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卡塔西斯     
“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自亚里斯多德在给悲剧下的定义中提出卡塔西斯这一命题,后人对此莫衷一是。大而括之,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偏重从心理意义上解释的宣泄说,或认为是在宣泄怜悯与恐惧中的痛苦的坏因素;或认为是以毒攻毒,造成情绪的缓和;或认为人们有要求满足他们强烈的怜悯与恐惧之情的欲望;或认为重复激发怜悯与恐惧之情可以减轻这两种情感的力量,从而导致心理的平静。另一类是偏重于从道德意义上解释的净化说,或认为卡塔西斯是把怜悯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悲剧快感与净化理论千百年来受到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首先,怜悯与恐惧是悲剧净化的主要对象,这两种情感的生发关键在于人们的自我情感体验;其次,痛苦的情感在悲剧欣赏中能够转化为快感,实则需要通过一些包括潜意识在内的自然的心理过程;第三,悲剧的净化一直以来是争论的焦点,大致可归纳为宣泄、陶冶和审美等观点,但对于完全有别于古希腊的现代快节奏生活和身处其中的现代人而言,似乎审美说更能引导人们静观生活,思考人生.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土多德说过,悲剧是借“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①“。这里所说的“净化”,是亚里土多德对悲剧美感著名论断的概括。对此,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曾做过这样的评述: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怜悯和恐惧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未得到圆满解决,使欧洲人的智力显得似乎不是那么发达。‘怜悯和恐惧’这短短两个词一直成为学术的竞技场,许许多多著名学者都要在这里来试一试自己的技巧和本领,然而历来都只是一片混乱"②为何会出现“一片混乱”呢?这里有一个坚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卡塔西斯”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定义的时候,曾提到悲剧具有“卡塔西斯”(catharsis)作用。由于亚里士多德语焉不详,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卡塔西斯有种种解释。根据罗念生先生的归纳,这些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主张净化说的以布乞尔为代表。他在《诗学》英译本中,将“卡塔西斯”一词译为Purgation(净化),从而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观点。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可以  相似文献   

5.
中西悲剧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悲剧价值在于由恐惧与怜悯而引起的净化心灵的崇高审美,中国的悲剧价值则在于由于合乎情理、伦理而得到的道德感化——一种高台教化的“善”的审美。两者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渊源、艺术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中西方两部名剧论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悲喜剧概念,分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西方戏剧悲、喜剧经渭分明,推崇悲剧,轻视喜剧。悲剧的效果是怜悯与恐惧,恐惧中有亢奋,怜悯中有崇敬。中国戏剧则是寓悲于喜,授喜于悲,亦悲亦喜,悲喜混杂。因为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是和谐、平衡、匀称和统一。  相似文献   

7.
李平 《社会科学》2007,3(3):184-192
在古代希腊(特别是雅典),观看悲剧不仅是市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也是城邦生活的重要内容。悲剧艺术对观众的情感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对此展开了隐性的抗辩。与柏拉图的政治性否定不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客观分析了悲剧接受的后续心理效果。从宏观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对艺术本质展开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艺是诉诸人们感情的一种意识形态。同物质生产的目的不同,文艺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给人们以娱乐、审美和教育的作用。文艺作品只要从文艺家的案头走上社会,为人们阅读、欣赏、评论,它总要以各种方式影响读者(观众)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和审美倾向,并渗透到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古以来,一切进步的思想家、艺术家都比较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精神目的。早在纪无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这里的“陶冶”原文是“卡塔西斯”(Katharsis),作宗教术语是“净化”的意思。就是说,悲剧要能陶冶人的情感,让人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发展,使悲剧对社会道德有良好的影响。以后,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继承了这一思想,也认为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的悲剧诗格形成于他不断反拨历史积习的惰性,不断向自我挑战的悲剧超越意志.在悲剧超越进程中,斗争精神带来的崇高感也伴随着即起的怜悯情感带来的悲剧感.诗人在深刻洞察体验历史的社会的生命的悲剧质以后才对恐惧意识有更清醒更冷静的认识,所以悲剧正题意象的悲音比慷慨的崇高更强劲更激昂.暧昧的痛苦在具体拟化为诗词意象时,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间隔,产生恐惧;又通过物象与心象的相似性而拉拢,产生怜悯.这两段情感张力构成了悲剧反题意象的张弛,伟人的苍凉情感在诗词冲突的肌綮中彰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古典悲剧由于在题材、人物、冲突、结局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其悲剧价值的不同。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是一个从怜悯、恐惧到崇高的净化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是一个从怜悯、悲愤到崇敬的教化过程。作为悲剧价值产生的前提都是“同情” ,但西方古典悲剧价值主要是审美同情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主要是道德同情。在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理智上的理解、判断与思考 ,而在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则主要是情感上的体验、识别与自证。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是审美情感从低到高、从平和到激越的一个展射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则是一个从平和到激越又回归平和的圆转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试论悲剧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悲剧性” ,是对悲剧本质的美学阐释。悲剧是人生灾难与厄运的演示 ,悲剧主人公的遭遇是悲惨的 ,使人怜悯与恐惧的 ;但悲剧的精魂却是主人公面临灾难与厄运时表现出的那种不向命运屈服 ,敢于同邪恶势力抗斗的人性精神与生命活力。这就是悲剧的美学本质。因此 ,真正的悲剧并不使人消沉、悲观 ,而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与鼓舞。应积极提倡、鼓励而不是限制、拒绝悲剧创作  相似文献   

12.
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悲剧理论的先驱.他结合自己的舞台创作实践,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悲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在悲剧的题材与情节安排、"净化说"的界定、可然性与必然性,以及"三一律"等涉及悲剧理论的重要领域,提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观点,其悲剧理论对于正确评价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几乎所有的美学都包括美、审美和艺术这三个内容,其中审美活动是联接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的桥梁。本文以审美态度为视角,描述了西方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并将之与我国的"入出说"作对比。本文通过对"距离说"与"入出说"的比较分析揭示,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审美原则的实质是对世界的审美态度,着重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多种文化体系之间对话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戏剧初期的文明戏、爱美剧之所以失败,根源于缺乏正确的观众意识.曹禺以自己从表演及创作实践得来的见解,敏锐把握住了这根"中枢神经",建立起自己的以正确的观众意识为基点的戏剧美学思想.曹禺的戏剧美学思想将前期一直处于矛盾对立地位的"真实"、"趣味"两大范畴和谐统一起来,以激发观众深层真正审美情感为核心,对戏剧创作、表演诸因素都有精切独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针对长期以来"中国有无悲剧"的理论争执,文章提出不要急于作出判断,首先要对这一命题进行辨析.指出在这一命题中对"悲剧"范畴的把握上存在"戏剧形态"与"美学范畴"两种不同取向,分别按照这两种不同取向对"中国有无悲剧"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虚假命题与合理命题,并澄清以往理论争执中的某些混乱.  相似文献   

16.
论加缪的悲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富于悲情气质的现代作家,加缪不仅在自己的戏剧创作,而且在积极的理论思考中,都致力于建构一种现代悲剧美学.他所主张的悲剧美学,以现代人的命运为关注重心,以人生的荒诞性为原初判断,以生命的悲剧意识为思想基点,以复兴现代悲剧为理论旗帜,称得上是对亚里士多德以降的古典悲剧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为现代人探究"生活的可能性"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17.
李跃红 《河北学刊》2005,25(5):159-163
在国势衰微和西方悲剧及其理论传入的情境当中,中国戏剧界和一些重要思想家对悲剧问题至为关注,形成绵延至今的现代"悲剧情结".尽管由于"现实批判"和"学理研究"的不同取向及其代表人物个体背景的差异,使"悲剧情结"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在形式上或总体上却有着共同诉求,即推崇悲剧精神,强调直面人生,展示存在本体和超越现象层面.这些诉求不仅关乎悲剧创作,而且关乎所有艺术生产以及个体心灵净化和民族精神提升."悲剧情结"所蕴涵的诉求不仅对当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发聋振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文会友"是中国古代文人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文人高雅雍容、文质彬彬的品格风度的体现.它根源于传统礼乐文化,从礼制发展到礼俗,蕴藏着歌诗为礼、缘情放言、"群"而可"兴"的诗学美学内涵,并促进了古代诗歌形态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在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丹丹 《人文杂志》2008,(2):106-112
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在美学层面常常被赋予消极的解释,本文旨在将这一术语还原于其正式提出的跨文化语境,从正面探讨"疏离"的艺术诗性内涵.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阐释文本表明,在美学层面,这一诗性艺术形式内在地契合了他的人与艺术相和谐的艺术观,成为他认识与肯定自我美学原则的借镜.  相似文献   

20.
项羽是反秦斗争中的主导者。他重义而轻理、霸道而自负的性格将其送上了黄泉路。阿喀琉斯是特洛伊战争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蛮横几乎一度左右了整个战争的发展态势,在他威慑战场的同时,仍逃不出灭亡的命运。同是个人英雄主义为信仰的"战神",却无法避免相同的命运,是个性主导了这样的悲剧。古希腊悲剧是要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而达到净化的作用。而以悲剧艺术作为建构文学艺术成就的重要成份的《史记》,表现的是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性格的必然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