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超越知识论与存在论的二元对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哲学当然不可能是近代知识论意义上的哲学 ,但如果由此而认为海德格尔式的存在论是对上述这种知识论进行超越的惟一途径 ,并进而把马克思哲学往海德格尔的哲学维度上拉 ,那就很容易忽略马克思哲学在超越近代知识论时所采用的独特理论路径的重要意义。科学认识论就是这种独特的理论路径 ,它不仅克服了海德格尔式的存在论想要克服的近代知识论的局限 ,而且还避免了存在论哲学本身所具有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性  相似文献   

2.
张蓬 《文史哲》2004,1(6):125-130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代哲学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当代哲学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在"无之无化"和"沉默"中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的。马克思的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在意义上却是当代的,他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面对康德的问题,在"实践论转向"中,让我们从哲学的"言说"走进现实的"感性生活",在"社会批判"中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是一种知识论路径的解释,这种解释遮蔽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维变革的真正意蕴,只有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路径才能深切领悟其当代性意义;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知识论哲学思维的内部对立,马克思走出了知识论的思维路径,也就走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僵死对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新”,就在于它拆除了一切近代哲学出发的前提,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同质性之根本所在。 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超越知识论》(参见拙文《超越知识论》,《复旦学报》1989年第4期)主要从否定方面考察了在四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论哲学陨落的整个过程的话,那末,本文则主要从肯定方面来论述本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走向,即迈向意义的世界。正是在19世纪的大哲学家叔本华、孔德、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尼采的思想的冲击下,以柏拉图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的知识论哲学的大厦被摧毁了。在一片苍凉的精神废墟上,  相似文献   

5.
在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人类状况所提供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领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于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关键的意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对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传统的扬弃,而当代哲学诸重要学派的核心论题正是知识的存在论性质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开启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论域,因此,马克思学说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是当代人类思想努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王昭风 《齐鲁学刊》2004,1(2):78-82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讨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审视,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的一个内化基础视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实践,并建立起立足于实践批判基础之上的面向现实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与彻底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现实性、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之所在,同时,“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世界仍没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哲学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文本与语境,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存在与言说的重要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欲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必先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 ;而这一性质首先通过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呈现出来。其要义在于从理论上批判地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这一革命是由存在论基础上发动的。先前对马克思哲学的领会往往忽略或者回避了这一点 ,从而导致某种退化的理解。本文力图通过与当代哲学的对话 ,特别是通过阐释尼采、基尔凯郭尔及海德格尔对超感性世界及柏拉图主义的抨击 ,指证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如何先期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并洞穿了它的秘密。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是对形而上学之一种的批判 ,而是对形而上学之一切的批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 ,当代哲学的进展使得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划时代功绩———它曾被历史地遮蔽———被历史地再度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传统哲学的世界观以预设的本体作为解释世界的根据、借助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而确立。然而,内在于意识之中的哲学所信守的那种不变的世界观解释,在面对意识之外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时,客观上必然引发哲学的世界观发生变化。马克思新世界观超越了传统世界观哲学的局限,它从人的自身生存活动中去寻求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的根据的理论尝试,是对人与世界存在与变化的现实的、科学的、历史的回答,它实质上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了。  相似文献   

9.
黄文正 《天府新论》2006,42(6):33-35
从历史与学理考察的深层必然性方面看,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不同的西方哲学理论样式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的规定与展开;不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的知识论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都是生根于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之上所衍生的不同的哲学理论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哲学的命运本质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路。后者从康德到黑格尔始终坚持着建构主义理论倾向,即我们只能认识自身建构的世界。在观念论的传统中,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建构主义。黑格尔用概念来构建和理解历史,马克思借助费希特富有主动性的主体来构建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使主体能够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因此,恩格斯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东渐不仅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而且引发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古代传统向近代传统的转变,从而使得最初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通过中国化而对接上中国哲学传统和转化成中国哲学,并由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说,没有西学东渐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深入研究西学东渐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密切联系绝不意味着它是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并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各种西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结果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宫敬才 《河北学刊》2008,28(2):20-26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是对经济生活、经济思想及其历史的哲学反思。它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内容极为丰富。腥风血雨的残酷环境和各不相同的个人性原因使这一传统被遗失,而遗失的结果是,在现行马克思主义知识谱系中难见其踪影。发掘、整理和阐释这一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必经之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和经济哲学相比,马克思的经济哲学特点明显而众多,这形成了不可多得而又无可替代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资源。基于此,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所具有的宝贵的历史、当代、理论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中国哲学则是中国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的哲学。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融合贯通,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将中国哲学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或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中国传统哲学,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又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问题。这是摆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和中国哲学工作者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目的和现实世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和论证了“学会思考和学会做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方法论原则,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只学到知识、不能学会思考和做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陈忠 《河北学刊》2005,25(5):12-16
作为真正的世俗哲学,马克思哲学的世俗性主要体现为马克思哲学原生形态的非神圣性和非唯一性.马克思哲学原生形态在历史形态与逻辑形态两个向度都呈现出复合性特征.明确马克思哲学原生形态的世俗性和多样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多形态构建具有基础意义.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真正原点是现实生活.诚实,而非技巧;态度,而非方法,已成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沉重挑战.  相似文献   

16.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哲学存在着原则区别,但两者之间在思想与学术上却有着密切的关联。马克思主义传统已经转化为社会哲学的资源,成为经典社会哲学最重要的部分,并对现代社会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哲学也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传统。当下,在马克思主义史研究中引入社会哲学视角,是再现、丰富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史的应有视域。  相似文献   

17.
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由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叉发展这一外部条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设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当前遇到的问题所决定的.开展这一研究,我们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思想流派兴衰的内在逻辑,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等不同理论动态的性质和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估,从而揭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哲学领域,捍卫哲学的存在合法性已越来越凸显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马克思的哲学观为理解和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重大的启示。马克思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根深蒂固的"名词性"的哲学观,而确立了"动词性"的哲学观,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活动",它启示人们:以终极知识和绝对真理为己任的哲学的确已经终结了,但哲学仍有理由作为一种批判性活动而存在,通过这种批判性活动,哲学作为一种内在而超越的"自由思想",仍具有其不可抹杀的存在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形成史的梳理 ,可以看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马克思哲学中是统一的。两者的统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人文精神统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种逻辑相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初步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自觉有机统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