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逸与尽忠——元遗诗人接受史中的陶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规模庞大的元代遗民诗人群的共同话语特征,具体表现在咏陶和陶诗人规模庞大,诗歌众多,形式多样。元遗民诗人笔下的陶渊明不是单纯的隐士,而是不仕二姓的遗民典型,此点与宋遗民偏重陶渊明隐逸情怀有本质区别,在陶渊明接受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也极大地丰富了陶渊明的形象特征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陶杜儒学精神和生活趣味的联系强调较多,但对诗歌上的美学表现,尤其在诗歌艺术的具体关系上,认识不够。细读文本,可知杜甫对陶渊明诗艺的接受不仅自觉,而且广泛深入。在形成浑厚有力的诗风﹑开拓生活化的题材﹑抒写富有理趣的悠闲之情﹑继承比兴艺术酝酿含蓄精深的诗意﹑发挥创作的自娱自遣功能﹑表现仁民爱物情怀以及句法﹑章法等具体的技巧诸多方面,杜甫对陶渊明都有继承,并自成特点。  相似文献   

3.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共同编选、评点的诗歌选本《诗归》,通过推尊初唐张说、张九龄、陈子昂和盛唐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常建、储光羲、韦应物等属于陶渊明一派的五言古诗,以及李白、杜甫的五古长篇,回应复古派李攀龙的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说。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阐释汉魏五言古诗和唐代五言古诗的诗学内涵、了解它们在明代诗坛的接受情况,而且对全面认识杜甫、陶渊明等重要诗人的诗学价值、确立其诗史地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远斌 《文史哲》2003,(4):145-149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并非凭空而起 ,而是由作为享乐性文化气候之“反动”的淡泊精神、复古革新运动中产生的平民心态及高风绝尘之诗风追求、思想感情上的禅定和老大心态、诗歌审美上推尊萧散简远之趣四个主导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6.
葛琳 《社会科学论坛》2007,4(16):183-187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7.
马之龙是清代云南回族作家,其传世诗集《雪楼诗选》中直接提及陶渊明,或用陶之典故,或引陶之诗文,或化用陶诗意境的诗歌有近百首,从中可以明显看出马之龙具有浓重的慕陶情怀与强烈的学陶意愿,及其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自觉接受与学习。总体而言,马之龙的诗歌创作虽远不及陶渊明那般自然脱俗,但作为一少数民族诗人,却颇受时人推崇,在中国回族文学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二个室名“归来堂”、“静治堂”一个自号“易安居士”都出自于陶渊明的作品;李清照爱喝酒,喜赏菊也与陶渊明如出一辙。在李清照的生活和作品中常常可见陶渊明的痕迹与影响。本文从室名自号与作品两个方面论述李清照对陶渊明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马之龙是清代云南回族作家,其传世诗集《雪楼诗选》中直接提及陶渊明,或用陶之典故,或引陶之诗文,或化用陶诗意境的诗歌有近百首,从中可以明显看出马之龙具有浓重的慕陶情怀与强烈的学陶意愿,及其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自觉接受与学习。总体而言,马之龙的诗歌创作虽远不及陶渊明那般自然脱俗,但作为一少数民族诗人,却颇受时人推崇,在中国回族文学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 ,在古典接受诗学的理论性探讨、古典诗人接受研究、古典诗歌接受研究几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标示着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已走过了其孕育阶段 ,正在日益成为极具生长性的古典文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是诗、文兼擅的文学大家,然在唐宋时,其诗歌和散文的接受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表现为:在中晚唐和五代时,柳宗元主要以散文闻名,其诗歌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在两宋时,其诗歌和散文出现接受的分野,有着不同的接受轨迹,他的散文在北宋立国之初就迎来了接受史上的春天,而他的诗歌直到北宋中期的苏轼才"发明其妙",同时,对于柳文和柳诗的历史评价也存在着诸多相异之处.作为同一作家的诗歌和散文,却经历了不同的接受命运,这是文学史上比较独特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接受语境.  相似文献   

12.
耿涛 《东南学术》2002,(3):144-147
文学批评中存在两种因接受对象不同而不同的接受类型①。一是对文学作品的接受 ,二是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的接受。韦勒克在论述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 ,出发点显然是前者 ,即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然而当其在文学作品存在方式问题上提出透视主义时 ,其着眼点已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的接受上来。因为 ,“透视主义”在韦勒克那里是藉着价值问题提出的。“我们还没有讨论价值问题。但上述讨论应该能够说明在标准与价值之外任何结构都不存在。不谈价值 ,我们就不能理解并分析任何艺术品。能够认识某种结构为‘艺术品’就意味着对价值的一种判…  相似文献   

13.
杨立群 《江淮论坛》2007,(3):166-170
钟嵘是陶渊明接受史上最早发现陶诗“真美”的人之一,但因陶渊明在《诗品》中的品级,后世对他的“风华清靡”之论探讨和研究不够。本文依据陶渊明的诗文,认为“清”正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也是陶诗不同于当时华丽诗风的主要特点。“风华清靡”之论,独具慧眼,揭示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本质,是概括陶诗最为确切精当之语。  相似文献   

14.
刘克庄的诗名早著,而奠定他的诗名的最重要著作是《南岳诗稿》.在从宋到清的传播过程中,这部诗稿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和接受。在明代,由于受诗必盛唐的诗学主张的影响,明人接受刘克庄主要以《南岳诗稿》为主,而有明显宋诗特点的作品则多不能接受.到了清代,刘克庄的诗歌被普遍接受,以《宋诗钞》为例,除了抄录《南岳诗稿》中的大部分诗歌外,还抄了大量刘诗中具有明显宋诗特点的作品,充分显示出清人眼光的开阔和对宋诗接受的全面性。在现当代,大约由于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人们似乎只注意刘克庄诗歌当中具有爱国倾向和反映人民苦难的乐府诗,而忽略了他的《南岳诗稿》和许多其他有创造性的作品,形成了刘诗接受史上的偏斜和倒退。  相似文献   

15.
秋胡故事,最初以不同面貌频频出现于史传、变文、绘画、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母题.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文体对它有着不同的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带有浓厚的伦理思想意义,还体现了不同文学张力所带来的多样性的文化审美意趣.通过对秋胡故事的梳理,可以对其在中国古代的接受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与把握,从而还原其在整个中国文学接受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昂生于初唐,殁于初唐,那是一个盛唐气象尚在蛰伏、盛唐诗歌审美要素尚在酝酿的时期,斯人身上过早地肩负了盛唐诗歌的审美追求,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尽管在当时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价值,并被广泛接受.这种接受不仅限于文学,还因文及人,强化对其人格力量的尊崇.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包括对陈子昂创作成就的认可、才识人品的敬仰以及模仿其创作三个方面,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主要出于社会心理需求和文学发展自身规律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梅尧臣是宋代第一个大力学习陶渊明并取得较大成就的诗人。他对陶渊明的接受有三个层次 ,即用典、模仿和借鉴 ,其中价值最大者在于通过学陶建立起自己的独特诗风。梅尧臣开创了一种新诗风 ,掀起了宋人学陶的新高潮 ,并且提高了人们对陶诗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8.
岳进 《殷都学刊》2009,30(3):68-73
<诗归>是一部代表钟惺和谭元春诗学观念的重要诗歌选本.<古诗归>选录陶渊明诗作数量最多,且评价极高.本文通过<诗归>对陶诗的选录与评点,以复古派对陶渊明的评价为背景,研讨钟、谭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诗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单篇作品的酬唱、赠答和书籍的借阅、传抄是一种经由交换渠道的人际传播,集本的编刻、买卖是一种经由市场渠道的商业传播,它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与诗歌接受发生密切的互动关系。而诗歌选评、诗话则兼有人际传播和商业传播的特征,其本身就是诗歌传播与接受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根据时代语境的变化,卞之琳诗歌阅读接受史分为3个阶段:20世纪30—40年代,卞之琳诗歌引起朱自清、李健吾等人的解读讨论,诗名初显,但也不时受到左翼阵营批评;50—70年代,卞之琳受到政治批判,其诗歌不见容于主流文艺规范,渐渐被淡忘;80年代以来在诗歌现代性话语背景下,卞之琳诗歌的独特品格、价值被重新发现、论说。卞之琳诗歌阅读接受史折射出由诗歌、诗人、读者、诗学话语、时代语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参与的中国新诗意义生产与形态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