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松潘是川西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历史上就是藏、汉、羌文化交汇之边地。元明清以来,随着回族移民不断迁徙进入松潘,松潘成为藏、汉、羌、回多元族群交汇之地。文章通过对元明清以来茶马古道松潘地区回族的迁徙,松潘回族伊斯兰教清真寺与回族文化名人的考察,认为松潘回族伊斯兰教与松潘地域文化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方鱼 《百姓生活》2010,(9):60-60
松潘位于四川省,古称松州,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求婚未允,率兵攻打松州,促成了后来的唐番联姻文成公主进藏,使大唐西部边关保持了近百年的稳定局面;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后并为松潘卫,从此有了"松潘"之名。中国的古城不少,却没有像"大唐松州"这样离奇的。  相似文献   

3.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隅,东起闾门,西至虎丘,全长3600米。2002年山塘历史街区经市、区两级政府保护性修复,再现了昔日七里山塘的神韵和繁华。山塘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处修复一新的景点与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松潘边城地处中国西北川、青、甘交界地带,其自然资源丰富,族群交汇,跨区域贸易十分兴盛,特别是1900年至1937年间的边茶贸易及1937年至1950年间的鸦片贸易。通过1900年至1950年间茶叶与鸦片在国家内陆与边疆的关内/口外及河谷/草地间的双向流动,展示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国家政治势力深入松潘地方社会,以及通过地方社会的公共空间及个人微观生活的发展变化展现地方文化变迁及其地区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汉藏交流重要节点的松潘,不仅是一个多民族互动交往与民族关系展开的空间,而且城镇本身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多民族集聚与活动的产物。历史地看,松潘古城承担着驻防之地、贸易中心、旅游胜地等角色,不同时期的多民族人群集聚于此并且以古城墙为界,跨越城墙内外实现着互动与交流,使得松潘成为一个多民族共生之地,并呈现出多元交融的文化景观。松潘的城镇的发展与族际互动,使得松潘成为一个跨越城墙内外的多民族城镇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与当前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靳楠 《山西老年》2012,(8):64-64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与省会海口市相邻,属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澄迈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县,天然的植被、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富硒的农产品等,孕育了澄迈人的健康与长寿,造就了众多的寿星。全县现有人口53万人,其中百岁老人156人。  相似文献   

7.
黄平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北部,主要居住着革家人和苗族,这里的芦笙文化历史悠久、古朴。文章对黄平县的芦笙文化中的音乐文化做简要的阐述,并对当地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芦笙曲做曲谱整理。  相似文献   

8.
宕昌羌故地遗俗述证杨士宏宕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北部,东邻礼县,西接甘南舟曲、迭部,南连武都,北依岷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现有31个乡镇,包括新城子和官鹅两个藏族乡,居住着汉、藏、回三民族共26万多人。一、宕昌历史概说历史上羌族支系繁多,似东...  相似文献   

9.
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文史学院共同发起的“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9月15日至18日在我校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及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计80余人出席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50余篇。会议就鄂尔多斯地区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历史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民族问题及考古文化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0.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6):F0002-F0002,F0003
2007年9月15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文史学院共同发起的“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宁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系统的专业人士,共8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1.
一、镇江西津渡古民居群资源价值 镇江西津古民居群坐落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部,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码头,中心轴线1800米,保护规划面积约52公顷,厚载着自唐朝以来1300多年的历史遗存,街区内现存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居住着3800户13300人;展现着镇江宽广而深厚的阅历,记载着城市的史脉和传承,被称为一部“活着的历史”,“镇江历史文化博览区”。  相似文献   

12.
雒阳 《社区》2009,(20):49-49
阿联酋,全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TheUnitedArabEmirates),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北濒临波斯湾,西北与卡塔尔为邻、西和南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和东北与阿曼毗邻,石油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3.
西北联大不仅秉持独特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且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西北历史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西北联大时期的西北历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对西北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了考察、发掘与保护;撰写了大量高水平、开创性的学术论著;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加强关于西北历史的相关内容。西北联大对西北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西北历史研究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转向"的重要标志;客观上为国家未来西部开发建设战略的规划、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4.
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是抗战时期与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南北呼应的高等教育界两颗璀璨的明星之一,曾经在民族危难时期,支持和延续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动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重点通过西北联大的历史、大学精神及文化、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等方面,阐述了西北联大的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山林密布,沟壑纵横,交通闭塞。长久以来,因受历史文化及地域环境的影响,说唱文学在这里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与广博的知识内涵。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笔者在进行校本研修时,围绕“发掘传统资源,传承民族  相似文献   

16.
瑶池,是传说中天上西王母和随侍她的仙女们游乐之地。那里台为玉砌,水似琼浆,奇花异树,仙气缥缈,是凡人可想而不可及的仙境;然而,在我们人间一角——四川西北高原上的黄龙,人们说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瑶池。黄龙位于四川的松潘县,通向“人间瑶池”的路并不漫长。从成都西门乘汽车,经灌县(现都江堰市)沿岷江北上,越汶川,过茂汶,总计行程335千米便到达松潘县城。再从县城向东北,驶过海拔4100米的藏龙山,到达黄龙招待所,便来到了人间瑶池的前沿。从招待所向南看,涪江、深谷、原始森林,结伴从眼前向远处铺展,直到雪岭云端。茫茫森林,一派寂静、幽深…  相似文献   

17.
西北回族军阀作为清代西北回族反清运动演变,曲折地体现了回族社会的历史要求,与这一民族社会紧密结合,标志着西北回族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它处于多民族社会环境和近代化过程之中,作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需要的各种努力,因而协调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它终于不能从民族运动向社会变革转化而败亡。于此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今日南国》2008,(16):F0002-F0002,1
隆安县位于中国广西的西南部、右江下游两岸。东南与自治区首府南宁接壤,西北与著名铝都平果县相连,是大西南铁路、公路、水路的交通枢纽,全县总面积2277平方公里,总人口37.8万人。  相似文献   

19.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的五大学院立足大西北,坚守使命、培育英才、延续国脉、创造奇迹,孕育了“公诚勤朴”的大学精神,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创办于1909年的中国矿业大学在经历其最初的发轫阶段后,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特别是与由西南联合大学分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有着整整8年的时空交汇。在此期间,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战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在抗战期间高等学校内迁运动中、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峥嵘岁月中,私立焦作工学院所经历的文化涵养和精神陶冶,与中国矿业大学的历史不可分割。中国矿业大学所特有的“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品格,是她从焦作路矿学堂到私立焦作工学院、中经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再到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直至新世纪的百年曲折坎坷历程中熔铸而成的。中国矿业大学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时期的那段历史不应该被忽略和遗忘。  相似文献   

20.
今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向来是藏羌等民族重要的活动区域,方志编纂活动源远流长。唐宋时期,该地区所置各州多有图经编修,可考者约有十余部。在方志体例趋于定型的宋代,维州、茂州较早就编有州志;明至清初,威州、茂州和保县、汶川县修成的州县志皆不止一种,松潘卫军民指挥使司(松潘卫)、叠溪守御千户所亦编纂有司卫所志。统计清乾隆以前,川西北藏羌地区所编纂的图经以外的各类方志至少有20部,但皆早已失传,惟留下不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佚文可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