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尼采在中国”是当代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的研究多注意尼采学说中批判/解构的主题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而对尼采所构建的审美人生观的一面较少关注。本文以朱光潜论著为中心,分析尼采的“日神精神”如何被借用、转化为“人生艺术化”的思想过程及其主要特征,初步勾勒出尼采在中国的另一副面孔,并予客观评论。  相似文献   

2.
丁利荣 《人文杂志》2000,(1):98-103
本文认为中国的李贽与德国的尼采在同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方面具 有可比性.在艺术产生问题上,李贽认为艺术源于生命的匮乏与需求,是对生命的补偿,尼采则理解为艺术源于生命的丰盈与富足,是生命的给予;在艺术表现上,李贽重自然、自适,但因缺乏丰厚的生命意识而导致苍白的审美自由,尼采则重视生命之强力的艺术表现,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对人生的功能问题上,两者也多有迥异.  相似文献   

3.
文艺审美离不开生活的对象化。具有久远文化历史的民俗,因其反复呈现的惯制形态,即博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最有审美价值的创作对象。尤其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人生礼仪和信仰民俗,更因其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寻,而成为文艺民俗审美的天然“原型”和“母题”。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生民俗的出现和“阴阳转换”观念的形成,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不死并万代传承的心理企盼。它表明了人类对生命悲剧的意识和超越此悲剧的世俗努力。正是在这一点上,民俗与艺术构成对人生悲剧的超越的同构契点,成为艺术家对人生民俗特质审美认知的导人…  相似文献   

4.
尼采论及日神式、酒神式和悲剧式三种审美境界.庄子论及齐物武、坐忘武和逍遥游式三种审美境界.尼采与庄子的审美境界论存在着文化意义上的深刻相通性和内容实质上的明显差异性.比较其相通性和差异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的比较是宗教与审美的基本内核与最高追求的比较。宗教与审美都是对人的生存的关切 ,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同时 ,它们在显示出人的本质的超越性上也有着一致性。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都是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尼采坚持在“上帝死了”的境遇中重新思考一切,他首次将生命理解成唯一的存在,将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成艺术,进而将存在论变成艺术学。尼采的艺术学不是美学(感性学)而是生命学,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不是感性形而上学而是生命形而上学,尼采的审美主义不是感性主义而是生命主义。从根本上看,尼采艺术论仍在现代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构想内,它对现代性的批判仍未超出现代性的基本信念。不过,尼采艺术论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十分特殊,它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生命与超生命者的冲突与紧张,这使它与通常意义上的审美主义(突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紧张)区别开来,从而在整体上提供了一种彻底世俗化的理解生命、世界和存在的艺术视角与逻辑构架。尼采艺术论在其诗意言述的背后潜藏着极端的强权意志。  相似文献   

7.
人生论美学揭示了人生与审美之间相互建构的人文关系:人生是美或者审美的前提,美是人生的一种升华。这既是美学发展规律的要求,又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特定审美需求的体现,其时代诉求就是美学朝向人生的回归。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人生论美学理应成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审美教育也是美学向人生回归的路径之一。人生论美学对于审美教育的启示,既在于从现世人生升华出审美胸襟,更在于以审美胸襟纯洁化、高尚化了的人生态度去观照现世人生,从而确立起主体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要论述了海德格尔通过“争辩”的方式,在肯定尼采反对理性专制传统和现代社会“享乐艺术”的前提下,又针对后者的感性主义的片面性和不良后果,阐发了艺术审美的几个基本问题。具体说是,要从历史学而非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艺术准备加以反拨的虚无主义,从而找到真正的克服途径;要以身心统一和超越主客体二分的高度把握审美状态,把“陶醉”领会为生命力的圆满;要将遵从艺术形式视为“强力意志”的力量与信心的体现,不允许感情或感官的恣肆破坏艺术形式,甚或冒充艺术。上述“争辩”对当下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焦虑体验是尼采实现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原动力,是质疑和颠覆理性合法化的精神反应。尼采在修正酒神精神的过程中,渴望在虚无主义的层面上,以强者的身份,宣扬在精神不安和苦难中实现人的救赎,还原人生存的本相,开启对抗启蒙现代性的极端关学思路。  相似文献   

10.
寄寓是苏轼对人生在世状态的思考。从空间维度上,他提出“吾生如寄耳”,人只是寄寓天地间,一生漂泊;从时间维度上,他提出“人间如梦”,人生如同一场梦境,转瞬即逝。不过,他并未沉沦,而是通过自然审美生发出寄寓之道——齐同“寄”与“归”,认山水最佳处为家;齐同“梦”与“觉”,化如梦人生为审美人生。苏轼的自然审美不是以自己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主客对立式观照,而是生发出注重自在自得的“寓意于物”的这种自然审美模式。从寄寓之道的角度探讨苏轼的自然审美,能够使自然审美超越审美对象的意义而获得生存哲学的意义,从而深化当代自然美学。  相似文献   

11.
论唐诗的时间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唐诗的时间描写李晖如果说,世间一切物质都在时间中运动,一切物质运动都带着时间形式,那么,进入诗歌的审美对象,也都自然不能与时间剥离。况且,诗歌本来就是人生感受的抒发,而人生则基于生命的时间存在。当诗人将人生感受作审美揭示时,当然对时间最为敏感。在此...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生存观。在他的生存实践中,时间意识与饮食体验强化了儒家生命伦理的诗性内涵;幽默态度和超脱精神确立了独特的人生审美观照。最终形成合德、素朴的人生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话语的崛起,与以尼采为代表的,自康德、席勒、叔本华至尼采的西方现代审美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主义从康德到席勒到叔本华到尼采,有一条相当清晰的渐次演进路线,厘清这一线索,是把握中国现代审美主义西学背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孙犁小说进行探讨、研究,说明孙犁小说在歌颂家乡、女性和平凡方面体现了作家的审美情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并进一步阐明研究孙犁小说的美学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作家对美的执着的追求;另一方面小说不仅反映了作家所熟悉的崭新的人生形式,而且还探索、挖掘和表现了人生价值,在启迪人们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尼采美学思想的要义是为人生而艺术。尼采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他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在尼采看来,古希腊人借助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发展而来的悲剧艺术,使人生变得壮丽,酒神精神乃至强力意志成为人的生命之本质规定。因此,尼采认为,在人的生命由于科学、道德的戕害而越来越孱弱的时代,只有艺术才能够实现拯救。尼采的美学思想吁求着强力,它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朱晓鹏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一种思想学说,道家哲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人生观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道家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人生,而这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又突出地体现在审美...  相似文献   

17.
存在的澄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发展与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的诗人、艺术家将人生赋予一种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的灵魂,用审美态度去体验人生,在审美体验中追求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合为一的澄明的境界,明确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8.
尼采从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区别了"丑"的内涵,认为"丑"关联着生命存在的强力意志,积极丑是强力意志昂扬的必然结果,而消极丑则是强力意志衰竭的象征。尼采强调积极丑的美学价值,认为它和主体的生命意义密切关联,真正的艺术家乐于对非理性的强力意志给予肯定、张扬和表现,从中享受到审美慰藉和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全人格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之一,禅宗美学对健全人生的审美追求、对个体直观感受的审美方式的重视及对顿悟的审美认识思维的推崇,都对当代语文教育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前期美学的生命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卫 《文史哲》2002,(3):82-88
朱光潜前期在论述文化、人生和审美问题时提出的“以情为本”、“审美解放说”、“人生的艺术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民族生命力的复兴”等命题,以及他的悲剧理论,显示出感性优先、生命优先的理论色彩。与此同时,他所试图建立的一种以充沛生命力做根基的新人生、新道德、新文化、新民族的构想,又因其现实的“审美功利主义”倾向而有别于尼采等人的西方现代反理性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