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才指数的编制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国祥  张淼 《统计研究》1997,14(6):40-42
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的因素已经成为一国或一地区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如何综合测度和反映一国或一地区人才数量及其质量的动态演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构造人才指数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以及一国或一个地区在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分析。本文编制的人才指数可说明,人才指数越大,说明人才平均素质提高程度越快。反之,人才指数越小,则人才平均素质提高程度就越慢。  相似文献   

2.
陈仁恩 《统计研究》2000,17(1):34-37
汇率属于价格的范畴,某货币与各种货币汇率的动态综合,就是综合汇率指数。综合汇率指数既然是一种价格指数,其编制的方法与一般的价格指数编制原理是一致的。在我国,综合汇率指数方法的研究,可以在一些金融学、价格学的文献中看到。我们把所见到的综合汇率指数的计算式列举如下:[1]综合汇率指数=计算期一国对各国的平均汇率/基期一国对各国的平均汇率(1)式中,平均汇率的计算方法是:平均汇率=Σ(本国货币对各国货币汇率×本国对各贸易量)/Σ本国对各国贸易量综合汇率指数=Σ(本国对各国货币的单一汇率指数×本国对各国贸易量)/Σ本国对各国贸…  相似文献   

3.
时中 《统计研究》1985,2(1):17-21
指数是从微观过渡到宏观,综合反映宏观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为不同目的广泛地应用指数。例如,为编制发展计划和制定政策,检查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情况,需要编制工业生产与劳动生产率等指数;为分析市场需求,进行短期预测,搞好工业管理,需要编制按产品分类的生产与出厂价格等指数。在采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编制价格减缩指数,来消除价格变动对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经济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属期货价格指数编制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和总结了商品期货价格指数编制理论和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商品期货价格指数编制的成功经验,并基于前述研究基础设计了五种我国金属期货价格指数编制方案。最后基于实证检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各方案指数在指数平稳性、指数投资功能、对宏观经济的反应等方面的表现,确定“持仓量”滚动型方案为最优方案。 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次系统、全面地研究并提出了商品期货价格指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了我国金属期货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和方案,为建构我国商品期货价格指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具有较高通用性的编制方案,同时,为我国商品投资提供了客观的基准指数,为指数衍生产品创新提供了有效标的。  相似文献   

5.
任兆平  王森 《统计研究》1987,4(3):72-75
我国现行的统计指数编制方法基本上是从苏联引进的。它的基本形式是总指数,包括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综合指数是统计实践中最常用的指数,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两种。采用这一传统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的对比基期在时空上的差异,往往会形成两套或更多的指数体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所形成的体系,我们称它为指数体系Ⅰ;还有另一套,是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相似文献   

6.
李朝鲜 《统计研究》1996,13(1):30-38
In view of the dramatic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hina should recover the compilation of the whole-sale price indicator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process of overall price change and to analyze the formulation mechanism and fluctuation rule of prices.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historic practice in China and theories and methods abroad in compiling whole-sale price indicator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compiling the whole-sale price indicator in China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7.
余芳东 《统计研究》1997,14(3):49-52
 地区价格指数又称空间价格指数(Spatial price index),相对于时间价格指数(Temporal price index)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价格的比较,反映各个地区价格水平的差异。地区差价指数有双边和多边之分,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差价指数,为双边差价指数;计算两个以上地区之间的差价指数即为多边差价指数。地区差价指数与时间价格指数一样,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国家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确定地区工资类别的重要决策依据,也可以借此衡量和比较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目前我国正着手编制不同地区的空间价格指数,以充实我国的物价指数体系。本文试图将国际比较中常用的购买力平价指数编制方法,引用到地区差价指数中,分析地区差价指数的基本要求、编制方法,并评论其优劣。  相似文献   

8.
一、目前我国主要股票指数缺陷分析我国现有的上证综合指数、深证综合指数、上证30指数和深证成分股指数在反映股票市场总体价格走势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且各具其特色。但它们作为指数期货标的物有其不尽合理之处。(一 )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缺陷分析考虑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可以发现这两个指数在作为指数期货标的物方面都存在以下诸多缺陷 :1 采用全样本编制指数。一有新股上市 ,新股就计入指数计算范围。在我国目前股市扩容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 ,这两个指数缺乏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指数前后可比性 ;而且新股…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贫困和贫困标准的概念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从程度上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分,从范围上有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之分。从中国城镇居民的现实生活状况考察,贫困标准可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这个定义可理解为:(1)在确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上,贫困标准具有确定的内涵,其量值是一定的,具有绝对性;(2)在不同时间、空间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贫困标准的内涵是变动的,其量值是不定的,具有相对性;(3)贫困标准既要考虑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也要考虑我国城镇居民目前已达到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0.
建立全国房地产开发业发展综合指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海 《统计研究》1997,14(6):22-27
建立全国房地产开发业发展综合指数的初步研究贾海ABSTRACTTheauthortriestoconstructasetofcompositeindexofrealestatedevelopment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1.
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经济学主导产业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利用统计方法,初步构建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分析、冗余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并研究评价指标的权重选择和无量纲化处理.提炼出了适合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测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白仲林等 《统计研究》2019,36(11):37-48
本文依据2014年10月至2017年11月16个“非同期”限购城市和29个非限购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广义合成控制法研究了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调控商品房价格、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限购政策能够有效地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政策效应因商品房建筑面积和城市规模等特征存在差异性;同时发现了房地产限购政策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典型事实,并证实了限购政策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较显著的“回馈效应”,特别是由限购政策产生的转移投资对实体经济产出存在约10个月的滞后期。  相似文献   

13.
许永洪 《统计研究》2018,35(7):38-48
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的住房以楼宇住房为主。对于同一栋楼宇,不同楼层的同一户型,除楼层差别外,其他居住品质基本相同。因此,本文提出了“类重复”交易规则,用于把同一楼盘的不同时期销售的住房转化成可以直接对比的同质性产品的“重复交易”,从而将国外较为主流的重复售出模型应用到我国新建住房价格指数构建中。本文分析了楼宇住房建筑和定价特征,发掘了楼宇住宅“同质性”样本的“类重复”规则,设置了消除直接对比偏差的“配对规则”,以及编制指数需要的基期价格计算和特殊事件处理规则。利用脱敏后的新建住房合同交易数据,本文的实证模拟验证了类重复规则的可行性,并讨论了指数偏差和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许永洪  曾五一 《统计研究》2012,29(12):14-17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编制的“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美国标准普尔卡斯-席勒住房价格指数为代表,对中美住房价格指数编制的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我国的住房价格指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黄敬婷  吴璟 《统计研究》2016,33(9):30-35
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首次对全国和城市层面城镇地区住房拆除规模进行定量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0年间全国层面城镇住房累计拆除规模达到0.33亿套,由此引发的被动需求对同期中国城镇新增住房需求的贡献度高达41.10%,成为推动该时期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由283个地级以上城市住房拆除率的差异切入,对影响城镇住房拆除规模的主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住房建筑质量、土地开发强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住房拆除规模的关键因素。预测显示,由于整体建筑质量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2011-2020年间全国范围内城镇住房拆除规模将呈稳中趋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未来的新增住房需求,成为住房市场转入“新常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吴璟  徐曼迪 《统计研究》2021,38(9):75-88
本文围绕城镇家庭户自然增长、城镇家庭户机械增长和城镇存量住房拆除三项需求来源,设计了基于人口普查等公开统计数据定量测算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的系统性方法,对2001—2010年和2011—2015年间全国和各省份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期间新增住房供需关系经历了从基本均衡向供过于求的变化,同时存量住房拆除引致的被动需求取代城镇家庭户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引致的主动需求,成为新增住房需求的最主要来源。东、中、西部省份在新增需求规模、新增供需比、需求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还进一步对2021—2030年的发展趋 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由于三项需求来源均趋于下降,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间全国年均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预计将较2011—2015年间分别下降33%和53%。本文设计的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测算方法和预测思路能够为各级政府“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房地产企业战略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居民对房价的预期如何影响房价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房价变动难以被经济基本面因素完全解释。市场参与者对房价的预期被认为是影响房价变动的重要因素;在土地供给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居民的房价预期对房价的影响更加显著。文章利用2012-2013年中国7个重点城市开展的《中国城镇居民房价预期与购房行为专项调查》的季度调查数据对居民房价预期影响房价变动的内在经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居民对房价的预期会显著影响其购房需求,从而影响未来房价的变化——本城市内居民对房价的预期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下一期房价增长率相应提高1.04%。文章利用微观数据和宏观数据的联合分析有效缓解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对于理解房价波动和宏观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米子川  姜天英 《统计研究》2016,33(11):11-18
2014年7月,澳盛银行首次将阿里巴巴系列指数纳入通胀观察标的,标志着大数据指数已经开始对传统的统计调查指数提出质疑和挑战。本文基于阿里巴巴aSPI指数和官方公布的CPI指数的比较研究,首次提出了aSPI指数显著优于CPI指数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时,通过实证分析对比了两种指数的同步性特征和分解性特征,即首先运用协整检验方法确定二者的同步性;其次通过EMD模型对二者进行序列分解,得出各自的波动成分和增长趋势;最后,在EMD对aSPI指数分解的基础上,通过Lasso回归估计了CPI指数。研究表明,随着对大数据研究的广泛性、科学性以及方法论和软件工具的进步,大数据指数对传统统计调查的佐证、补充乃至融合将会成为一种新趋势,通过实证、应用与发展,逐步产生新的CPI编制方法和分析体系,将是大数据指数理论和实践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李腊生  沈萍  赵全华 《统计研究》2011,28(5):97-104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强化,近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指数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指数实践迅速推进的同时,指数理论的研究却显得明显有些滞后,尤其是开放式样本综合指数的相关问题更是被大家所忽略。本文结合上证综合指数失真的现实,从权数的选择、权数与市场重要程度一致性、动态基期基点选择等多角度对开放式样本综合指数的编制与样本量变动期的调整方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利用该方案重新考察了2006年以后上证综合指数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a true cost-of-living index under conditions of changing preferences. A family of true indexes is defined based on the notion of the current utility function. A particular index, based on the previous period's utility level, is then defined. Given this definition, a true cost-of-living index is computed based on a quadratic expenditure system estimated with quarterly data from 1960–1981. For empirical purposes, changes in preference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linear habit formation hypothesis. This index is then compared with Paasche and Laspeyres indexes. The true cost-of-living index grows somewhat faster than either the Paasche or Laspeyres index. It also displays considerably more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