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张君劢一生致力于民主政治运动和宪法的起草工作,并提出实行社会主义的主张。他留学日本时编译密尔的《代议制政府》,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后来又根据中国政局的演进提出民主的制度化构想;20世纪30年代结合世界政治潮流的发展修正民主政治;抗战胜利前后,他从自由和人权的角度系统诠释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前后发展的过程,五四时期:批评科学主义,主张意志自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探索文化出路,弘扬民族精神;五六十年代:阐发儒家思想,倡导儒学复兴.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上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化与变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张氏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其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缺乏认真研究.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方家与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3.
"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张君劢19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贺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8):78-83
受到世界经济风潮和中国内部危机的影响,张君劢在1930年代提出了"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的主张,本文对其理论渊源和具体主张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剖析,并藉此对学界现有的相关研究做出了重要修正:本文认为,尽管对于"国家计划"的强调令张君劢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较常态的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偏离,但是在基本的政治、经济和伦理内涵上,张君劢仍能维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格局. 相似文献
4.
试析张君劢宪政观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对宪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并领导掀起了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宪政运动。张君劢在倡导西方宪政的过程中遭遇到两个方面的难题 :一个是西方民主宪政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磨合问题 ,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问题。张君劢从新儒家思想的视角上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有借鉴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君劢是中国 2 0世纪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探讨 ,既指出了科学万能论的错误和科学本身的局限 ,又强调了科学不可泯灭的功绩和功能。他十分重视人生观的特点和意义 ,并探讨了与人生观相关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在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上 ,他重点强调的是二者的区别 ,对科学家企图用因果关系解释人类现象的认识论根源等作了分析。张君劢的人生观引领了中国 2 0世纪 2 0— 4 0年代的人文思潮 ,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6.
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在为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努力。从思想文化方面看,中国人心底深处的最重大问题是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究竟有何关系;思想家们对之提出了许多观念,其中有些甚至呈彼此对立、因而相互论难之势,然皆对百余年来的中国现代化实践以及对当下乃至今后的现代化运动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作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第一代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张君劢,对之有着深沉思考,并从多方面提出其思想观点,构成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新儒学思潮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而且对当今乃至以后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的中国人仍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7.
比较德俄两种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初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与共产党人走俄国人的路、选择暴力革命的道路不同,哲学家张君劢以民主和法治为准则,主张以德为师、走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在中国的现实情势下,张君劢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但其对革命的反思、对民主法治的期待等等,在后革命的中国却是值得珍视的论题。 相似文献
8.
张君劢对中国现代化的诉求,有着鲜明的中西合璧的人文思想特征.把中国建成一个与本民族传统相适配的民主宪政国家,是学贯中西的张君劢一生心志之所在.张君劢肯认现代社会的“进步”意义,并认定这一进步须通过思想方法与科学精神来达到,所以他尤其强调制度“演进”要与现代生活观念相应并宣称要“采西方学说之长”而“合于现代生活”.在张君劢眼中,欧洲步入近现代的标志,与其自然权利说导致的立宪政体、民主政体制度的确立是相应的.所以,他强调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养人之所以为人”,“惟有尊重自由”. 相似文献
9.
10.
张君劢的精神真空论指明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贫乏化状况,造成精神生活贫乏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儒家精神的虚无化,这一虚无化现象的产生和一些近现代的思想家失去守护儒家精神的责任心有关,这一责任心的缺失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局限.从正面看,儒家对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贡献有三方面,即知识与道德的合一、道并行而不悖、形上与形下的相通.张君劢的分析集中描述知识分子的论著中表述出来的儒家精神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儒家精神,相对忽视渗透在普通平民精神生活中的儒家精神. 相似文献
11.
张君劢主张以农村社会改良达成现代国家建构所需的社会公道;主张以多元混合所有制谋求现代国家建构所需的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主张以农业产业升级实现现代国家建构所需的农业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主张积极发展农村国民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的民族与民主观念。张君劢对农村现代化的国情思考反映出他对现代国家理想模型的自由本位,反映出他对中西文明的实用主义立场与文化移植的主动选择态度。 相似文献
12.
人称民国“宪政之父”张君劢毕生致力于民国的宪政事业,在其一生中对中西方宪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对宪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入全面客观的过程,先后出现不同的转变.对西方宪法的理解介绍从早年的出于立宪强国目的转变为着眼于“民主”的目的;对宪法的实质与目的理解,从保障人权转变到集中国家权力,后又回归到限制国家权力、保障自由人权;在宪法的实践上,张君劢既注重文化层面对国民素质的改造,也注重实际政治层面的宪政制度建设,但中间有过以民智不足为由而淡漠宪法实践.这些转变必将有助于正走向宪政的令人对宪政、宪法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钱穆与张君劢在中国传统政治是否专制的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钱穆终生坚持"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而这一观点的提出离不开他对中国传统典章制度研究方法的运用;张君劢则从政治学及哲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入手,得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皇权专制的观点,系统、全面地批评了钱穆的"非专制论"。研究方法的不同是他们持论迥异的一个关键原因。钱、张之争在方法论上的差异,反映了中国传统学术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些独特面相。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观点认为,张君劢的国家观是以民族为本位的国家观,偏重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其实他的国家观是兼顾了民族和民主两个层面的内涵,既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又把重点放在民主国家建设上,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融合。他的民族建国理想虽然未能实现,但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建构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从情感、理性、意志等方面来考察审美活动,探究人类精神的各要素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然而,主体性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现代美学的审美非理智主义倾向和人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隔膜.法国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继承西方文化注重理性的传统,对现代美学思想加以反思并主张审美理智主义,认定人类理智不仅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协调人类精神中的各要素,从而铸造完整的人类精神,而且能够通过审美活动重建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曾以诗言志“不因政治忘学术,不因学术忘政治”的张君劢先生,在中国宪政史上被誉为中国的宪政专家,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当代新儒学大师之称,前者基于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和宪政活动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影响,后者基于张君劢在中国当代学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倡导者,张君劢的思想脉络承接于拉斯基,但对自由主义理念在社会层面的落实,张君劢有其独到的见解。《政治典范》一书涵盖了拉斯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他在《政治典范》中所构建调和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系统学说,给苦苦寻求中国出路的张君劢极大的启发。张君劢译介《政治典范》,既有为自己寻求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支持的想法,也有为当时知识界提供参考样本的考量。通过译介《政治典范》,张君劢形成了其立国思想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元并存的学理框架。此外,张君劢民主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个人自由"与"社会公道"的提出,显然也受到拉斯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西伦理价值观的人性基础、目标、基本取向和实现机制等几个基本方面对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不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认为道德之性与自然之性、德性主义与幸福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情感主义与理智主义等几个方面的区别构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差异,并由此形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不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