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我校以“五步教学法”的语文高效课堂为主阵地,即:明确目标、预习展示、激发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新课;分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拓展演练、实践与创新;总结与反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完成“324”学生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便有一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品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沟通,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我们提倡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这样源于教材的课题语文老师指导有能力,学生研究有依托,不易产生高不可及的为难心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研究的兴趣和欲望.那么,究竟是如何立足语文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相似文献   

6.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沟通,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我们提倡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这样源于教材的课题语文老师指导有能力,学生研究有依托,不…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宗祺先生在谈到探究性学习时说:“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丧失了主体性,处于被动地位.结果,抑制了学生潜在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全世界的呼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可见,新课程语文教学落实好综合性学习,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合作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创新学习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小组的建设、课前预习、导学案的制定、学法的选择、小组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愉快学习等多角度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政治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创新思维的学科.在新课改的火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为此,新课程提出"积极侣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合作。就是要在教师与学生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所有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常教学中去,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得丢掉课堂教学中"传授者"的'光荣'称号,将属于学生话语表达的权利归还学生,让他们交流、评价、演说.这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杨秀英 《科学咨询》2009,(18):51-5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陈伏兰 《科学咨询》2008,(18):48-48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能学,学生会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到的教育引导.我以为,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渠道,或者说,课堂是生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中,课堂必须承担的一个义务就是培养学生能学、会学、学好、好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双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主体性地位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而且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现也有赖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次改革的实质,就是倡导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和自主性,将更重视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了课堂互动,关注了课堂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杨秀英 《科学咨询》2009,(14):42-4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珲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求知与实践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标准把学习方式的改革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主动探究上.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要树立一种理念“突出学生,淡化自己”;关注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念,在课堂学习中,突出学生为中心,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学生活动设计的基础是关注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构建开放、创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目标,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以人教版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