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唱读讲传”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动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党文化功能的理想选择。“唱读讲传”活动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唱读讲传”活动要围绕大局、围绕中心工作来展开,证明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可以共荣共生。不仅如此,“唱读讲传”对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有所镜鉴。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视野的“唱读讲传”学理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唱读讲传”是一项文化传播活动。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把关人”理论、“二级传播”理论、“知沟”理论启发我们,“唱读讲传”活动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活动参与者的精神需求。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应当形成和引导大众的“议事日程”,履行“守门员”职责,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开展“信息扶贫”。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自2008年6月以来,广泛深入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极大地增强了重庆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生产力、影响力,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是在精神文化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期,苏联共产党等几大政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的政党发展危机与中国共产党治理超大国家的政治现实,引发从“政党治理”视角探究政党兴衰的思考。全球化的兴起、公民社会的涌动与治理理念的变迁给传统政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变化的社会中实现从传统“政党管理”到现代“政党治理”转型,并在大党治理过程中树立“治众”异于“治寡”的理念,是新时期政党发展尤其是大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政党文化是政党的灵魂,其演进发展事关政党的存续发展。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重要的理论源头与早期建设者,列宁政党文化思想较为系统完整。作为当今时代潮头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峰,习近平关于政党文化方面的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成员的理论宝典与根本依循。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习近平对列宁政党政治文化思想、政党思想文化理念都进行了因应时代要求的坚持开拓、总结提高。在立场、纲领章程、政治纪律规矩、指导思想、宗旨思想与阶段性目标思想等方面与列宁相比都取得了相应进展。  相似文献   

6.
林志彬 《理论界》2012,(11):20-22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是中共党建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话题。近十年来,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探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科学含义、主要特征、要素结构、基本功能、形成发展和建设路径等方面。深化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规范概念是前提、拓展领域是重点、更新方法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政党法治——中国政党文化构建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政党文化构建模式的选择不仅决定着政党自身建设的成败,也影响着其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以及由此引起的政党生存和发展问题.在现代文明社会,一个政治组织的法制化、制度化水平是制约该组织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本要素.政党法治是政党组织法制化的实现形式,是现代政党建设的核心原则,是现代法治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党文明形态,政党法治也为政党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科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必要性体现在课程理论发展的基本现实和课程教育的目标设定原则的回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原则包括:在德育实践中坚持对“规则边际”的关注;对教育情境的设定坚持过程视野和开放眼光;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重视显性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也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背后真正起作用的离不开政党文化的建设。建设政党文化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何为"政党文化"、政党文化的价值所在、建设政党文化推进学习型政党构建等方面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0.
赵炜 《天府新论》2006,(4):134-136
地域文化研究是当今兴起的研究热潮之一,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诗学研究同样也可以吸取地域文化的研究视野,形成新的阐释空间。这将给诗学研究带来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张斌 《齐鲁学刊》2007,(4):89-91
老舍以市民世界畸型的心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国民性格的积习和痼疾,开掘其历史文化渊源,并以理性之光寻找中西文化的"熔点"以重铸国民的理想人格,显示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06,(12):168-170
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投注到郁达夫身上时,其不可忽略的两点就是其自叙情结和“零余者”。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质点上的一定联结,这一联结透过表层的文本表述进行着深层次的暗合和渗透。“零余者”形象于此亦具有更大程度上的包容性。这其中作者本人的忧郁天性和文学禀赋与彼时的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的碰撞和整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质素。这一质素通过作家的过滤和组接投射到文本中时,文化的意蕴就显得突出和重要起来。本文作者力图在文化这一层面上通过对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形象及其潜性因子的透视和梳理,洞悉郁达夫小说具有的显隐两方面的文化内涵,阐释文本内外作者与“零余者”之间薄发出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13.
章士钊在辛亥革命时期注意观察和研究近代的民主政治,尤其注重政党问题,民国初年,他因倡议“毁党造党”而轰动一时。本文在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章士钊的政党主张和理念后指出注重政党的党纲和推崇英国式的政党内阁制是章士钊政党思想的最大特征,提出“毁党造党”论是他的政党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本文认为,由于近代中国缺少建立民主政治的必备条件,章士钊建立良善的政党政治的理想和“毁党造党”的倡议必定成为无果之花。然而在政党思想史上,章氏的地位和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两个结合”表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持续致力于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这些“文化基因”走向大众化、时代化;另一方面,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粹,并将其转变为标识自身特质的“政党基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走向民族化辩证地统一在从“文化基因”到“政党基因”的转变过程中。在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执政为民、人民至上、取信于民、公平法治、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优良传统与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实现了现代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与价值归属的源起,是党凝聚民族、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政治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东 《社会科学》2005,12(8):116-122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是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在不完整的政治文化时期,各种政治亚文化并存,需要一种强大的政党制度来整合它们,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反映了这种需求;同时,这也暗含了其形成的内在局限及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推动自身文化系统正向变迁的实践活动。为保持政党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政党文化建设:运用生态协调规律,推动政党文化均衡发展;师法生态更新规律,促进政党文化创新发展;遵循生态交互法则,优化政党文化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7.
对《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一书作了深入的研读和评述。认为该书拓展了研究视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把冼夫人文化引向了深入。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冼夫人家族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且,将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结合起来,这样,历史人物和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互相碰撞,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高凉文化。书中详尽的史料和中肯的分析,对高凉、高州的历史沿革有清楚的交待,可以释却众多疑惑。对高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如冼夫人的精神内核、物质基础、文化韵味等,都作了较为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杨新红 《理论界》2012,(5):129-131
政党文化是政党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导向作用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有益于政党成员形成持久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一经产生,就形成了自己专属的文化风格,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期,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凸现,执政党也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这个时候,建设先进的政党文化,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对塑造社会价值体系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19.
少数群体及其文化权利在社会中的不利处境,以及如何使这些少数族群保有原有的生活方式、选择自主的文化价值观念,成为许多信奉自由理念的国家面临的新问题.自由主义试图从文化权利的视角做深入探讨,围绕“文化权利是什么”、“有没有文化权利”、“谁的文化权利“等问题进行研究,体现其个人权利优于集体权利、把文化身份看成是文化权利实现的前提,并以此要求国家保持中立,这也是回应近期对自由主义的诘难.当然,其依然还是不能解决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原则与文化权利的特殊性原则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转型视野下的环塔里木民族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环塔里木各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以“文化自觉”理念和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四个认同”思想为指导,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宗教与世俗等各种关系,以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