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川 《中国藏学》2015,(2):5-15
文章在整理四川师范大学所藏李安宅先生亲撰《李安宅自传》(1961年9月3日撰成于西南民族学院,共21页)的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分析李安宅先生早期学术发展的轨迹,归纳了其中存在的必然学术逻辑。文章指出,李安宅先生在非常年代回顾自身学术发展史时自称"文化买办",恰恰是其早年的中外学术文化浸润、其人游学中外各大学及学术机构的缩影。此外,他在民国时期的学术人生,还是当时一大批学者民族本位、"学术报国"式爱国情结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正>编写说明:一、本目录尽可能收集了李安宅先生(1900-1985)的文稿,包括了公开发表出版者(国内的、海外的)、公私所藏的未刊稿。二、为了方便排列,本目录将李安宅先生的论著分为:第一、论著。第二、译著,包括了专著、单册和单篇文章3类。第三、其他,包括论文,报告,未刊文稿等。其中,先生未刊文稿,收藏于公(如四川师范大学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档案,包括先  相似文献   

3.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3,4(6):63-77,116-117
文章通过爬梳各类文献和档案资料,对著名藏学家李安宅与于式玉先生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进行了逐年排比,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相似文献   

4.
郭顺 《中国藏学》2023,(1):178-188+219-220
文章将李安宅的藏学人类学生涯视为一个整体,并尝试梳理出他在藏学人类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其中,他在宗教和边疆这两方面着墨最多。通过实地研究,李安宅发现宗教在藏族社会里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成为组织人们世俗和神圣生活的轴心。在边疆研究上,李安宅提出两种连接内地与边疆的范式、三种连接的具体方法。最后,文章研究分析李安宅相关著述,同时考察了李安宅的人类学观,基于此对李安宅人生后30年的学术缄默给出了一个学术史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胡冬雯  张江华 《民族学刊》2023,(5):53-61+123
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与李安宅的通信档案,记录了两人长达13年的学术友谊。其内容对认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早期人类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发掘和利用这部分档案材料。本文将二人间通信分为四个时期,梳理了雷德菲尔德在办学、国际交流、研究资助等方面对李安宅给予的支持,呈现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者们如何克服诸多困难坚持办学和做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美人类学界同时出现了“应用”取向的人类学研究,李安宅和雷德菲尔德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结合中国人类学研究发展走向与国际学术脉络对学者间通信档案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早期人类学建设如何在观照国际学术交流和使用学术共同体语言的同时,思考中国问题,发展“本土化”学科。  相似文献   

6.
<正>李安宅先生和他的老师张东荪先生是中国最早关注和提倡西方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学者。1938年,李安宅翻译出版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即今日所见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的第五编,紧接着就去了西北藏区作调查。这部译作于1944年重新出版时,李安宅先生在前言中说道:"即在社会学范围以内,我国社会史,社会思想史,不都需要努力建设吗?知识  相似文献   

7.
黄茂 《中国藏学》2016,(1):81-88
本文主要分析著名学者李安宅教授在1961年5月15日《自传》中对自己学习研究历程的陈述.指出:作为晚清民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李安宅“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与其家学传承和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相连;李安宅“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学术人生正是民国知识分子“志在救国”的学术抱负和爱国情结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9,10(1):72-80, 121-122
李安宅撰写的《十年来美国的人类学》是其在美讲学期间应国内人类学家卫惠林、何联奎所约而作,论述了1938-1947年美国人类学的理论进展及其学科特性,梳理了美国人类学界相关人物的动态和主要的书刊。这一观察海外人类学进展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文章首次披露李安宅手稿全文,并对其写作背景及该文所透露的有关问题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9.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1,2(3):32-41,92
在中国民族学史上,李安宅和于式玉是一对重要的生活伴侣和学术伉俪,尤以藏学研究名世。于式玉以大量精力应对生活和辅助丈夫,她具有良好的学术根基,极富语言天赋,擅长文献目录,又肯实地调研,为其藏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李安宅藏区实地研究的坚强后盾。二人学术生命互相交融,堪称藏学界之"天涯同命鸟"。这对学术伉俪的一生,让我们认识到时代对他们人生的彰显和遮蔽及其学术的造就和毁灭。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与李安宅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学人,在各自学科领域成就卓著,且都关注边疆问题。两人交谊因国学研究而结缘,因边疆研究而深化。两人均长期在燕京大学任职,均因抗日言行不宜久居北京,且先后到西北考察。两入在西南期间,都参与了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中国边疆学会、中国边政学会的工作。二人在思想和学术上和而不同,都钟情学术但关心现实,精研高深学问也注重社科普及,学有专攻但兴趣广泛,重视文献也注重实地研究。在边疆研究方面,顾颉刚重点关注边疆史地和民族整合问题,而李安宅侧重边疆社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6,7(1):8-19, 95-97
文章对李安宅写于1951年和1961年的两个版本自传进行比较阅读,揭示其内容差异与思想微妙变化之处,并藉此分析李安宅的早年生活对其后来人生的持续影响、李安宅的学术选择及政治纠结.走动在政学之间,贯穿了李安宅的大半生,也为其人生的跌宕提供了注脚.  相似文献   

12.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0,1(1):154-156.168
作为人类学家的李安宅,早期致力于科学理论的建设,而后则着眼于中国边疆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的实地研究,对中国边疆建设及边政改良多有论述,以其理论知识服务于"活的人生"。民国时期的李安宅党派关系及社会交游非常复杂,学术历经多次转型;其1949年后的人生遭际,基本上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李安宅的学术人生形态,既有时代的规约,也有其自身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篇名检索"、"主题检索"及"全文检索"3种方式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李安宅",并结合其他来源的相关论著,对当前学界李安宅研究作初步评估。这3种检索结果直观反映了李安宅研究"核心区"、"关联区"及"边缘区"的情况。总体上看,1990年前后李安宅、于式玉夫妇遗著的出版,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2006年起,国内李安宅研究的兴起,汪洪亮、陈波等学者作用较大。文章结合林则徐等较为成熟的人物研究及任乃强等刚兴起的人物研究,对李安宅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可能进路进行分析。文章认为,撰写具有人类学味道以及思想史、学术史意味的研究述评,改变当前学术综述"述"多"评"少、过度依赖发表的文献成果进行评述的状况,是学界今后应该努力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李安宅、于式玉是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但相对李安宅而言,于式玉的藏学研究还没被学界充分认识。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西北、西南及海外三个场域。就时段而言,大致是自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基本持续,少有中断。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具有丰富而细腻的特点,其视野、角度与李安宅既相通,又有差异。贯穿于式玉藏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全体大用",实际上是论证和构建中华民族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刘志扬 《民族学刊》2021,12(11):57-62, 127
1936年李安宅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耶鲁大学皮博蒂博物馆(Yale Peabody Museum)馆员奥斯古德(Cornelius Osgood)。两人商讨和制定了在李安宅的河北农村老家和奥斯古德在美国佛蒙特州家乡的乡村,采用“内部人”和“外部人”交叉的视角进行人类学研究的计划。1938年奥斯古德按约前往中国。由于其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之际,原定河北的调查计划无法进行。于是两人在抗战后方——云南昆明的高峣村合作调查。25年后奥斯古德在美国出版了这次人类学调查的成果《Village Life in Old China: A Community Study of Kao Yao, Yunnan》。对于李安宅来说,高峣田野的经历以及他与奥斯古德共同制定的研究计划和思路,对其今后的学术之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在其后的研究中将内外交叉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16.
黄茂 《中国藏学》2015,(2):26-30
李安宅是我国近代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他长期致力于边疆研究,是藏区实地考察研究的先辈,其丰硕的研究成果生动地展示了藏区民众的生活状态、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在藏区的实地考察中,李安宅运用应用人类学主位研究的方法,参与藏民的生活,以"局内人"的视觉立场去观察、体会和理解藏区文化,为藏区文化更为真切地呈现做出贡献。同时,在"入乡随俗"的亲身体验中,李安宅与藏区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在其研究著述中时时体现出国家民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郭广辉 《民族学刊》2015,6(2):50-64,110-117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李安宅先生研究藏族宗教的代表作品,通过梳理书中各个章节的书写次序,可知李安宅在研究过程中对"实地研究"和"历史"的关系的理解及其研究路数的形成过程。比较李安宅与顾颉刚就甘、青地区藏民的族源问题的研究,可知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方法和使用文献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李安宅对藏族宗教的研究中,加入了"历史"维度,是对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超越。"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是该书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故藏学家于式玉教授所著《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安宅、于式玉教授遗著整理编辑委员会整理,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1990年12月出版了。这是继中国藏学出版社于1989年9月出版李安宅教授《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之后的又一本李、于教授遗著中的重要著作,也是于教授唯一的藏学专集。《文集》收录的藏学作品20篇,皆系于教授在抗日战争期间亲赴甘南和川西北藏区所作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9.
李安宅(1900~1985年)先生在<<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中充分地表露了他在吴文藻等向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一布朗学习社区功能主义研究视角之前对于"内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他对于建立中国式社会理论的野心以及他对于国粹主义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20.
追踪研究了南景这个因杨庆堃先生的著作而在海外中国研究中颇具影响的学术名村,描述了它半世纪以来从深受广州影响的近郊聚落到都市村庄的演进过程.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都市化的代表,在当代背景下对南景的再研究不仅延续了名村的学术生命,也使我们目睹了华南乡村社会"农民终结"的动态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