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宜元 《老年人》2008,(9):30-30
1953年,我的母亲年纪轻轻的就过早地去世了。那时,我还不满8岁,哥哥12岁,弟弟3岁不到。家里唯一的女人走了,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艰难地撑起一个四口之家。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按理说,我们的童年应该是不幸的。其实不然。因为有父亲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能吃饱饭,能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冬天到了,我们还能穿上父亲给我们做的新布鞋。  相似文献   

2.
母亲     
马晨月 《老年人》2004,(10):31-31
父亲去世时,我只有11岁。那是初春一个寒冷的夜晚,我和弟弟被父 亲 的同 事 从 暖和 的 被窝 里 拉 出来———说带我们去看看父亲。走在医院阴森的走廊上,我还想着向父亲多要一毛钱,春游时能吃上一碗肉丝面。 见到父亲时,他面无表情地躺在病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了。母亲死死地抓着父亲的手,眼泪不断地滴落下来,落在父亲的手背上。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母亲落泪。 父亲去世后,母亲异常地坚强有关父亲的丧事,办得相当简单。亲怕花钱多了,拖累年幼的我们。还坚持不让在京城读书的姐姐回来,怕耽搁她的学业。 办完丧事后,母亲将父亲的遗像擦得…  相似文献   

3.
吴学泓 《老年人》2007,(11):32-32
父亲节那天,世界上最疼最爱我的那个人走了。那个人不是别人,他是我的父亲。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个既严厉又温和的“两面”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凡家里好吃的、好穿的,父亲总是要我让着年长我10岁的哥哥。别人家的满妹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只有我们家例外。那时,父亲的心思都放在哥哥的身上,父亲的儿子情结,让我妒忌和愤怒,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株长在田间地头的狗尾巴草,被父亲完全遗忘了。  相似文献   

4.
做好父母     
<正>女儿追随贫穷男友背井离乡我38岁才生下女儿,当时她父亲已经43岁。女儿是我们的全部,她上初中我就辞职陪读。我和她父亲都想她一辈子能待在我们身边,我们为此在重庆买了大房子,替她找好了工作,并对女儿男友承诺,只要他来重庆,工作、房子和车子我们都解决。但  相似文献   

5.
爱你现在的时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较什么劲呢?未来的还没有来,你焦虑什么?有很多的年轻人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等等,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  相似文献   

6.
当幽暗的情愫在我们之间蔓延,我清晰地看见他的脸,却看不到我们之间的未来。当没有血缘的亲情萌动出爱意,我们这个家还能存在吗?你还是别叫我哥哥我第一次见到程阳是在15岁,我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他随着他父亲来我们家,平头、瘦且沉默,同来的还有妈妈的同事王阿姨。这是一次相亲,父亲离开已经两年了,母亲还年轻,没有理由再孤单着,我必须要接受一个新家庭。即使我心里别扭了千百次,也知道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7.
感念父亲     
感念父亲,是因为父亲的忠厚、善良、勤劳和慈爱。父亲于我们兄妹,除了有报答不完的养育恩,还因为父亲用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塑造了我们直面人生不屈不挠的心灵。我们的健康成长,每一步都凝结了父亲付出的心血。父亲是个孤儿,从小受尽磨难,41岁与我母亲结婚,才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也许正因为如此,家的份量在他的心里特别重。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从来没有打过我,连骂都很少。他宠爱我们兄妹俩,是想把自己小时候未得到的爱全部加到我们身上。记得我满10岁那年,个子比同龄人都小,第一次出远门上学,父亲很不放心。他帮我收拾行…  相似文献   

8.
蒋波 《老年人》2013,(11):35-35
年过七旬的父亲是真的老了。他的老。是心理年龄老。比如他说在他身边没有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日子过得乏味难熬。 我猜想父亲是因为身边缺少一个说话相伴的人。我母亲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为了我,父亲没有再娶。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苦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我11岁,最小的弟弟还不到半岁。父亲实在很难照顾我们5个孩子,打电报回乡下老家,叫来了15岁的梅表姐。于是,弟弟有人带了,可家里也多了张吃饭的嘴。粮食不够吃,父亲就把细粮换成粗粮,表姐还在屋子后面种了好大一片菜地,有菠菜、小白菜、土豆,还养了两只羊和一大群鸡。羊奶是喂弟弟的,鸡蛋也是给弟弟吃的。那时,我们都以为表姐无所不能。快入冬了,我们的棉衣棉裤都还没有做好,表姐看着父亲买回来的棉花发愁。她告诉父亲,她在家没有学过做棉衣。父亲请来了秀莲阿姨,用了三天的时间,把我们所有的棉衣、棉裤做好了。…  相似文献   

10.
彭期龙 《老年人》2009,(8):38-38
父亲65岁生日那天,我们几个做儿女的都赶回乡下为他祝寿。急急忙忙地吃了中饭,父亲就说:“你们在屋里耍,我看渔鼓去了。”原来,离家两里远的皮家冲有人大寿,请戏班子唱渔鼓戏。唱了几天,父亲天天都跑去看,自己生日这天也不例外。我爱人和我妹妹有点不高兴,责怪道:我们大老远回来陪你过生日,你却走了,以后谁还来陪你啊。父亲顾不上多解释,雷急火急地出了门。  相似文献   

11.
从能记事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名叫黄胜金,住在湖南资兴市香花乡香花村,家里只有父亲和一个哥哥。父亲叫黄由德,哥哥叫黄胜全。没妈的孩子要人疼,父亲就特别疼我,好吃的给我吃,新衣服让我穿,虽然没有母爱,但我还是感到非常幸福。突然有一天,得知父亲不是亲生父亲,我一下陷入了迷  相似文献   

12.
小敏 《老年人》2014,(4):26-26
正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可我总觉得父亲还坐在老家的大门口晒着太阳。父亲的离去,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2010年7月25日,一个周末,一个十分平常的日子。这天,我接到父亲病危的通知,冒雨赶了5个钟头的路程回到家里。弥留中的父亲听到我的声音,流出两行浑浊的泪水后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旅程。父亲没有读过一天书,除了他自己的名字外,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我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了。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成天躺在炕上喝着汤药,据说是生我时月子里吹了凉风,惹上了头痛的  相似文献   

13.
在我12岁时的一天下午,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所有关于做买卖的学问。当时,我正在父亲的家具店里打扫地面,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走了进来。我问父亲,可不可以由我来接待她。父亲回答说:“就看你的了!”“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  相似文献   

14.
追风的父亲     
那一年,我六岁。跟父亲从遥远的东北姥姥家往山东老家赶。那时候,家里的日子还很穷。路上的火车也很慢。坐慢车硬座,我们在火车上一待就是几十个钟头。一路上,父亲坐着,我躺着,在他暖而厚实的怀里。想睡的时候就睡,睡醒了就趴着车窗看外面闪烁不停的风景。那时还小,不知道,几天几夜的旅途对一个带着六岁孩子的父亲意味着什么。可那一年,发生在父亲身上的那一幕却永远地刻在我的心里。车到泰安站,我们下车,走出出站口。被父亲的大手牵着,我只能看到地上有无数双各种各样的脚在动。努力抬头,看到的也不过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袋子和  相似文献   

15.
父亲     
父亲满了65岁,按现在的说法,他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年人”。父亲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得不退出人生的大舞台,缩回到自己的家窝中来。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很传统。母亲慈善得一辈子不说一句重话,父亲严得满脸都是“阶级斗争”。小时候我恨过父亲,恨他做事常常不近人情。比如,我的作业字迹潦草,他就罚我跪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示众,那时他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校长。无法否认,父亲的高压政策给过学生时代的我们许多恐惧和烦恼,不能说他的教育方法有多科学,只能说他与母亲的搭配正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张弛有度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正我出生、成长在哈尔滨,父亲是名京剧演员,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父亲上班,他们排戏的时候,我就在京剧团的院子里四处闲逛。父亲是我见过的最老实善良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完全无公害。记忆里,关于他最初的印象是在一个初冬季节,当时我也就三岁左右。我记得我站在床上,父亲边给我穿棉裤,  相似文献   

17.
白头相守     
冯秀芹 《老年人》2006,(12):30-30
母亲是个好人,温顺,细致。父亲也是个好人,耿直,热心。但是,两个好人未必就能成就一段好婚姻。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总是来去匆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脾气总是很大,经常对母亲大喊大叫。我8岁的时候,跟着母亲从农村进城,与父亲住在了一起。父亲还是经常发脾气,哪怕一顿饭菜不合胃口都能让他大发雷霆。母亲逆来顺受,总是选择了沉默。只是背着父亲,她才对我们说“:过这样的日子,还不如回老家去,累是累点,但落得清静。”气归气,怨归怨,母亲对父亲的照顾和顺从一如既往。直到退了休,父亲的脾气才好了一些。这时,母亲好像不再软弱,…  相似文献   

18.
凌子波 《老年人》2003,(5):23-23
4年前的一个夏夜,父亲在家看电视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性命虽然保住了,但却留下了后遗症——失忆断语,右半身偏瘫,直到今日还躺在病床上。为了让父亲能早日康复,我们兄妹给他制订了一个身体康复的训练计划,重点是学步,再配合其它治疗。每到假期,我都要急忙赶到父亲身边,替换哥哥姐姐,陪着父亲练习走路。父亲学步,一开始十分艰难。每次,我要先把他僵直的右手搁在我的右肩上,再将我的左肩紧顶着他的右肩,还要在父亲的右脚上套上一根绳子。起步时,我把绳子提一下,父亲的右脚便抬一步,左脚也跟着拖动一步。每迈出一步,父亲沉重的身子都要摆动一…  相似文献   

19.
唐建国 《老年人》2005,(3):24-25
从能记事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名叫黄胜金,住在湖南资兴市香花乡香花村,家里只有父亲和一个哥哥。父亲叫黄由德,哥哥叫黄胜全。没妈的孩子要人疼,父亲就特别疼我,好吃的给我吃,新衣服让我穿,虽然没有母爱,但我还是感到非常幸福。突然有一天,得知父亲不是亲生父亲,我一下陷入了迷茫,心里痛苦万分。那些日子,我缠着父亲,非要弄清自己的身世不可。父亲躲不开,只好含泪讲起了我的身世。  相似文献   

20.
送别父亲的前两个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医院东北角寂清的太平间门口陪父亲。这样我觉得心里静,踏实。 父亲这辈子真不容易。他1924年出生在陕西武功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929年一场大旱,一家9口人只剩下奶奶和父亲二人。1938年14岁的父亲跟着队伍上了平西抗日前线,15岁入党,还当了县儿童团团长。1942年,在经历了几年战火后,父亲奉命去延安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