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Vit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的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者可累及大脑白质和视神经。临床表现以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为主,并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临床上很多病例不典型,易误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硬化、脊髓压迫症、脑血管病等。如不及时治疗,病程持续进展,可导致不可逆损伤,造成瘫痪。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主要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CT与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临床资料特点,并探讨MRI与CT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诊断的优势和不足。结果 16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交叉性感觉障碍以及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影像学结果:10例患者经头颅CT检查,无一例发现延髓病变,小脑梗死2例,其他8例均未发现异常。16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显示14例患者延髓背外侧有异常信号。结论不同的wallenberg患者临床发病特点不同。由于CT对后颅窝疾病的分辨率较低,故对该病的检出率低。相比CT,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无骨性伪影,可清楚显示脊髓、脑干和后颅窝的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_(12)干预治疗对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对所有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测定,其中BPSD组40例,非BPSD组37例,予叶酸5mg/d和维生素B_(12) 500μg/d干预治疗,8周后检测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结果接受叶酸、维生素B_(12)共8周的干预治疗后,BPSD组和非BPSD组的血浆Hcy水平(t=-21.61,t=-13.95)下降,叶酸(t=36.40,t=27.74)及维生素B_(12)水平(t=24.93,t=36.73)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BPSD组的Hcy下降程度明显高于非BPSD组(t=5.63,P0.001),但是两组MMSE得分的改善情况并无统计学差异(t=0.59,P=0.559)。结论叶酸、维生素B_(12)干预治疗能显著降低AD患者甚至是BPSD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甚至对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AD患者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8例神经梅毒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3.83岁,其中主质型8例(44.44%),其中麻痹性痴呆4例,脊髓痨3例,混合型1例;脑膜血管梅毒4例(22.22%);无症状型3例(16.67%);树胶样肿型2例(11.11%);脑膜炎型1例(5.56%)。血清血浆快速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均为阳性。脑脊液检查:18例患者TPPA均阳性,9例RPR阳性,9例脑脊液白细胞数≥10×106/L,7例脑脊液蛋白0.50g/L。影像学表现为:脑梗死,脑萎缩,脑白质变性,额叶、颞叶、海马区异常信号及大脑后动脉闭塞,颅内动脉硬化。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临床体征、血清学、脑脊液及影像学对于诊断神经梅毒及分型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老年急性眩晕患者诊断中颅脑MRI(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0例老年急性眩晕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MRI检查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的140例老年急性眩晕患者,经由MRI检查,36例患者表现出异常状态,占25.7%;104例MRI检查结果为阴性,占74.3%。其中,单纯眩晕患者有30例,6例患者MRI出现异常,占20%。结论针对老年急性眩晕患者,约1/4的患者颅脑MRI呈现出异常。颅脑MRI有助于提高老年眩晕患者中枢性眩晕识别率,以单纯眩晕表现较为突出,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减少漏诊与误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建立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维生素B_6含量的方法:在溶剂为D2O、内标为顺丁烯二酸、脉冲序列为zg 30、采样温度为298 K、延迟时间为20 s、采样次数为16次条件下,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AVANCEⅢ)采集样品的1H-NMR谱.结果:供试片剂中维生素B_6平均含量为15. 29%,RSD=2. 4%,平均回收率为99. 39%;平均每片含量为9. 327 mg,在药典规定的标示范围内.结论: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维生素B_6含量的方法简便,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维生素B_(12)对老年H型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对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维生素B_(12)治疗,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维生素B_(12)对老年H型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对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口服依那普利叶酸片和维生素B_(12)对老年H型高血压降压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维生素B_(12)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老年H型高血压,还可以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不良反应较少,尤其适用于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在冬季(12月份)维生素D的状况.方法 在社区101例年龄63.7 ±7.0岁健康绝经后妇女中,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同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及空腹血糖.所有研究对象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同时用问卷调查生活方式.结果 本研究101例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平均值为17.09 ng/ml,PTH平均值51.0 pg/ml,维生素D缺乏者占(<20 ng/ml)68%,维生素D不足者(20~29 ng/ml)占了30%,只有2例维生素D充足(>30 ng/ml)占2%.PTH均值在维生素D缺乏组中(53.7 pg/ml)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44.8 p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未发现血清25(OH)D与PTH有线性回归关系.同时未发现血清25(OH)D与血钙、BMD或BMI相关.结论 上海市健康绝经后妇女在冬季维生素D普遍不足,维生素D缺乏组的PTH显著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低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血栓通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对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及影响。方法将58例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根据病情予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同时给予甲钴胺注射液500μg静脉推注,每日1次,维生素B1片10mg每日3次口服;其中治疗组联合给予中药注射制剂血栓通注射液穴位注射,每日1次,注射穴位选择双侧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及承山穴等。治疗前后检测每位患者的静脉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行神经肌电图检查,测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等自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35.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所下降,治疗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栓通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对糖尿病并发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无任何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并且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方法对6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肌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因严重感染等基础疾病转入ICU,均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6例患者均出现四肢基本对称的肌力下降、感觉异常及腱反射减弱。肌电图结果示四肢周围神经的运动及感觉复合电位波幅明显下降或引不出,4例患者同时合并肌病样改变。结论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是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常见的并发症,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早期认识及治疗本病与预后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选用体重20公斤左右的本地公山羊6只,分为3组,配制等能等氮的三种饲粮,采用3×3拉丁方设计。三种饲粮分别为:含豆粕的非尿素日粮(B_1),不含豆粕的尿素饲粮(B_2)和不含豆粕加有脲酶抑制剂的尿素饲粮(B_3)。B_2、B_3饲粮中尿素氮占饲粮总氢的34.40%。结果表明:饲喂B_1、B_2、B_3三种饲粮,粗蛋白、有机物质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B_2、B_3与B_1比较,采食量趋于下降;饲喂B_1、B_3与B_2比较,饲粮净蛋白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血清尿素氮显著降低(P<0.05);饲喂B_1、B_3,饲粮净蛋白利用率、血清尿素氮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氮利用情况看,应用不含豆粕加入适量脲酶抑制剂的尿素饲粮取得较好的饲养效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测定了老年高血压患者和健康老年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确定Hcy对老年高血压的影响,分析可能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的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老年病科入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9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和113例健康人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收集身高、体重、性别、年龄、血液标本、脑血管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情况;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浆维生素B_(12)(VitB_(12))及叶酸水平;采用Cobas6000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尿酸(UA)、血糖的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吸烟史、冠心病病史、BMI、Hcy、TC、TG、LDL、HDL、血糖、UA存在显著性差异,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MI、Hcy、TC、TG、LDL、血糖、U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叶酸、维生素B_(12)、HDL低于正常对照组。②高血压危险因素的loge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HCY升高、TG升高、LDL升高、HDL降低、UA升高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血清Hcy水平的Peason相关性分析:Hcy水平与VitB_(12)、叶酸、HDL水平呈负相关;与TC、TG、LDL、年龄、血糖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有关,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与VitB_(12)、叶酸、HDL(r=-0.524)水平呈负相关;与TC、TG、LDL、年龄、血糖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脑电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55例老年癫痫患者设为试验组,取同时期来我院的5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取试验组患者在癫痫发作后1小时、24小时的血液,测定患者外周血液中CD_8数量、CD_4数量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白介素-2,在做好常规脑电图检查之后,分析患者外周血中血清白介素-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与脑电图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患者在癫痫发作后1小时、24小时内外周血液中CD_8,CD_4数量以及CD_4/CD_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在癫痫发作24小时后脑电图异常率低于癫痫发作1小时(P 0. 05);试验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白介素-2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且两者之间的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性;癫痫发作1小时、24小时脑电图异常患者的CD_4数量、CD_8数量以及CD_4/CD_8比值均低于脑电图正常患者,血清白介素-2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均高于脑电图正常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老年癫痫患者在经过检查之后,发现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症状,其中免疫细胞CD_8,CD_4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影响着患者的病情,在经过脑电图检查中发现CD_4水平、血清细胞因子以及CD_8水平与患者脑电图的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发病时间看,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异常水平越低,则脑电图异常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对老年帕金森(PD)患者血清过氧化氢酶(CAT)、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68例老年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多巴丝肼治疗,研究组采用盐酸普拉克索+多巴丝肼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统计两组治疗效果,血清CAT,IL-1β水平变化情况,帕金森综合征评分量表(UPDRS)评分,帕金森调查问卷(PDQ-39)评分,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67.65%(2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CA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UPDRS与PDQ-39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70%(5/34)相较于对照组的17.64%(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老年PD患者可提高血清CAT水平,降低IL-1β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非洛地平、卡托普利、叶酸及B族维生素联合干预"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探讨药物联合干预"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H型"高血压患者实施非洛地平、卡托普利、叶酸及B族维生素联合干预8周,对比分析干预前后血压、CAIMT及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患者组干预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CAIMT及血清HCY水平(168.9±10.4,92.5±11.3,24.7±5.3,0.98±0.1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3.5±6.6,71.8±7.9,9.8±2.7,0.57±0.14)(P0.01),干预后SBP、DBP、CAIMT及血清HCY水平(130.2±8.9,78.7±8.6,10.9±4.2,0.76±0.13)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药物联合干预"H型"高血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81/86)。结论非洛地平、卡托普利、叶酸及B族维生素联合干预"H型"高血压患者,可显著改善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液HCY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高场强MRI对老年食管癌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6月1日之间,在我院收治的食管癌老年患者56例,应用高场强MRI检查和病理检查进行对比,观察患者行高场强MRI检查的分期与病理分期的对比情况。结果患者行高场强MRI检查和钡餐造影对比,T1期诊断出7例,正确率为77.77%(7/9);T2期为17例,正确率为94.44%(17/18);T3期诊断出25例,其中有21例患者全部符合,其余4例患者为其他分期,T4期为7例,正确率为87.5%(7/8),分期一致性,Kappa=0.7020.40,P0.001,两种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临床上应用高场强MRI检查老年食管癌分期结果和病理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对化疗方案以及肿瘤的复发评估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群蜂蜇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收治的22例重症蜂蜇伤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 22例群蜂蜇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累及脏器为心脏(22/22,100%)、造血器官(21/22,95.5%)、肝脏(20/22,90.9%)、肾脏(12/22,54.5%)。其中4例出现过敏性休克。蜂蜇伤后出现心肌酶谱异常(22/22,100%)、血象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21/22,95.5%)、APTT升高(21/22,95.5%)、应激性血糖升高(15/22,68.2%)等。给予局部和全身综合治疗后6例痊愈,13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群蜂蜇伤最易出现心、血液、肝、肾等重要组织器官的损伤,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及时就诊,给予局部处理、激素治疗、抗感染,必要时早期行血液净化治疗等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检测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B、TBA及白蛋白(A)、总胆红素(TB IL)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A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lt;或P&lt;0.01),而血清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lt;或P&lt;0.01)。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PAB、TBA异常率均高于同组A和TB IL的异常率(P&lt;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B和TBA有助于评估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的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观察桂蜡膏辅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40)予血栓通350mg 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天,同时应用VitB1100mg VitB12500μg肌肉注射,1次/天;治疗组(n=40)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辅以桂蜡膏足底穴位帖敷,1次/天。两组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均行血液流变学及肌电图检查。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2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1);两组治疗后运动传导速度(MCV)与感觉传导速度(SCV)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快,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两项指标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桂蜡膏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单纯传统药物治疗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3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d;B组为使用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0mg/d;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ACS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①ACS患者的血清hs-CRP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P<0.05)。②10mg/d和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hs-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以20mg/d阿托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hs-CRP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ACS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