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考察了苏童所建构的两个独特的小说世界:"枫杨树乡"的乡村族类和"香椿树街"上的市井民间,所完成的一个江南族类从乡村到城市的现代性变迁。但苏童的小说指向的一个不被现代文明烛照的乡土中国和前现代的城市边缘"史前史",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南方想象,丰富了中国文学中的南方书写。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考察了苏童所建构的两个独特的小说世界:"枫杨树乡"的乡村族类和"香椿树街"上的市井民间,所完成的一个江南族类从乡村到城市的现代性变迁.但苏童的小说指向的一个不被现代文明烛照的乡土中国和前现代的城市边缘"史前史",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南方想象,丰富了中国文学中的南方书写.  相似文献   

3.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小说既有先锋文学实验性、开拓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雅之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体用,成就苏童在当代文坛上与众不同的文风。这种独一无二的苏童美学理念和哲学思考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少年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苏童笔下的少年既独树一帜,同时又十分具有典型意义。文章试图从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的特征、性格形成原因等方面入手,对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进行分析,意图从中窥探苏童蕴藏其中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思考。  相似文献   

4.
面对历史的凭吊与对话——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小说文体、主题意蕴两个方面对苏童的新历史小说进行了阐释与评价:在文体上其诗性的想象、丰富的意象、诗意的语言及娴熟的叙述技巧构成诗化特色;在主题意蕴上以诘问历史的姿态和文化介入的精神,从超历史的视角高度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与生存价值的追问。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以一种崭新的写作范式开辟了构筑新的小说空间的可能性,但也同时存在着回避当下语境等等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苏童的小说为我们解读苏童的灵魂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他的小说里,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革命者在时间之河里漫游,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的精神还乡,并在心灵深处留下一道道擦痕。  相似文献   

6.
作为经典化的传承过程,张爱玲小说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小说创作曾产生重要影响。以先锋作家苏童为例,在结合作家认同、家族与颓废、女性与人性以及具体创作手法等的前提下,苏童对于张爱玲小说的"当代接受"始终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文化内涵。而选择两代作家比较的目的在于拓展某种文学艺术精神及其价值的历史表现。  相似文献   

7.
苏童作为当代重要作家,他特有的"南方叙事"吸引读者对其持续关注。他的小说还有一种神秘、鬼魅般的吸引力,读之使人兴味盎然,充满快感,深究其源不难发现苏童小说的审美核心是"恐惧"。文章从恐惧色彩这一特质入手,将苏童作品中营造的恐惧感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现象来研究,同时结合作家的文本与改编的影视作品,挖掘小说中的恐惧色彩是如何多角度展现的、它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其艺术魅力,同时与其他先锋作家的"死亡、恐惧"书写作比较,旨在分析苏童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上海现代小说创作群主要有通俗、现代、左翼三大类型。他们以各自的思想立场、价值取向、创作观念和艺术追求支配自己的创作,解读上海现代文化形态。因而形成上海现代小说的三种类型和对上海文化形态解读的三种版本———新旧杂陈的花花世界,华服遮盖下的丑陋躯体;世纪末的病态梦魇者,患着文明病的荒谬存在;贫富、正邪交织成的生活之网,资本竞争、阶级冲突、民族搏杀的战场。  相似文献   

9.
苏童笔下的"历史叙事"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种观念的演绎,苏童的"历史叙事"呈现了地域文化对创作的影响,主题构成的多义性,而从艺术表现上,则呈现出循环的结构及其象征意味。关于"历史"的叙事"漂移",最终使苏童的创作进入生存境遇与人性剖析的层面,而这不但是其小说给予读者的启示,同时,也是当代小说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由于作家们世界观的差异、审美倾向以及创作个性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乡土写实小说和乡土抒情小说,并在对乡土文化的审视上表现出“批判”和“弘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西方小说经历了从理性真实到非理性真实的变迁,并从这两个层面同时对现代小说真实进行了创造和解释,这种小说真实的双面形象表明小说的本质在于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过程,而不在于一种固定的观念和形态。非理性小说真实的产生,打破了理性所代表的唯一和最高的真实,才给文学真实现带来了彻底的变化,它的基本标志不仅是非理性现实进入文学,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特定叙述形式下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香椿树街"系列的"街头少年"是苏童小说的三种题材类型中颇有特色的一种.出生于六十年代的苏童怎样把历史变成素材,把记忆编成故事,怎样把缅怀童年的感情融入到他特有的虚构手法中去?通过研读这类小说题材,认为应把整体的历史环境和作家的个体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苏童"街头少年"小说的创作动力记忆的延伸和虚构的热情.  相似文献   

13.
韩东被誉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韩东的小说创作虽然不如诗歌创作更加撼动人心,但在他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作者对文化本身的追寻、对当下生存空间困境的突围,以及对于现代人迷失于现代文明中的困惑与焦虑。  相似文献   

14.
论光复前台湾小说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复前的台湾现代小说与祖国大陆现代小说的创作走向保持一致 ,在极大程度上坚持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作家们以严肃的创作态度 ,谛视台湾社会现实 ,并以深刻的小说内蕴揭示了台湾社会真实的文化冲突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在光复前的台湾小说里 ,主要体现为台湾民众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心理模式。构成这种心理模式的要素 ,是三种突出的文化意识———民族意识、批判意识、孤儿意识  相似文献   

15.
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是索尔·贝娄对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的一种完美阐释。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赛姆勒和科尔德对人生理想与人类终极真理的追求体现了贝娄对人的"物化"现象,以及"成功"情结的反拨,揭示了贝娄小说的一个永恒主题——"求索",即人类在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沙漠中对心灵绿洲和精神家园的不懈追寻。  相似文献   

16.
从母题角度研究长篇小说,探寻母题背后深藏的文化价值,是19世纪以来文化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发展的一种成果。从母题角度对长河小说《无名书》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追寻母题的继承、发展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从母题角度研究长篇小说,探寻母题背后深藏的文化价值,是19世纪以来文化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发展的一种成果.从母题角度对长河小说<无名书>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追寻母题的继承、发展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小说叙事的立场、对象与形态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现代小说艺术发生了第二次自觉.这种新小说为人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和人文精神状况.小说家社会文化身份的转换与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启迪,为现代小说第二次自觉的发生提供了因由.  相似文献   

19.
本土文化精神往往是当下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文学资源与现代化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苏童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南方”成为当代文学创作资源的可能以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的另一种审美可能。陆文夫的小说中的独特风味正式通过小巷这个本土空间得以实现,而且陆文夫以“小巷”这个本土空间为媒介,充分实现了作家审美表达和文化透视的统一。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将“现代”写作方式与丰富的传统小说元素杂糅互交,产生出更为多重的现代性,为我们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且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昆曲对《游园惊梦》的创作渗透主要表现在:一是昆曲对小说创作技法方面的渗透;二是昆曲作为小说潜在的叙述话语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三是作家通过昆曲与小说创作的结合传达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昆曲式微的失落。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研究昆曲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