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广辉 《民族学刊》2015,6(2):50-64,110-117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李安宅先生研究藏族宗教的代表作品,通过梳理书中各个章节的书写次序,可知李安宅在研究过程中对"实地研究"和"历史"的关系的理解及其研究路数的形成过程。比较李安宅与顾颉刚就甘、青地区藏民的族源问题的研究,可知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方法和使用文献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李安宅对藏族宗教的研究中,加入了"历史"维度,是对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超越。"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是该书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川 《中国藏学》2015,(2):5-15
文章在整理四川师范大学所藏李安宅先生亲撰《李安宅自传》(1961年9月3日撰成于西南民族学院,共21页)的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分析李安宅先生早期学术发展的轨迹,归纳了其中存在的必然学术逻辑。文章指出,李安宅先生在非常年代回顾自身学术发展史时自称"文化买办",恰恰是其早年的中外学术文化浸润、其人游学中外各大学及学术机构的缩影。此外,他在民国时期的学术人生,还是当时一大批学者民族本位、"学术报国"式爱国情结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龙达瑞博士在求学期间,曾经与李安宅先生有过接触。文章除了回忆其作为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李安宅先生教诲往事之同时,介绍了海外学术界研究李安宅学术的概况,分析了海外引进李安宅先生学术的代表性著作,进行了学术评议;并指出李安宅先生是那个时代学者的典范,以学术为生命和终身职业。同时提出,国内藏学研究需要加强,不懂藏传佛教,难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安宅、于式玉是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但相对李安宅而言,于式玉的藏学研究还没被学界充分认识。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西北、西南及海外三个场域。就时段而言,大致是自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基本持续,少有中断。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具有丰富而细腻的特点,其视野、角度与李安宅既相通,又有差异。贯穿于式玉藏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全体大用",实际上是论证和构建中华民族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6,7(1):8-19, 95-97
文章对李安宅写于1951年和1961年的两个版本自传进行比较阅读,揭示其内容差异与思想微妙变化之处,并藉此分析李安宅的早年生活对其后来人生的持续影响、李安宅的学术选择及政治纠结.走动在政学之间,贯穿了李安宅的大半生,也为其人生的跌宕提供了注脚.  相似文献   

6.
郭顺 《中国藏学》2023,(1):178-188+219-220
文章将李安宅的藏学人类学生涯视为一个整体,并尝试梳理出他在藏学人类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其中,他在宗教和边疆这两方面着墨最多。通过实地研究,李安宅发现宗教在藏族社会里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成为组织人们世俗和神圣生活的轴心。在边疆研究上,李安宅提出两种连接内地与边疆的范式、三种连接的具体方法。最后,文章研究分析李安宅相关著述,同时考察了李安宅的人类学观,基于此对李安宅人生后30年的学术缄默给出了一个学术史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李安宅是译介与引进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并进行中国化实践的先行者,他对中国藏族社会和美国印第安祖尼社会的考察都是通过身历其境的观察与直接的文化接触而完成的典范性研究,是对"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治学方法的完美呈现。李安宅对实地研究的积极推介和努力实践、"主位视角"与"客位视角"有机结合等方法对增进文化了解与沟通都具有开拓性意义,其实地研究的价值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0,1(1):154-156.168
作为人类学家的李安宅,早期致力于科学理论的建设,而后则着眼于中国边疆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的实地研究,对中国边疆建设及边政改良多有论述,以其理论知识服务于"活的人生"。民国时期的李安宅党派关系及社会交游非常复杂,学术历经多次转型;其1949年后的人生遭际,基本上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李安宅的学术人生形态,既有时代的规约,也有其自身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9,10(1):72-80, 121-122
李安宅撰写的《十年来美国的人类学》是其在美讲学期间应国内人类学家卫惠林、何联奎所约而作,论述了1938-1947年美国人类学的理论进展及其学科特性,梳理了美国人类学界相关人物的动态和主要的书刊。这一观察海外人类学进展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文章首次披露李安宅手稿全文,并对其写作背景及该文所透露的有关问题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刘志扬 《民族学刊》2021,12(11):57-62, 127
1936年李安宅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耶鲁大学皮博蒂博物馆(Yale Peabody Museum)馆员奥斯古德(Cornelius Osgood)。两人商讨和制定了在李安宅的河北农村老家和奥斯古德在美国佛蒙特州家乡的乡村,采用“内部人”和“外部人”交叉的视角进行人类学研究的计划。1938年奥斯古德按约前往中国。由于其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之际,原定河北的调查计划无法进行。于是两人在抗战后方——云南昆明的高峣村合作调查。25年后奥斯古德在美国出版了这次人类学调查的成果《Village Life in Old China: A Community Study of Kao Yao, Yunnan》。对于李安宅来说,高峣田野的经历以及他与奥斯古德共同制定的研究计划和思路,对其今后的学术之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在其后的研究中将内外交叉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1.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3,4(6):63-77,116-117
文章通过爬梳各类文献和档案资料,对著名藏学家李安宅与于式玉先生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进行了逐年排比,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相似文献   

12.
黄茂 《中国藏学》2015,(2):26-30
李安宅是我国近代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他长期致力于边疆研究,是藏区实地考察研究的先辈,其丰硕的研究成果生动地展示了藏区民众的生活状态、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在藏区的实地考察中,李安宅运用应用人类学主位研究的方法,参与藏民的生活,以"局内人"的视觉立场去观察、体会和理解藏区文化,为藏区文化更为真切地呈现做出贡献。同时,在"入乡随俗"的亲身体验中,李安宅与藏区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在其研究著述中时时体现出国家民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胡冬雯  张江华 《民族学刊》2023,(5):53-61+123
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与李安宅的通信档案,记录了两人长达13年的学术友谊。其内容对认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早期人类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发掘和利用这部分档案材料。本文将二人间通信分为四个时期,梳理了雷德菲尔德在办学、国际交流、研究资助等方面对李安宅给予的支持,呈现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者们如何克服诸多困难坚持办学和做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美人类学界同时出现了“应用”取向的人类学研究,李安宅和雷德菲尔德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结合中国人类学研究发展走向与国际学术脉络对学者间通信档案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早期人类学建设如何在观照国际学术交流和使用学术共同体语言的同时,思考中国问题,发展“本土化”学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民国时期关于康藏研究的三种学术期刊《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产生的背景、时代特点、载文内容及其学术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与探讨,同时对三种期刊所载文章的数量、类型等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此外,文章还对20世纪上半叶作为我国现代藏学兴起之重要标志的藏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现为何同康区研究有密切联系,以及康区研究在我国现代藏学兴起过程中所占有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主题检索的发展概况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主题检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概括了主题检索发展的特征及应用,认为关键词检索已成为网上检索不可逆转的潮流。  相似文献   

16.
在藏族卫藏、安多、康区三大传统区域中,康区被称作"人区"。对这一称呼的内涵及缘起,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称康区为"人区"始见于《汉藏史集》,"人区"实为"黑头人区"的简称。文章对藏文文献中3种有关"黑头人"的记载进行梳理和研究后认为,康区被称作"黑头人区"应与藏文文献中的"黑头矮人"概念及"四氏族"、"六氏族"起源传说密切相关,因为传说中的"四氏族"、"六氏族"大多分布于康区。康区被作为"黑头人区"的说法也反映出了13-14世纪藏地三区在文化整合及民族和地域认同上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常凌翀 《民族论坛》2012,(10):94-98
文章全面回顾了新世纪十年以来业界和学界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概况,详细梳理了西藏文化产业的研究框架和内容方法,认为总体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今后要特别加强西藏文化产业总体战略、重大项目、空间布局等全方位立体研究,对未来西藏文化产业实践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学术支持,打造西藏文化精品战略,使西藏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时于当前中国的社会形势进行了客观的评估,确定了今后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尤其是十七大报告,结合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和研究情况进行思考.文章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执政纲领还是民族研究,都必须结合国情,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主流,针对民族研究中"边缘化"的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是民族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现今学界关于民族主义研究的成果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发现研究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与前人对话的同时,力求为今后的民族主义相关研究提供方向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编写说明:一、本目录尽可能收集了李安宅先生(1900-1985)的文稿,包括了公开发表出版者(国内的、海外的)、公私所藏的未刊稿。二、为了方便排列,本目录将李安宅先生的论著分为:第一、论著。第二、译著,包括了专著、单册和单篇文章3类。第三、其他,包括论文,报告,未刊文稿等。其中,先生未刊文稿,收藏于公(如四川师范大学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档案,包括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