内容、表演技术、舞台设施、道具服饰等方面的变革,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戏曲在经营管理上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1.
上海大学文学院各部门的同志经过广泛和详尽的商讨,充分的准备,在市府、市教卫办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上海学研讨会”今天终于召开了。这次会议是继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和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相继召开以后的又一次盛会。它能够起到两大发展战略研究的助手作用。“上海”在自然地理或行政区划上是一个地理名词。上海之能被提到“上海学”的地位来作为研究的对象,完全是由于它的天赋地形优势和人力勤奋经营造成的重要地位的现实所决定的。不是谁想给一个地方加冕为“××学”就行的。新学科或分支学科的产生,是根据学术发展的趋势、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以及需要的程度而达成的。这里不存在什么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等人1925年底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动摇于广州国民政府和北京西山会议派之间的国民党人孙科等在上海进行了一次改善国共关系的谈判,这次谈判多年来被认为是对国民党右派的一次大让步.实际上上海谈判并非完全是消极的大让步,而有着诸多的积极意义.首先,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谈判有它的必要性,从谈判的内容上看,并无什么大的让步,有些方面还有对过去既定目标的前进;其次,上海谈判中的某些消极方面,显然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在处理国共关系中陈独秀既作过争取独立自主的努力,也无可奈何地执行了共产国际的命令;再次,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各派的认识和政策来看,孙科等人应属国民党中派,陈独秀在上海谈判中争取他们回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以团结中派,也就不是什么让步问题了;最后,从谈判的结果来看,通过上海谈判,团结了大多数,维护了国共团结与合作,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迎来了大革命运动浪潮的蓬勃兴起.  相似文献   

13.
秋萍  关夫 《成才与就业》2009,(1):118-119
周豪2003年毕业于上海商贸旅游学校旅游英语专业,现任上海波特曼酒店意大利餐厅副经理,他不仅是餐厅里的管理者,还是能品出葡萄酒原料产地的专业品酒师,拥有“Wine Sammelier”品酒师资格证书。“Wine Sammelier”证书在上海仅11人拥有、全国也仅40余人拥有,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4.
吕正 《今日南国》2010,(11):21-22
什么是真正的上海本地小吃?这还真是个让人犯难的问题。小笼包、生煎、锅贴、鸡粥、汤圆、春卷……这些上海人自己心里想得出.可以冠名为“本地小吃”的食物无一不是异乡出身。但我可以保证,除了名字,大部分食物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味道。在上海.你也可以在大酒店、高级饭店的餐牌上找到本地小吃的身影,但那种味道多半不“正宗”.因为它们没有日常积攒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报纸已发展到厚报时代,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阅读时间减少,不少人因此而“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所以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读题时代”。此话不无道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标题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们标题制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1 9 3 1年,由陈衡哲主编的英文著作《中国文化论集》由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正式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次年会。该书集中批驳了西方思想界流传的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盲目排外”及“缺乏宗教情感”几个观念,并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从不拒绝外来文化,而且曾有浓厚的宗教情感。由于该书是写给西方人看的,因此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人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想象。  相似文献   

17.
易中天 《社区》2010,(20):62-63
北京人和上海人确有境界之别。如果说,上海人感觉到的,主要是生活的窘迫,那么,北京人体验刮的,便多少可以说是人生的苦涩。感觉和体验,是层次不同的两种心理;而生活和人生,更是大小不同的两个课题。感觉总归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随着生活的蒸蒸日上,相信务实的上海人,自我感觉也会一天比一天好。总之,他们的问题,似乎相对比较好解决。北京人的问题就麻烦多,对人生苦涩的体验及其超越,是属于所谓“终极关怀”一类的问题,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变幻感,总是无法躲避地伴随着北京人。  相似文献   

18.
置身于租界化的上海,鲁迅的生命体验恰“如身穿一件未曾晒干之小衫”,迟暮心态的他多少显得无所适从,他以冷嘲热讽的姿态持续看租界。但是,鲁迅无法逃离租界化上海的诱惑而投奔它处,始终陷入欲弃还留、欲恨还爱的复杂情境。鲁迅是传统士大夫文化和租界洋派文化的中间物,对京海合流的刻薄态度,流露出他在租界化上海的边缘感,和作为中间物而应有的牢骚。  相似文献   

19.
《山西老年》2011,(3):8-8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因遭法租界的袭扰搜查而被迫停会。根据上海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的建议,“一大”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王会悟是嘉兴乌镇人,“一大”转移到南湖开会的事务工作也是由她安排的。  相似文献   

20.
振兴、改造上海的三幅蓝图——《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关于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是上海研究的重要成果。“上海学”学科的出现,是上海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上海学”目前还处在开创阶段,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手段方法等等,还缺乏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性,不少人因此对是否有可能开展“上海学”研究还存在着疑虑和彷徨。为有力地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