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坚持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两个教条之一:利益优先性原则,并将其演变成了伦理利己主义.启蒙对利益优先性原则加以论证和强化,但是人类中心主义对利益优先性原则的贯彻却最终陷入了二律背反的境地.生态伦理正是在反思利益优先性原则的基础上,试图超越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再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范围,重新进行价值排序.弱化利益优先性原则,充实道义优先性原则,重视德性,由人为自然立法到人为自己立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道德转向,在自然面前保持人的道德自觉性,这是生态伦理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价值载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必须遵从自然规律;2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必须承担道德责任;3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必须追求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从哲学世界观视域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达了对历史上人与自然"主奴关系"建构的不满和批判,从而摆正了人在世界中的合理位置,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平等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秩序。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秩序建构,由于内在蕴含着尊重自然的道德态度,善待自然的道德责任,既要有所作为、又要避免胡作非为的行动方式,最终结果必然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唯有平等,才有真义的和谐;人与自然唯有平等和谐,才有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时代,时代的发展需要构建21世纪的科技伦理观,以期通过道德手段调节科技活动,使之服务全人类。构建21世纪科技伦理观主要包括:一是围绕人类利益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而展开,科技应以服务全人类为核心和最高宗旨,建立造福人类、维护人类尊严的科技伦理观;二是围绕人类利益、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发展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天然具有维护人类存在的道德价值.正是对发展道德价值的这种误解,导致了发展行为失范,造成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失调.因此,必须重新确证发展的道德合理性,使发展成为一种有约束、有节制、有规范的发展.约束发展的伦理道德原则主要有共在原则、善性原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8.
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永庆 《齐鲁学刊》2004,42(3):17-21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道德调整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的人际道德向自然道德的拓展 ,把人类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界 ,扩展到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领域 ,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应成为建立生态环境道德原则的出发点和核心。因此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生命与自然界 ,实行可持续发展应成为生态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理论理性中主要试图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道德学说则是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即个人与社会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康德从责任概念出发,并以责任概念为线索,把理性主义原则、善良意志、道德规律、定言命令、意志自律、意志自由等有机联系和统一起来。因而,责任概念是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关键。通过责任概念,康德说明,个人幸福必须建立在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敢于做自由人,也要尊重别人的自由。通过责任概念,康德论证了理性的伟大、人格的尊严和崇高,高扬了道德主体性原则,论证了人的自由、自律。康德的责任学说,体现了启蒙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吉凯 《理论界》2012,(2):139-142
生态道德是纳西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吸取过度开采自然资源遭致自然报复的教训后,纳西族先民形成了"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兄弟"的亲情伦理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兄弟关系。因此,人向自然获取资料时就会"欠债",要对自然的赐予怀有感恩的心,并向自然"署"还债。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纳西族形成了敬畏、尊重生命、节约等生态伦理原则,并形成了以习俗、禁忌、乡规民约为主要形式的生态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在上述观念引导下,纳西族人民形成了人与自然和睦友好的关系,有效地保护着丽江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纳西族生态道德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口控制与环境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控制是消解人口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环境伦理课题。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同时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人类要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就要对传统生育观念进行伦理反思与批判 ,正确认识人口控制的环境道德义务与责任 ,自觉遵守人口控制的环境伦理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原则 ;生育自由与生育控制相统一的原则 ;优生优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李挚萍 《东南学术》2004,(5):133-134
在这次理论探讨中,我基本上认可蔡老师的论点.同时我想从自己独立的观点出发支援蔡老师.笔者以为法是可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种调整可分为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两种方式,所谓间接调整就是传统法学所支持的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种调整方式目前仍属于主流,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调整方式有它的局限性,它仅把自然当作人类权利的载体来看待,所谓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在人与人之间分配对自然的利益,它设定了一个前提,认为好像满足了人们在分配环境利益上的公平和正义,就可以自然地导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自然对人的利益满足是没有极限的,所以,我们只要在人与人之间实现公平就行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然对人的供养和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已经正在接近极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利益分配和协调,因而产生了法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直接调整的必要.所谓直接调整,是指法律直接对人的意志和自然的意志进行协调,平衡人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利益和意志的协调,我以为是可行的,因为自然的意志,虽不同于人的意志表达方式,然其也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即我们所能见之并可以探究的各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试问,我们何以不把这当作一种意志呢?你对它好或坏,它都有其回应的方式.故而,应当看到我们和自然之间是可以进行意志交流、沟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可以由法律直接调整的.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类生存道德问题。人类的生存繁衍与大自然唇齿相依,《福乐智慧》强调以尊重自然为价值取向,以适度知足为道德选择,从而凸显人对大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确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时 ,都忽略了人性的依据 ,致使其难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性、人的本质与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生态伦理的建构内在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人性。新人性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把关爱自然的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般来讲,道德原则或称道德基本原则,它是处理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规范要求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是道德的社会本质和阶级属性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因而,它在每种道德类型的规范体系中,总是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贯穿于各种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纲和精髓。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当然也应该是调整个人同个人的关系、个人同整体的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它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终极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读遵循的道德终极总标准增加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2)利益一致情况下的道德终极分标准不损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3)利益冲突情况下的道德终极分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它在他人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表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而在自我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为“无私利他”原则.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周辉 《东南学术》2004,(5):137-138
针对环境法的调整对象能不能囊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法学界引发了(一场大论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环境法只能调整人与人的关系.2.环境法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明确用"直接"和"间接"这两个词.3.明确认为环境法只能直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但又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4.认为环境法律关系既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没有闸述在实定法中是否及如何确立"自然"的主体地位,"自然"的权利及救济方式.5.认为环境法能够直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力图在实定法中确立"自然"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自然体也可以作为原(被)告.这种观点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公司法》首次将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的法定义务,但原则的确立并非制度的构建.本文分析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系以及公司责任的类别,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的合理延伸,就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而言,法律责任是前提;就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而言,经济责任是基础.作者希望以此探析我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正确轨迹和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