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君劢的新儒家政治哲学解见伟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阵营中很有特色的人物,自称"一生兴趣,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海外学人也肯认他"以儒家精神落实于宪法上而有功"。的确,张君劢的学术成就与其说是表现在纯哲学上,不如说是表...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倡导者,张君劢的思想脉络承接于拉斯基,但对自由主义理念在社会层面的落实,张君劢有其独到的见解。《政治典范》一书涵盖了拉斯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他在《政治典范》中所构建调和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系统学说,给苦苦寻求中国出路的张君劢极大的启发。张君劢译介《政治典范》,既有为自己寻求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支持的想法,也有为当时知识界提供参考样本的考量。通过译介《政治典范》,张君劢形成了其立国思想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元并存的学理框架。此外,张君劢民主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个人自由"与"社会公道"的提出,显然也受到拉斯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受到世界经济风潮和中国内部危机的影响,张君劢在1930年代提出了"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的主张,本文对其理论渊源和具体主张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剖析,并藉此对学界现有的相关研究做出了重要修正:本文认为,尽管对于"国家计划"的强调令张君劢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较常态的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偏离,但是在基本的政治、经济和伦理内涵上,张君劢仍能维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格局.  相似文献   

4.
陈伟军 《学术论坛》2005,(5):150-153
"五四"时期,梁启超、辜鸿铭、梁漱溟、张君劢等人以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姿态,与新文化运动进行对话,前瞻性地提出避免西方偏于物质文明的弊病,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营造的精神世界,在东与西、古与今更为宏阔的背景下追思人类的心路历程,探讨欲望与文化的难题,对精神文化的发展路向作出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5.
张君劢是中国 2 0世纪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探讨 ,既指出了科学万能论的错误和科学本身的局限 ,又强调了科学不可泯灭的功绩和功能。他十分重视人生观的特点和意义 ,并探讨了与人生观相关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在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上 ,他重点强调的是二者的区别 ,对科学家企图用因果关系解释人类现象的认识论根源等作了分析。张君劢的人生观引领了中国 2 0世纪 2 0— 4 0年代的人文思潮 ,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6.
康德先验哲学的最大秘密是"现象-物自身"二重关联结构中的物自身.这在第三批判导论中又称为"超感性基体",它是自然界与人界背后之隐秘物.康德在自然天体史理论的大视野中,揭示了从"原始物质"(世界最高智慧的设计与安排)开始,途经目的论之大系统,以道德神学为归宿的"超感性基体"及其演化之全程.故"现象"是原初物质最高智慧的物化显象;"物自身"是原初物质最高智慧之设计师,也就是原初物质"造化"智慧之本身. "自然天体史理论-大千自然界(含人界)目的论-道德神学",是康德先验哲学跨越亘古时空的三级跳.其中,开端环节(自然天体史理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往往被论者忽视,故缺少康德自然天体史之大视野是无法读懂第三批判的.乃至于无法读懂整个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7.
试析张君劢宪政观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对宪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并领导掀起了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宪政运动。张君劢在倡导西方宪政的过程中遭遇到两个方面的难题 :一个是西方民主宪政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磨合问题 ,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问题。张君劢从新儒家思想的视角上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有借鉴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甄建均 《理论界》2009,(4):153-154
曾以诗言志“不因政治忘学术,不因学术忘政治”的张君劢先生,在中国宪政史上被誉为中国的宪政专家,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当代新儒学大师之称,前者基于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和宪政活动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影响,后者基于张君劢在中国当代学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哲学形上学的"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批评了哲学界对作为哲学形上学概念的"理性"理解的偏失,对理性与知性、理性与理智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理性不仅是人对宇宙总体存在的认知,而且是人的实践的意志和审美情感在哲学形上学中的对象化;理性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的合理性依据在哲学形上学上的投射,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如何处理社会规范与个人自由的关系,也就决定了他如何理解理性.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现代理性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对象,因而必须以马克思的理性自由主义取代黑格尔的理性专制主义,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0.
张君劢对中国现代化的诉求,有着鲜明的中西合璧的人文思想特征.把中国建成一个与本民族传统相适配的民主宪政国家,是学贯中西的张君劢一生心志之所在.张君劢肯认现代社会的“进步”意义,并认定这一进步须通过思想方法与科学精神来达到,所以他尤其强调制度“演进”要与现代生活观念相应并宣称要“采西方学说之长”而“合于现代生活”.在张君劢眼中,欧洲步入近现代的标志,与其自然权利说导致的立宪政体、民主政体制度的确立是相应的.所以,他强调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养人之所以为人”,“惟有尊重自由”.  相似文献   

11.
丁文江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科学派的主要代表.过去学界在论及这一论战时,一般论者只注意丁文江与张君劢的思想差异,往往忽略了他与张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研究系背景;只纠缠于对参与论战者文本字里行间的歧异解释,忽略了他们在论争背后的"策略"运用,特别是梁启超为代表的研究系争夺话语权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先生认为,身处"无体、无力、无理"的时代中,现代人身心痛苦成为一种常态,这种状况是现代人在征服外在物质世界过程中科学一层论、理智一层论导致的,真正的生命的学问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只有道德才能提撕人的生命向内转向上翻,中国哲学注重人的道德性、主体性,对人类生命"内转"的学问颇多启示与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将张君劢“自由”概念与康有为、边沁、密尔、严复的“自由”概念相比较 ,并围绕张君劢对“自由”的定义及他对“自由的价值”立场的分析 ,展开其政治思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比较德俄两种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初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与共产党人走俄国人的路、选择暴力革命的道路不同,哲学家张君劢以民主和法治为准则,主张以德为师、走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在中国的现实情势下,张君劢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但其对革命的反思、对民主法治的期待等等,在后革命的中国却是值得珍视的论题。  相似文献   

15.
张君劢的精神真空论指明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贫乏化状况,造成精神生活贫乏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儒家精神的虚无化,这一虚无化现象的产生和一些近现代的思想家失去守护儒家精神的责任心有关,这一责任心的缺失体现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局限.从正面看,儒家对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贡献有三方面,即知识与道德的合一、道并行而不悖、形上与形下的相通.张君劢的分析集中描述知识分子的论著中表述出来的儒家精神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儒家精神,相对忽视渗透在普通平民精神生活中的儒家精神.  相似文献   

16.
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张君劢肖美丰张君劢,字士林,名嘉森,号立斋,笔名君房。当代新儒家开创者之一,是一位“一生兴趣,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历史人物。1887年生于上海嘉定。17岁中宝山县秀才。1907年公费留学日本,后入早稻田大学。识梁启超,共同发...  相似文献   

17.
张君劢由康德哲学入手会通中西 ,一生都想实现西方唯心哲学与儒学的顺利对接。他把天赋人权之理作为民主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同时 ,依社会公道原则 ,他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公有私有、工人资本共存的协调发展政策。由于天赋人权及社会公道均可在儒学传统中找到其根基 ,因此 ,他对中国发展成现代化国家保持着乐观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纪霖 《社会科学》2005,(1):95-103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 ,从梁启超到张君劢 ,有一条脉络分明的思想史线索 ,即致力于融合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他们所致力的 ,是将民主的法律政治共同体与民族的文化语言共同体以二元化的方式结合起来 ,无论是梁启超 ,还是张君劢 ,既尊重个人的自主性 ,也强调其所赖以存在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他们是自由主义者 ,也是民族主义者 ,他们所追求的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具有民主政治内容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不过 ,梁启超、张君劢所代表的自由民族主义印有中国儒家深刻的特征 ,从他们对个人、社群和国家的相互关系的处理、从他们对公德与私德的理解以及精英主义的态度而言 ,可以说是一种现代儒家式的自由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徘徊于学问与政治之间"的人物,张君劢的政治思想有一个前后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他对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认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民族文化的定义起源与中西印文化特征,以及创建中国现代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建设作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因此,研究张君劢的文化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科学评价新儒学的文化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