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教哲学上绍三代之圣,下启孔孟之学,既体现了"天"的意志和道德训示,同时鲜明地流露出对"天与"、"人归"的远古黄金时代的终极关怀.既以天命论证王治,又强调性本之于天,通达于道.如此,天、祖、圣合一,命、性、道合一,对天命认同的外在超越,转向对心性关注的内在超越;由三代的理想,上接天命,并以性为道,以理为性,以心为理,终至"心统万物",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基础上,不断实现自我调适,并系统化、精致化,而以官方哲学的优势,铸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儒家宗教的合理性终极追求,进一步得到思辨哲学的论证.这正是儒教哲学,也是中国宗教哲学继往开来的渊薮. 相似文献
2.
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与辩证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客二分并非二元对立,辩证思维也并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差异、矛盾的不同形式、“杂多”与“对立”的本质差别、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以及解决矛盾对立的观念、态度、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都有着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江琼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5(5):59-64
海德格尔是西方现当代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张世英先生著<哲学导论>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本文以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和审美观为重点,对该书第一、二篇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对于宇宙的认识持有机自然观,这种宇宙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儒学的“天人合一”偏重于天道与人道精神层面的一致性,道家则倾向于天与人在自然性上保持一致。中国古典建筑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民居房屋建造,还是园林营造,都承继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有人认为中国美学的思维取向是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而本文在对中国美学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的审美思维里一直有着一种自觉的主客之间的二元区分,只是这种二元区分不是西方式的二元对立、二元分裂,而是区分后又极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合一.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它不仅涉及到环境和自然问题,更与人文精神相关联。儒家富有人文精神,尤其是儒家的天人合一哲学对可持续发展途径的启示,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宪政哲学的本质是如何看待人.以王道仁政为基本特征的儒教宪政,建立在“天人合一”的人性假设上,以贯通天、地、人的圣王统治为前提,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中和为天下之达道,以贵民、富民、教民为核心职责,以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实现天下大同为目标.施行这样的“王道仁政”,君王的统治就符合天道民意,否则,革命将重建新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9.
在农耕为主的生产背景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受儒、释、道等中国文化传统源头和禅宗的影响,从先秦到当代中国美学在心物关系上强调的都是相互感应,相互融合.在生态危机触目惊心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物感说的思想内涵,调适人与自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可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5):50-57
张世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学术研究的前期,以研究黑格尔哲学而著称。近20年来,他从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的视角,运用“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等方法,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的系列研究,提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新哲学观,取得可喜的成果。这对于如何构建、发展中国的现代哲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本文着重从人的存在境域、人的物性、存在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以及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等基本层面对于该命题进行了全新的现代阐释,初步显示了由天人合一观念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特色,可算得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比较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基础上 ,从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 ,提出一个虚拟世界的概念模型 ,进而认为对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 ,单靠实践来进行验证是不够充分的。 相似文献
13.
14.
从先秦到近代哲学,中国哲学家们无论怎样的唯物或唯心,几乎都探讨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变易”问题;都触摸了“天人关系”的范畴,并从亲和自然的东方哲学思维中,找到“天人合一”的答案。这一切,都与先秦哲学的变易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先秦诸子为中国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贵和尚中”的文化模式奠定了先哲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智慧与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加速化、全面化的环境灾难,在环境危机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危机以后。返观历史,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西方主客二元、天人二分哲学思维框架的产物;与此相反,东方“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则可以弥补它的不足,拯救因它而来的环境灾难。然而,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植根于中国小农经济和家族宗法政治之上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必须冲出神秘主义的纠缠和迷信盲从的羁绊,实现与理性、科学的结合,才有望成为医治现代社会疾病的有效因子,这是我们必须冷静看到的。 相似文献
16.
17.
达米特与哈贝马斯分别是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各自表现出了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他们在哲学思想上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为研究形而上学的具体内容及意义理论的策略和目的方面的不同.虽然存在分歧,但两者在哲学思想上更多展现出了坚持语言学转向和反对语义抽象化、坚守语言哲学策略解决形而上及坚持语言意义可理解性、可交流性三个方面的相通之处.正是两者存在的共性与相通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融合与对话的可能.语言的语用学和社会生活实践可作为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融合与对话的两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哲学意识是一种"元意识".在形而上学的"元意识"中,包含着它对于人的理想形象的设定.以这种设定与信念为基础,必然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抽象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形而上学"元意识"把"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善"内在统一起来这一深层信念,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内在困境,指出丛须超越这一信念,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同时又保证"公共之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Being的意义问题对西方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总结了当前哲学界在此问题上形成的五种不同观点 ,提出了加强学术讨论的主张 ,并联系西方哲学史实际 ,对自己持有的观点作出了系统的阐明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观点上的分歧也更加明显.学者们对此问题解读上的差异,实际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特质对概念和内涵的不同解读,源于传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思维;意义评价上的差异,则源于传统社会思想与政治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