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界近年来对《大乘要道密集》的关注和研究都在不断加深,但对其成书和流传仍所知甚少。作者通过对《大乘要道密集》的著译者、文本内容及传承的细致分析,将其与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佛教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相比对,发现《大乘要道密集》集中了西夏、元、明三个不同时代翻译的藏传密教文献,其主要内容是一部萨迦派道果修法的仪轨集成,也包括一些其他的仪轨,并提出在《大乘要道密集》中多次出现的莎南屹啰或应为一位明代译师。  相似文献   

2.
才让 《中国藏学》2017,(2):66-77
P.T.245号属于密宗超度仪轨,但未见于吐蕃时期编的《丹噶目录》《旁塘目录》,及后世流传之文献中,故属藏外文献。经过文本比对,文章发现此仪轨的一些关键步骤或神灵亦见于藏传佛教宁玛派密典。文章初步认为该仪轨与后世宁玛派所传密典间有关联,具有较为明显的宁玛派教法特征,这为研究宁玛派密教文献的源流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是目前藏学界与西夏学界都重点关注的话题。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对西夏译藏传密教文献的研究,而对显教义理文献涉及较少。事实上,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译藏佛教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能够代表藏传佛教后弘期"经院学"传统的文献。对这些文本的对勘与研究能够对藏学及西夏学研究做出三方面的贡献:一、理解夏译藏的语言体系;二、厘清藏传佛教在西夏更为完整的传承史;三、以西夏材料反观前弘期初期的藏传佛教史。文章成功同定了夏藏文本的《正理除意之暗》,并讨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西夏译量论文本,指出整个桑浦量论传统在西夏时期深入传播的历史可能。  相似文献   

4.
宁玛派是形成最早的藏传佛教派别。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远离政治的教派,事实却并非如此。从13世纪开始,宁玛派就走上了与西藏地方势力相结合的道路,这种结合与宁玛派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宁玛派是藏传的佛教密宗与原始苯教相结合的产物。宁玛两字在藏语中有古和旧两重意义。古,是指教法由8世纪入藏的莲花生传授,这比西藏佛教其他各派要早300年左右;旧,主要指他们以传承朗达玛灭佛以前所译的密教典籍为主。密教在前弘期,受到本教势力、佛教显宗势力的排挤,基本上没什么发展,许多密教典籍还不得不被埋藏起来。这种局面大概持续了40年…  相似文献   

5.
魏文 《中国藏学》2013,(1):78-85
文章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最胜上乐集本续显释记》的题名为切入点,对这部汉译密教文献的翻译、流传乃至由此隐现出来的藏传密教在西夏早期传播的历史进行了探究.考证出这部文献系西夏覆亡前10年(1216-1227)间翻译完成的作品,系对当时流传于西夏的一种上乐根本续厘定本的注疏.而作者“庄(酿)法幢”是著名译师玛尔巴朵巴法自在((司五”专’q.誉稍雷气司E.鲫))的弟子(苦1≮羞羽啻驴’司岛),二人均为早期宏传上乐教法的著名祖师.《显释记》依题目所示,其所注上乐根本续版本为法幢的师祖和师傅善慧称((惑’5I亨食天’亨),Sumatikīrti)和法自在最终勘定、桂译师依拉瓦巴((咽‘q'q))释论厘定的本子.文章还进一步探讨法幢师祖善慧称的事迹.可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于西夏藏传密教早期宏传史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徐华兰 《中国藏学》2023,(4):104-110+215-216
汉译《大乘密藏现证本续摩尼树卷》是藏传密教文献《大乘要道密集》中收录的一篇作品,译者应该是明代兼通汉藏双语的汉人译师莎南屹啰。该汉译本节译自元代萨迦派三祖扎巴坚赞所著《本续现证如意宝树》,内容仅为其中讲说“方便续”中有关“解脱道”的实修部分,即“殊胜大手印主要成就之五现证”中第三部分“观修圆满次第”、第四部分“得暖行行”、第五部分“观修近因阿哩葛哩自性菩提心”,以及“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成就之五现证”,篇幅仅占全文的五分之一。文章主要考察了文本的著者、译者、主要内容、译本特点、翻译背景及研究意义等,以期从整体上对该文本有个大致的把握,并进而加深对明代藏传佛教萨迦派根本教法“道果法”于内地传播的认识及汉藏文化交流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对西夏的佛教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西夏对藏传佛教的吸收并非简单而机械的复制。文章以汉译藏传密教文献集成——《大乘要道密集》中所收录的大手印文本为例,通过同定其藏文原本,并进行相应的释读,初步厘清这些文本的传承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反映出西夏的传译者基于藏文原本所做的重组、编集与再阐释,由此彰显西夏对藏传佛教的本土化理解与融创,以及西夏佛教文化兼收并蓄、圆融汇通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罗曲  高翔 《民族学刊》2019,10(1):88-94, 126-128
在贵州彝区的毕摩文献里,有一部反映孝文化的文本《赛特阿育》,与流传于汉区的董永行孝相关文献有密切关系。从情节内容看,《赛特阿育》是对董永行孝相关文本的彝文翻译改写,将其与董永变文、宝卷中的相关文本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天仙配宝卷》应是《赛特阿育》的文本源。  相似文献   

9.
才让 《西藏研究》2002,(1):35-43
有关禅宗在吐蕃传播的资料,主要保存在敦煌汉藏文献中,如汉文《顿悟大乘正理决》,藏文P.T.116、P.T.823等卷子.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多有研究.除敦煌文献外,后期的藏文佛教史著对禅宗在吐蕃的传播也有涉及.但大部分著作认为禅宗的宗旨与正统佛教不相符合,只有《五部遗教》等宁玛派典籍对禅宗的态度比较公允,并收录有禅宗的原始材料.鉴此,《五部遗教》对于研究汉藏佛教关系史及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历史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宁玛派将佛教经典分为“旧译教语部”(())、“伏藏”(())两类,这是宁玛派教法体系的两大支柱.关于“旧译教语部”教法体系的创建肇始于17世纪,以后经过历代宁玛派大师不断增加、完善,先后形成了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文献目录.改革开放以后,藏族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新编《旧译教语部经论本注经典集成》(())的编辑出版是重大成果之—.新编《旧译教语部经论本注经典集成》集前人关于“旧译教语部”文献编目之大成,广泛收集、整理了留存于国内外各地的相关藏文文献,是迄今为止所收经典最多、编辑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大型文献工具书,代表“旧译教语部”文献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法成身份及其译<佛说善恶因果经>的大致年代进行分析,并利用敦煌藏文文献与藏、汉<大藏经>所收<佛说善恶因果经>,对该经各版异同与汉文本间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闫雪 《中国藏学》2012,(2):71-75,257
《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是明代宫廷写绘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善本珍品,其内容涉及藏密气脉明点修法、双修和拙火法、三教合一说及古代神话中的三足乌、玉兔等。经文和附图的书绘者分别为明宫廷著名书法家沈度和画家商喜。根据对文本和附图的综合分析,笔者推测或许这部经典就是专门为皇帝而撰写的,并非一部纯粹的密教经典。  相似文献   

14.
杨鸿蛟 《中国藏学》2012,(2):188-195
文章以元代夏鲁寺壁画中地位较为独特的般若佛母殿《文殊根本续》壁画为例,通过图像辨识与文本比对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转轮王观念与元朝皇室因素,并对这一举动背后的政治动因进行阐释和挖掘,同时亦从该壁画仪轨文献中找出与元代八思巴转轮王观念有关的仪仗和仪式部分,试图对其文本根据与思想来源作一推测。希冀本文对于研究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治关系以及夏鲁寺壁画图像学的学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回遮蒙古之历史》是西藏佛教宁玛派高僧索多巴·洛追坚赞撰写的兼具历史与自传双重性质的一部著作,也是研究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藏关系的一部重要文献。索多巴在文章“缘起”部分交代其写作意图为给宁玛派争光、激励后辈“回遮蒙古”人士、从而利益佛法等。通读《回遮蒙古之历史》,进行认真分析之后发现索多巴撰写《回遮蒙古之历史》的真正意图是,讴歌自己的“光辉事迹”即给自己写“圣传”、使自己的咒术合理化、为自己做辩护等。  相似文献   

16.
从《五部遗教》看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有关禅宗在吐蕃传播的资料,主要保存在敦煌汉藏文献中,如汉文《顿悟大乘正理决》,藏文P.T.116、P.T.823等卷子。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多有研究。除敦煌文献外,后期的藏文佛教史著对禅宗在吐蕃的传播也有涉及。但大部分著作认为禅宗的宗旨与正统佛教不相符合,只有《五部遗教》等宁玛派典籍对禅宗的态度比较公允,并收录有禅宗的原始材料。鉴此,《五部遗教》对于研究汉藏佛教关系史及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历史极有参考价值。一、关于《五部遗教》《五部遗教》属藏传佛教宁玛派伏藏文献,传说是由莲花生大师等人秘密伏藏的,几百…  相似文献   

17.
藏传密教与剑川石钟山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西藏前弘期所奉的密教,逐渐流播手洱海区域,公元9至13世纪,洱海区域的密教趋于极盛。其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洱海文化,影响颇为深远,是无庸讳言的。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全面论述藏传密教对洱海文化的影响,仅就剑川石钟山石窟所受密教文化的影响,略加探讨,以就正平方家、读者。一、藏传密教在洱海区域之兴衰密教之传入洱海区域,其时代汉路线,每为前贤所论述,只是所见纷歧,莫衷一是。对此,我们以为洱海区域所奉的密教,主要是米自西藏前弘期的密教,故其传入时代稍晚于松赞干布执政时期(详见拙著《论白族神…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采用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叙事手法,借以谱写一个庞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展现了作者自身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之比较,凸显其文本特征上的异同,对于提升传统叙事小说的审美艺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巴林《格斯尔》文本中的三大类九个母题与海希西分类中的母题进行对照,发现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与巴林格斯尔传说产生了深度的互文交织,大量的传说情节被植入到史诗文本当中,重塑共性母题,形成与巴林山水紧密粘连的本土史诗叙事单元,承载着时代的和地域的新内涵,构成个性化的本土表现。这是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对整个蒙古语族《格斯尔》史诗传统文本进行地方化改造的产物,也是继承的产物,一定意义上延长了该史诗在本区域传承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20.
蒙古文《格斯尔》有木刻本和多种手抄本传世。由于背景信息的缺乏和传播形态的复杂性,《格斯尔》各版本的文本性质,形成、演变过程及其相互的关系都是颇具争议的论题。本文通过对蒙古文《格斯尔》中《格斯尔镇压黑纹虎之部》的三种异文进行文本比较,探讨了它们的文本性质,以及它们从口头文本演变为书面化与经典化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