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髓外固定系统与髓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髓外固定组与髓内固定组,髓外固定组患者予以动力髋螺钉固定方法治疗,髓内固定组患者予以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髓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60.81±18.32分钟与113.28±16.47ml,明显低于髓外固定组患者;髓内固定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5.35%,明显高于髓外固定组患者,以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髓外固定系统相比,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实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2014年1~6月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72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6例。试验组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进行动力髋螺钉治疗,对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显著,手术操作简便可行,对于预后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005年至2009年收治并得到随访的7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7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术式。结果本组77例均正常切口愈合出院,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愈合,其中患髋功能优良63例,可12例,差2例,总优良率83%。结论手术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骨折类型、固定器特点选择内固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ur nail,PFN)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近期疗效。方法32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问骨折患者近期接受了PFN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随访(13.70±5.58)个月,采用Sanders髋关节创伤功能评分方法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2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PFN手术6个月后,疗效优21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96.8%。结论PFN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较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临床患者的随机分组观察比较,探讨髂筋膜室阻滞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且采用PFNA内固定的患者分为2组,围手术期采用髂筋膜室阻滞镇痛26例(观察组),采用综合镇痛24例(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情况、股四头肌的肌力,并且比较两组患者的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肌力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术后可坐起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9个月随访时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0,P=0.217;t=0.479,P=0.633)。结论髂筋膜阻滞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镇痛安全、有效,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康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本院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两组,各4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快速康复护理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组NRS评分(2.79±0.76)分与研究组(1.05±0.6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17,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56%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8,P0.05)。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高于研究组,有统计学差异(χ~2=6.1538,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运用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减轻生理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螺旋刀片位置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3例,根据螺旋刀片放置位置不同分为A组35例和B组38例。A组螺旋刀片正、侧位均位于股骨头中心位置(C/C);B组正、侧位分别处于股骨头下1/3处及股骨头中心位置(I/C)。观察两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尖顶距(TAD)、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术后TA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FNA螺旋刀片C/C与I/C两种放置位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且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结果.方法 从1990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9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外固定架及多种内固定器材手术治疗并比较疗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年,并发症最少的是采用重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论 股骨重建交锁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常发生导针或防旋钉将主钉向上推移的现象,导致拉力钉在股骨颈中位置偏上,应在定位钻孔时施加外力固定.防止主钉上移.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转子部骨折,普遍伴有大转子粉碎骨折,术中一定要在透视下探入主钉导针,避免形成假道,加重股骨近端及大转子的破坏程度不利于骨折愈合.另外,应注意因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螺钉在股骨头内深度不够不能有效固定的问题,拉力螺钉应在股骨颈中下1/3处深及股骨头下0.5~1.0 cm位置,拧入到钉尾靠近骨皮质时要注意,防止原地空转破坏骨孔道螺纹,降低拉力螺钉的固定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将我院骨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80例择期行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对其性别、年龄、骨折分型、ASA分级、骨质疏松、手术时机、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与其年龄、骨折分型、ASA分级、骨质疏松及手术时机有关(P0.05),与其性别及手术时间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80岁、不稳定型骨折、ASA高风险、骨质疏松均为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80岁、不稳定骨折、ASA高风险、骨折疏松均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加强患者基础性疾病的控制、提高其免疫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增加营养支持与骨形成作用,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肢的骨折脱位常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血管神经损伤容易诊断,闭合性损伤尤其是血管损伤不易诊断,容易漏诊,处理棘手,不但危及肢体的存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故准确、及时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1999~2008年共收治19例周围动脉闭合性损伤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4例,年龄5~45岁,平均(26·7±17.2)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17例,外力撞击2例;伤后就诊时间4~120 h。损伤血管部位:腘动脉15例,股动脉2例,胫腓干1例,肱动脉及尺、桡动脉1例。合并胫骨骨折12例,股骨中下段骨折3例;合并胫神经损伤3例,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损伤1例。伴行静脉损伤7例,胸腹腔脏器损伤1例。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8例,磁共振血管显像(MRA)5例,CT血管造影(CTA)1例明确诊断,诊断血管损伤的金标准是血管造影,另5例未作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加上简单的DOPPLER检查来诊断。DOPPLER为便携式检查仪,简单实用。1.2治疗方法术前根据损伤的部位和类型决定治疗方法,术中仔细探查游离损伤的血管。10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1例自体肱静脉移植重建,4例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锁定加压接骨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体会。方法分析2005年10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并得到35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随访,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35例,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髋关节活动功能良好,根据Parker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达到94·3%。结论锁定加压钢板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提供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创伤的早期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诊疗的121例股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时机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骨折发生时间小于1周,对照组患者骨折发生时间大于1周,两组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植入PFNA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8%,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且观察组Ham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发生后,要尽早为患者开展手术,早期治疗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对患者良好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接收的86例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基于患者自愿的条件下,有45例患者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有41例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将其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优势明显,可缩短卧床时间,且并发症少,在临床中使用价值、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四肢骨骨折患者使用外固定架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骨折患者共6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外固定架治疗,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5~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0.1±1.8个月。67例患者中,61例治疗痊愈,5例治疗有效,1例无效。结论在四肢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外固定架治疗的操作简单、创口小、并发症少且愈合时间短,患者的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DHS与PFNA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老年性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股骨防旋近端髓内钉(PFNA)组和动力髋螺钉(DHS)组,每组27例,根据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PFNA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小)少于DHS组,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短于DHS组,PFNA组髋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高于DH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动力髋螺钉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快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对股骨近端几何形态的评估价值,以及股骨近端几何形态与髋部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对33例股骨颈骨折和38例粗隆间骨折老年妇女,应用CT扫描股骨近端,并测量颈干角、股骨颈轴长、股骨头直径和股骨颈直径.结果 在不同骨折组间,颈干角差异有显著相关性(P<0.01).股骨颈轴长、股骨头直径与股颈直径呈正相关(P均<0.01),在不同的骨折组间三者差异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利用CT分析股骨近端几何形态,操作简单、精确性高.颈干角与髋部骨折的类型有显著相关性,颈干角越小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而颈干角越大更易发生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nterTan系统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更少(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00%,比对照组70.00%的恢复优良率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InterTan系统内固定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提高恢复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三期辨证治疗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康复及感染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组45例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中药三期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与疼痛减轻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痂出现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辅以中药三期辨证治疗,可有效缩短疼痛时间、肿胀消退时间与下地负重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利于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粉碎性胫腓骨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类骨折常合并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和/或其他系统脏器损伤,临床处理困难,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满意[1].组合式外固定架的生物力学性能良好,是一种符合人体解剖特点和严重粉碎胫腓骨骨折治疗需要的外固定器材,具有立体弹性固定、操作简单、便于观察处理伤口、能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特点[2].我院自2006年至2008年6月共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的胫腓骨骨折29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肿胀、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康复训练,研究组术后联合使用康复训练与空气压力波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肿胀、髋关节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法评分、患肢肿胀程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法评分、患肢肿胀程度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为26.67%,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两组Harris量表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优(P0.05)。结论联用康复训练与空气压力波治疗有利于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髋关节恢复效果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