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要改造旧唯物主义在本体论观念上的形而上学,使之成为辩证法赖以建立的逻辑基础,必须引入矛盾分析,把本体概念的认识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高度。例如把物质和运动的矛盾作为分析本体论的基本矛盾来认识便是一条出路。但是长期以来,物质和运动在实际上不可分割和在认识中对立演变的矛盾关系一直未被西方哲学自觉到。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科学哲学,就是在不自觉中将物质现象和运动现象分割开来认识,从而各自走向一个极端,在认识世界统一体的过程中陷入了两种本体论的对立。这种对世界完整本原缺乏自觉、分割对立的认识方式几乎贯穿了传统的西方哲学,造成了本体论和辩证法的割裂。黑格尔哲学通过对精神本体的矛盾分析展示了精神本体和辩证法的统一;而物质本体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沦》中,是通过对物质和运动这一对矛盾的分析完成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观内在逻辑上的贯通。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9):27-31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法宝。在精神扶贫的实践中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至关重要。把唯物辩证法用好就要注意处理好贫富、智愚、精神和物质等关系,注重精神扶贫对物质扶贫的反作用,改变忽视精神力量的观念。调查表明,贫困人口并不是仅仅看重物质的东西,而是具有强烈的精神扶贫的要求和愿望,尤其是在理想信念、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尤为强烈。对此,一定要因势利导,在精神扶贫中充分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以精神扶贫带动物质扶贫。  相似文献   

3.
张显复 《学术交流》2001,46(3):26-28
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全面发展的可靠保证.当政治思想工作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时主要表现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对生产、技术,操作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当政治思想工作推动精神生产力发展时,主要表现在精神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运用精神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资料不断提高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能力.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4.
文艺这种社会现象是很复杂的。它的复杂性,为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文艺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有密切的联系,也与物质生产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文艺的生产,是文艺创作;文艺生产的产品,是文艺作品;文艺的消费,是读者观众的阅读观赏。这构成了文艺生产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多侧面多层次的。文艺生产(即创作)是对原料(生活素材)加工、改造形成艺术形象,这个过程是由许多精神因素互相作用而组成的,如认识的,思维的,心理的,审美的,社会观念的,伦理道德的。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5.
文章概括地总结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对文学性质的认识,认为这些认识不能完全科学地阐明历史学的任务和性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由于后人的某些曲解而变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被奉为唯一的真理。作者认为,用文化模式来概括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历史面貌,用文化形态的差异来区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异质性,用文化变异来表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用这种物质、政治、精神不可分割的文化史观来考察历史,审视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里,马克思把他分析问题的重心伸向对物质生产领域内各项经济关系之间相互联系的考察上。这种考察无论对于当时或是现在,都是我们认识社会经济运动的基础和出发点。但是,仅仅把我  相似文献   

7.
一、令人困惑的问题两千多年来,历史上的先哲们围绕着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的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在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是人脑的属性,物质是精神的本原已经是常识性的问题了。但是,由于精神运动是物质的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态,当代科学还没有将精神运动的生理机制揭露无遗,人脑的许多秘密还有待于未来的科学家们去进一步揭开,这使人们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来科学地说明精神运动遇到了困难。现在,人们对精神运动最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精神现象既是人脑的属性从而也是物质的属性,又是认识的主体。说精神既是属性又是主体之所以令人困惑就在于:作为物质属性的精  相似文献   

8.
物质主义者对物质生产的偏见影响了对城市及其经济问题的思索。事实上,城市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中心,而且还是进行知识与精神方面交换的中心。如果不能意识到这种交换的多重维度,就会导致新的商业主义的复苏,制造商因此会享有特殊的权力,而财富的分配也会更加不平等。亨利·乔治的哲学为避免商业主义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重新系统阐述基本原则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9.
高晓娜 《唐都学刊》2003,19(2):118-120
人类的物质进步 ,总离不开精神进步这一重要层面 ,更离不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对个人、民族 ,乃至整个人类的清醒、自觉的批判 ,但丁精神和鲁迅精神便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而鲁迅冲破了东西文化的隔膜 ,体现出更广泛意义上的超越和丰富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人身权如同公民的财产权一样是民法保护的一个主要对象。我国民法通则对公民的精神损害是否予以物质补偿的保护?公民的精神损害之物质补偿额如何确定?这类问题难度较大,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此都未达到统一的认识。本文作者对此作了探索。认为:公民的精神损害可以适用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赔偿损失”条款来加以弥补;公民的精神损害之物质补偿额的确定可以采用数学模型对侵权行为的每一个因素和其赔偿金额进行量化处理,最后由法官根据实际案情对模拟赔偿额作一定幅度的选择,从而解决精神损害之物质补偿额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兴 《社科纵横》2008,23(6):123-124
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设计这一人类重要的实践行为,不难发现:对物质的本质认识和对物质本质的认识,构成了设计创新的重要条件.其中有关物质规律的发掘、应用,则是其创新的真正体现.本文立足伦理学的视点,针对设计、物质、物质规律之间的关系展开思考,以期获得有关设计良性化发展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切哲学上,特別是近代哲学上最重大的根本問題,乃是思維对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思維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貭的关系問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維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辯証唯物主义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物貭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貭与精神是对立的,又是統一的,物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轉化为精神,精神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轉化为物貭。物貭对精神的轉化和精神到物貭的轉化,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构成了统一的认識过程的两个阶段。由物貭到精神的轉化,卽实践到认識,这是认識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由精神到物貭的轉化,卽认識到实践,这是认識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物貭与精神互相轉化的规律就是物貭——精神——物貭,也就是实践——认識——实践。这种物质和精神的相互转化运动的无限发展,就是人类认識物貭世界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物貭世界的历史。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貭,这就是辯証唯物主义的认識論。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只承认精神到物貭的轉化,而否认物貭到精神的轉化。一切唯心主义者由于顛倒物貭与精神的关系,因此,由精神变物貭,就变成是抽象的、神秘的,也是謊谬的。机械唯  相似文献   

13.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精神生产的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的。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人类的生命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生产最初是同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的,是物质生产的直接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人是客体存在,也是主体存在,无论人的思维活动指向自然世界还是指向精神世界,人都是无法回避的认知对象.人要认识人,这是客体世界向人提出的课题,也是精神世界向自我提出的课题.看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是否谈人,而在于怎样谈人。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活动中也曾不同程度地关注过人。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始终以现实的态度关注人,这种现实精神不惟表现在他把人放于现实关系中,从人的现实活动、现实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就法权关系而言,也和国家一样,是所有制关系的表现,是一定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法权概念也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尽管伦理精神作为一定社会道德的观念形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它也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它不仅是一定社会内在秩序的体现,而且它体现了一定社会的人一社会一自然系统的内在秩序的协调状况;不仅体现人的目的--人们如何安顿作为社会人的人生,如何调节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内在自然生命秩序,同时能认识和体悟自然的目的--自然包括人在内的生态价值、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对人一社会一自然系统的内在秩序的责任与使命,进而确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前西方世界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在现代社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陷入低潮时,他们以独有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这种批判既包含合理成分,又兼有许多谬误,有些甚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否定。从现实的情况看,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它不是僵死的教条,它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认识依然是深刻和正确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批判精神相对稀薄的国家,要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批判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精神工具和灵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生产者的创造物,是一种精神客体,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因而它与社会主体之间具有多种价值关系;它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属性。 1.精神产品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各种精神产品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因此具有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自然科学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斗争经验的结晶,是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社会科学则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经验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它们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侯彦峰 《社科纵横》2008,23(8):106-107
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生产的研究仅限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杜会关系的生产受到忽视.实际上,社会关系在交往中形成,在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再次以物化的形式生产出来,社会关系生产也是一种生产.  相似文献   

19.
宋绪富 《社科纵横》2013,(11):96-99
物质范畴及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逻辑原点,因此,对物质概念及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精确解释与准确理解是我们能否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及其方法论意义的关键。但从现今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对该范畴的处理来看,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澄清和修正的问题。通过这种澄清既要使学生真正能够从哲学高度把握物质概念,又要他们领悟到物质概念何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论邓小平同志的“两手抓”思想──从理论上理解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衣柱秀,秦丽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许多论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文章和辅导材料,其中往往是用哲学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解释两个文明的关系,认为物质文明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基础;而精神文明附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