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论证了二《思》的创作时间与《离骚》相距不远,且二《思》早于《离骚》。“思美人”与“求女”实际上是同一意象体系,两者的喻意应是相同的。从取喻缘起,所求对象和结果三个方面看,二《思》所思的“美人”均喻指君王。因此,与二《思》内容紧密相联的《离骚》中“求女”的喻意,理应紧承“思美人”的喻意,即喻为求合于君,而非“求贤”或其他。  相似文献   

2.
陈松青 《中州学刊》2004,(3):112-114
史料证明,在先秦不同层次的史官中,有的史官已从宗教事务中分离出来,参与处理国家的内外政务,但当国家举行重大祭祀时,如果他们受到君主的委托,仍可代行祭祀之事.由此可知,身为"左徒"即史官的屈原,祭祀已非其主要职责,但由于他受到楚怀王的委托而主持了一些重要的祭祀,因而创作了一些祭歌和招魂词.据此可以解释屈原为什么既有<离骚>、<天问>、<九章>一类具有理性色彩的作品,又有<招魂>、<九歌>一类非理性的作品.不难看出,从"屈原-史官"这一线索出发,可以在屈原研究中取得一些全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九章·思美人》文本证明,前人对于此诗的诸多相互抵牾的认知是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的。《思美人》这面"镜子"十分逼真地"照"出了在楚怀王被扣秦国、楚顷襄王趁机即位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屈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诗中的"美人",前半部分是指怀王,后半部分则是指顷襄王。他先是思念怀王,当年寄言不成,又不愿改变初衷,只好耐心等待。对顷襄王,他先是充满希望,荡志愉乐,窃快在心,且遵江夏娱忧;接着却固形不服,容与狐疑,处幽将罢,只好茕茕南行。  相似文献   

4.
作家之思想、创作心态往往能从其笔下的人物反映出来。尤其是那些有历史积淀的人物形象,关注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被赋予的崭新意义,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燕青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就已出现,通过对其形象草创、形成、成熟、俗化这样四个发展阶段的钩索,发现他是《水浒传》作者精心重塑的一个人物。透过作者对他的特殊处理,并把他和宋江结合在一起考察,作家徘徊于现实抱负与历史教训之间的矛盾心态十分清晰,而这种矛盾的根源则是由儒家思想的时代困境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天问》对"天帝"本身的存在与否的系统诘问显现出鲜明的"天命怀疑论"思想,表现出屈原不囿于传统观念、敢于怀疑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天问》堪称先秦破除旧文化思想束缚的战斗诗篇,具有超越历史性的价值,对其正确品评有助于总结中国古代进步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鼓舞现代人大胆破除旧文化禁锢,挣脱各种精神桎梏,放手从事改革。怀疑无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都是极其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胡静 《南方论刊》2012,(6):91-92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诗篇,屈原借祭神来表达自己心灵深处的种种见解和需要,其中最突出的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三大人生需要。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受到重大打击后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而受到过分的压抑所造成的。他的主要病状为焦虑、恐怖症、疑病症和癔病症等。由于这些病状的反应,激起了屈原精神上的严重不安和亢奋,甚至产生下意识行为和进入迷狂状态。由于心理病态的影响,唤起了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层情绪。表现在创作上,是使用非现实的表现手法,构成超现实的意象,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8.
创作主体的个体作家的心态直接作用于创作过程,制约文学作品的风貌,作家群体相同相近的心态则可以直接影响一个时期文坛的创作趋向.影响文学创作文学演进的创作主体心态包涵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人生观、历史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二是由审美态度、艺术追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三是由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制约并构成的写作心态.创作主体的个体心态、群体心态与文学发展的联系应该受到文学史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论陈白尘《云梦断忆》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白尘的散文《云梦断忆》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美学追求。本文从批判意识、油滑笔调和民本情怀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作家创作《云梦断忆》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通过对中国早期戏曲的梳理和研究,不难发现,戏曲的早期形态无不与仪式相关。屈原的《九歌》表现的就是楚地的祭祀仪式,其中的载歌载舞就是中国民间戏曲的萌芽。因此,研究楚国的巫傩文化特点与屈原《九歌》的构成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早期戏曲的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杜少卿形象看吴敬梓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儒林外史》系吴敬梓“发愤”、自救之作的认识 ,旨在考察小说在塑造作者“自况”的杜少卿形象上对原型生活素材的取舍和加工 ,抉发藏匿其中的创作隐衷  相似文献   

12.
论屈原晚年被放湖湘的时间及其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屈原作品和《史记》、王逸的记述及其他古籍与文物材料,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屈原最后约二十年是在湖湘地区度过的,期间,他创作了《九歌》、《九章》的大部分、《天问》和《渔父》等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苏轼《和陶诗》诗作的分析、研究 ,探寻其深愧渊明、厌倦政治、揭官场、爱百姓以及反省人生 ,内心充满矛盾的晚年心态  相似文献   

14.
曹禺戏剧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 :“魔女”和“天使”。“魔女”形象表现了作者早期追求原始生命力、回归自我、反抗压抑的情欲 ;“天使”形象反映了作者后期回归传统、逃避自我、认同社会规范的心理。两极化女性形象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生命之美”转为“爱情之美” ,从热烈激荡转为平淡深沉。这是西方审美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在作者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5.
张说外放八年中,由于他的人生角色发生很大的改变,他的心态很复杂,既有愁苦忧闷,又有慷慨激愤,还有调整适应之后的振作与萧散自适,总的创作心态超越了传统屈原式的忧愁、思乡与怨愤。在这种特殊心态下创作的诗歌,情感丰富,内容充实,成为张说作品中成就及影响最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高洁的人格魅力和"卓绝一世"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的屈原情结。汉代士人中最先体现出屈原情结的便是贾谊,他的思想和赋作中无不体现出屈原情结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17.
李玉宝 《兰州学刊》2010,(4):169-173
晚明社会的种种变化对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巨大影响,谢肇涮的《五杂俎》是晚明社会的一面镜子,士人们对天下至尊地位的怀疑、对政治经济领域巨变的无奈、时士风日益衰颓的绝望、绝望之余的自解自慰等心理变化在书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8.
作家的人格心态与文学创作有内在的关系;一代作家所特有的人格心态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学会产生深刻影响。无论作家们的创作具有怎样的差异,各自特有的心理建树必然会影响到其创作潜势和创作力度。这主要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见出:精神支点的确立;对现实和人生的态度;超越自我得失的人格情操;耐得孤独和寂寞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有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屈原创作的心理机制,指出屈原是心理变态者,但许多人不理解,或不愿承认,怕有贬低伟人之嫌疑。其实人的心理病态和精神失常也不是少见的现象,许多伟大人物的心理由于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定时期也会产生变态,这是人的正常生命现象,也并不影响伟人的伟大。屈原亦是如此。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以汉之后关于屈原的纪传材料和他的作品为依据,对屈原的创作心理进行剖析,从而对屈原的作品进行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故事,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二是通过否定科考、称道“出世”来寻求平衡、消解苦闷;三是借幻想中的美人对书生的相知相悦,寻求慰藉,肯定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