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普希金是伟大的俄罗斯诗人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与中国的关系是普希金与世界文化关系的组成部分 ,也是国际普希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张铁夫教授主编的《普希金与中国》一书 ,便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是张铁夫教授继《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共 6章 ,30余万字。著名外国文学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叶水夫教授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国立普希金博物馆科研副馆长纳塔丽娅·米哈伊洛娃教授分别为该书作序。《普希金与中国》是一部具有开拓性而…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普希金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康林撰著的《<普希金诗选>导读》一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 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教育部为培养本世纪新型人才,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在新制定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普希金诗选》是中学生必读的30种名著之一。中华书局特邀请康林教授撰著《<普希金诗选>导读》一书。 撰著者用通俗的语言和求实的精神,对普希金及其诗歌创作分为八个部分作了全面而中肯的评价:第一部分是诗人小传、光辉成就以及普希金成长为杰出诗人的原因;第二部分是对诗人的抒情诗的评价,包括政治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友谊诗、爱情诗等;第三部分是对诗人的七部叙事长诗的评析;第四部分是对诗人六部童话  相似文献   

3.
普希金在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对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形象塑造投入了自己最深厚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历程投射于女主人公的形象中。在达吉雅娜身上可以看出与普希金相似的精神状态,也可看出普希金把自己某些缺失的精神层次寄托于达吉雅娜的形象上。达吉雅娜不仅是普希金塑造的一个人物,更是普希金潜意识中的女性一面,折射出普希金的生命追求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普希金是司各特在历史小说方面的最伟大的后继者之一。他在这方面的师承关系,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雅库波维奇在其论文《〈上尉的女儿〉和司各特小说》(1939)里,把普希金唯一完成的这部历史小说,看作是他创作中的司各特时期的“最后一个环节”,完全肯定了司各特对普希金的影响。而彼得罗夫的《普希金的历史小说》(1953)一书则认为,普希金虽然接受了司各特某些重要的艺术原则,但他历史小说的结构原则来源于俄国历史。他说《上尉的女儿》这部“小说中历史与虚构的诗意结合,正好表现在农民起义环境里贵族家庭命运这个情节中。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普希金学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庸俗社会学和形式主义的弊病逐渐得到克服,普希金学开始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1937年堪称“普希金年”,之后,大型文集《普希金──俄罗斯新文学的奠基者》出版,集体项目《俄国文学史》上马,其第六卷首次将普希金生平研究和创作研究融为一体。“二战”爆发,普希金研究被迫中断。战后几年,庸俗社会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复活.但在批判个人崇拜之后,普希金学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40年来,普希金研究呈如下特点:1、重视基础工程建设;2、对普希金生平和创作进行全方位研究;3、研究方法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普希金学是研究普希金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一个专门学科,其形成可以追溯到普希金生前;而普希金学的真正奠基人是伟大的批评家刘林斯基;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普希金学进入一个新阶段;19世纪80年代,出现一个新的高潮;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普希金研究队伍的培养引起了重视。在普希金学史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普希金被称作“俄罗斯诗歌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这颗“太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被历史的烟尘所蒙蔽,反而越来越灿烂、耀眼,甚至耀眼得让人不敢走近。时至今日,普希金塑像、纪念馆在俄罗斯大地蜂拥而起,普希金已经被神化,被当作了俄罗斯文化英雄的象征,人们只可顶礼膜拜,奉献出虔诚的崇敬与赞美。于是,凡人反而觉得高普希金越来越远了。所幸的是,在关于普希金的送神运动中,我们读到了张铁夫先生等著的《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得以走近普希金,走近作为伟人与凡人的普希金,走进普希金动人但有时也不乏不谐和音…  相似文献   

8.
俄国的普希金研究并未因苏联的解体出现断裂和停滞,反而在1999年诗人200周年诞辰前后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纪念活动广泛开展,研究成果大量问世,新版《普希金全集》、《普希金百科全书》、《普希金生平与创作年谱》等基础工程的完成和出版,成为普希金研究中新的里程碑,诗人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研究和本体研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后苏联时代的普希金研究是俄罗斯人面对西方文化大举入侵时的文化自卫,也是他们在国内经济恶化、国际地位下滑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普希金来到中国已有110年的历史,他的名字、故事、作品和精神也成为中国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中国人"普希金情结"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中国近年来普希金研究的特点、焦点和危机是什么?中国普希金研究的趋势是什么?针对这些疑问,我国知名普希金研究专家张铁夫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七年苏联出版了魏列萨耶夫所著《普希金略传》一书,后来曾多次再版。说明这本书颇受读者欢迎。在这部《略传》中有这样两句话:“尼古拉一世能使他屈膝,而普希金居然跪立。”德·米尔斯基在《普希金在诗坛上的地位》一文中也说:“普希金不恭维地顺从了尼古拉一世,由于自愿地投降,必然走上不自愿的低首下心的道路……”而在魏列萨耶夫和米尔斯基之前,类似的评论就更多。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普希金的《四行诗节》和《致友人》两首抒情诗。在第一首诗中,普希金把新即位的尼古拉一世比作俄国历史上开明的皇帝——彼得大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1799—1837),从八岁开始学习写诗.他的诗歌创作是从写抒情短诗开始的,一直到他逝世前,他都在写抒情短诗.他的一生共写了880首抒情短诗.尽管普希金的诗歌创作是多方面的(除抒情短诗外,还有叙事长诗,诗体小说,诗体大型悲剧等),而他一生创作的高峰,则是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但是,他一生创作数量最多、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艺术风格、成为他其它诗作的基础的,是他的抒情短诗.可以说,不了解普希金的抒情诗,就算不上认识了普希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之父”,俄国和苏维埃时期的  相似文献   

12.
普希金的创作对中国现代戏剧有着潜在的影响 ,影响途径有六 :小范围的演出 ;留俄学者的推介 ;中国戏剧艺术家赴俄考察、演出时对普希金戏剧的观摩 ;移译国外关于普希金戏剧的研究成果 ;普希金剧作的翻译出版 ;将普希金的非戏剧作品改编成戏剧或电影剧本 ,在中国舞台演出或影院放映。普希金对中国戏剧的潜在影响 ,有放送与接受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普希金是几乎所有俄国文艺批评家、作家们所推崇、膜拜的民族精神偶像,每个人都力图在"普希金现象"中寻找自己批评观点或创作思想的合法性。19世纪中叶著名浪漫主义批评家阿波罗·格里高里耶夫自"有机批评"的立场出发,将普希金奉为俄罗斯民族文化之神,认为普希金的创作完美体现着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昭示着俄国民族意识发展的生动有机前景。俄国文化界百年来对普希金的大规模造神运动即肇始于阿波罗·格里高里耶夫。  相似文献   

14.
1814年,俄国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1783.2.8—1852.4.24)收到一篇15岁中学生的诗篇。他对这首诗十分赞赏,除决定立即发表外,并亲自到郊外去拜访才子——普希金。拜访后,茹科夫斯基对朋友说:“普希金是我们诗坛的希  相似文献   

15.
1979年,中国的社会团体举行了纪念伟大诗人普希金180周年诞辰的活动,长期中断的翻译和重版普希金作品的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恢复。 1979年出版了刘辽逸翻译的《杜布罗夫斯基》(1958年上海版的重版)和梦海翻译的《普希金童话诗》(1962年版重版)。此外,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出版了以普希金同名小说《暴风雪》为书名的译作集。 1980年中国开始出版专业性刊物《苏联文学》。第1期刊载了戈宝权翻译的普希金诗歌。 1980—1982年,大规模地重印了50年代翻译的普希金作品,同时一些作品还在杂志上重新发表。1983年开展了普希金作品的普及工作,开始出现数量更多、文学性更高的新译作。  相似文献   

16.
在俄国贵族革命运动高涨时期,在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广场起义前夕,普希金于流放地米哈伊洛夫斯克完成了一部真正社会历史悲剧《波里斯·戈都诺夫》。这部悲剧和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一起,被誉为普希金诗的王冠上两颗耀眼的明珠,并认为它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应占首要地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1999年 6月 6日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华诞二百周年纪念日 ,全人类都怀着敬仰和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永远被历史和时空珍藏的伟大诗人。普希金在世界诗坛的崇高地位是任何人无可代替和置疑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普希金自由思想与贡斯当的关系是一个目前极少论及的问题。贡斯当对普希金的影响有两条途径:直接途径即普希金对贡斯当以及斯达尔夫人著作的直接阅读,间接途径即通过以恰达耶夫为代表的中介作用领会贡斯当的自由思想。普希金与贡斯当在宪政思想和对极权的批判方面达成共鸣,因之,他的自由思想"独立于时代的政治仇恨",而与现代自由理念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诗人和小说家,普希金早已闻名世界,但对于作为戏剧家的普希金,以往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对《鲍里斯·戈都诺夫》这一历史悲剧的具体分析,着重探讨了普希金为打破古典主义对俄国剧坛的统治所进行的大胆的艺术革新,从而为俄罗斯戏剧的现实主义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法国小说家梅里美与俄国诗人普希金都是各自国家的天才作家,而梅里美的《卡门》与普希金的《茨冈》又是各自的代表作之一,并且梅里美曾表示过深受普希金的影响,但学术界至今没有专门的论文研究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使两部作品在情节、人物性格、叙事策略上都有太多相似之处,关系密切。本文在上述几个方面对两部作品的异同做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