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咳是风邪乘肺所致的咳嗽,具有风证的独特表现。中医认为风邪有内风与外风之分,风咳多为内风与外风互为作用的结果,而内风多责之于肝,故风咳的病机是风邪犯肺为标,肝肺失调为本。临床上采用祛外风理肺与熄内风调肝并举的方法治疗风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从祛风疏肝理肺兼以温阳和祛风平肝理肺兼以滋阴两方面举验案两则以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男性患者,63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30余年,再发伴活动后喘息3月"于2013年11月18日入我院。患者入院前3月无诱因出现咳嗽、咳白痰,病初间断有发热,体温在37~38℃,给予抗感染等治疗后可降至正常,后逐渐出现活动后喘息、气促,期间曾先后两次在外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住院经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入我院前10天患者无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喘息加重,咳少许黄白  相似文献   

3.
正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以肺间质为主要病变部位的疾病,病因不同,预后不同,开始以咳嗽、胸闷、活动后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呼吸衰竭。间质性肺疾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咳嗽、喘证、肺痿、肺胀;本篇则从肺痿加以论述。《古汉语常用字典》:"痿,一种病,即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肺痿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烁而肺焦也",是指肺脏渐渐虚损,最终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对肺痿的病因病机也作了  相似文献   

4.
"肺鼻同治法"是龙江医学流派高仲山教授经过数十年的临证经验创立的肺系疾病治法,高仲山教授的学术传承人高雪、曲敬来教授经过多年的探索及不断创新,将"肺鼻同治法"用于治疗哮病患者。高、曲两位教授认为"宿痰伏肺"是哮病的病因,认为哮病之"宿痰"伏于"肺系"与"肺经",并在"肺系伏邪论"的基础上,将"肺鼻同治"法广泛应用于肺系疾病的防治,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笔者经过10余年对深圳地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患者临床研究观察,深入分析本病的病因病机,率先提出"鼻咽咳"之中医诊断病名,认为风邪为本病的外邪;湿、热、痰、瘀为本病的重要内邪,提出以"肺鼻同治"理论为本病的指导原则,采用通窍宣肺、清热祛湿、化痰止咳、逐瘀利咽的基本治则,并在临床上运用鼻肺咳方进行治疗,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什么是命?汉代王充的《论衡·气寿篇》中说:"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其中所言"所当触值之命",即卜筮者喜论的"天命",也就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注定的人生轨迹;后者"强寿弱夭",文中将其归于"禀气",即父母给予的先天禀赋。"命"好就能长寿吗?先论"天命"。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拘于鬼神  相似文献   

7.
熊十力建构哲学体系之目的在于"见体",见体之工夫,就是良知之呈现。"良知是呈现"既是哲学命题,也是道德实践的要求。良知是个"实",故其有实践的力量。良知是本体,故其能涵摄一切而为宇宙之大主;良知又是即本体即工夫的,故其有体用不二之特性。良知又即生命,故其精进不已,故故不守。通过对"良知是呈现"进行阐释,既可以厘清熊十力思想体系中的体用、内外、本末关系,也能展现其关于本体论、心性论与人生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玉梅 《百姓生活》2013,(10):76-76
中医认为,由于病因不同,咳嗽有寒、热、燥、痰之分,用药也大有区别。寒咳多因受寒所致,表现为咳嗽声音重、吐稀白痰、流清鼻涕、打喷嚏,伴有全身疼痛、发热怕冷等。此时可选用通宣理肺丸、感冒清热颗粒等。服药期间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相似文献   

9.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疾患。咳嗽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多因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人体未能适应,外邪侵犯于肺而致,并且与饮食不当有密切关系。下面谈谈几种外感咳嗽的饮食疗法。一、外感风热咳嗽风热犯肺、肺气不清是其主要病机。症状有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沙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烘热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等表症,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是疏风清热肃肺。常用食疗品有菊花、梨、杏仁等。常用食疗方有杏梨饮、桑菊杏仁饮、葫芦茶冰糖饮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张载提出的"气质之性"与"变化气质"、"成性"三个概念,《宋元学案》指出,性只是气之理,是气自有之条理、规律,因此气质之外并不存在一个名叫"天地之性"的性,人只有"气质之性"。正因为"气质即性"、"气质之外无性",故气质亦无待于变化,否则,气质变化了,性也要随之变化。同样,气之偏也不是性,也不需要一个后天的工夫过程来"成性",因为《周易》所说的"成性"乃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本成之性。  相似文献   

11.
吴长欣 《老友》2012,(11):58-58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认识到,眼睛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灵枢》中说:"夫睛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中医的"五轮学说"也阐述了目有神采、视力清晰是人体五脏精气充盛的表现。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通过调理脏腑来调养眼睛。"五轮学说"指出,两眼内外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调心便于改善眼睛的呆滞无神、视物胀痛等症。两眼黑睛属肝,称为"风轮",调肝便可改善眼睛怕光流  相似文献   

12.
肾与免疫     
据现代医学研究,中医中的肺脾肾都与免疫有关,但其中以肾为根本。因为肾藏的元气能激发和推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也赖元气的资助,元气充沛,脏腑功能就正常,身体就健康;元气衰,正气必弱,抗病无力,就可产生各种病变。  相似文献   

13.
中医的"中",本义即天文,从古典天文学来看,天文实指人的天体周行运动,即人随地球自转公转的连续运动,而此周行运动对人体具有唯一的、首要的、连续的、生成的、整体的作用,故古典中医建立在人的天行基础上,根源于日月运行定位的阴阳交替,故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为工",故以"中"建立医学的生理、病理、药理等体系。  相似文献   

14.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进程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礼的内容与形式即礼之"情"与"文"间的矛盾。《礼记》中《檀弓》这一章记录了有子因不明丧踊之义,疑其无情而欲去之,子游反驳其说,提出礼有"微情"、"以故兴物"两大特质。旧说多释"微"为"减杀、抑制","故"为"礼仪节文",皆不确。"微"当释为"隐","微情"即"情隐于礼",强调情与礼义皆蕴于礼之仪文度数。"故"即"故事",体现了礼有源自传统的稳定性。《檀弓》此章凸显了儒家言礼者在情文侧重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子游反对当时出现的单纯重情、片面强调礼义的倾向,在重视仪文的基础上,主张义与数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在荀子《礼论》中亦有体现。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莫名久咳不愈,胸闷气喘,5 3岁陈先生到医院一查,体内竟暗藏"血管炸弹",咳嗽一声都可能被"引爆",造成致命性的大出血。在武汉市某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通过一站式"杂交手术",成功解除了危机。陈先生6年前查出高血压,每天仍然烟酒不离手。半个月前,他突然开始咳个不停,到医院检查竟发现问题出在主动脉——主动脉弓处的血管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瘤体最宽处直径6厘米,且压迫到肺部主要气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牟宗三将横渠"太虚即气"之"即"诠释为"不离之即",引发了诸多争论.无论考之于用字习惯、理论目的,还是历史阶序,这个"即"都只宜断为"是",意即"太虚"就是"气",将横渠学理定性为气本论,在学理上没有违和感.牟宗三将"太虚即气"之"即"解释为"不离之即",属于"六经注我",意在凸显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传统,以完善三系论的分判.我们可以借此消化牟宗三的儒学思想,但不宜认为这就是横渠思想的原貌.不明白这个关系,受牟宗三影响形成先入之见,是造成目前横渠研究多有混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道器之辨是中国哲学史长期讨论的话题;道器之辨经历了道器本末未定论、道本器末论、器本道末论三个发展阶段;道本论强调要"以道御器",让器服从于道,服务于道;而器本论者认为道器不相分离,无形之道不能脱离有形之气。  相似文献   

19.
问:有许多人相信水果偏方治病,比如用枇杷做成止咳膏,用杨梅核清理肠道,请问这些水果真的是神方良药能治病吗?答:有人认为,人们平时咳嗽喝的枇杷止咳糖浆就是枇杷膏做成的。还有人提出,既然枇杷做成膏能止咳,直接吃枇杷止咳不是更简便?此外还有枇杷粥、枇杷汁等等各种枇杷做法层出不穷。其实在医院门诊常有不少咳嗽后吃了枇杷反而加重病情的人,这都是传说误导了患者。因为枇杷酸中带甜,而酸与甜是咳嗽者的饮食大忌,所以吃枇杷还有可能加重咳嗽。至于枇杷果做成的枇杷膏被说成是止咳圣品。更是无稽之谈。我们平时咳嗽时喝的枇杷止咳露等,根本不是用枇杷果实做的,而是用枇杷叶制成的。枇杷叶,其味苦,性微寒,人肺、胃经,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呕。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不止等病症。正如《食疗本草》所谓:“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本草纲目》所谓:“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  相似文献   

20.
黄存垣 《老友》2014,(10):57-57
正中医称的肺为清肃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对应,故肺气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见肺系病变。肺的生理功能在许多文章中已有介绍,在此不多叙。这里就肺的病理与护肺措施介绍如下。一、肺的病理特点1.肺为娇脏。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直接与大自然相通,故自然界气候及外界环境的变化极为影响肺脏。外六淫之邪,通过口鼻或皮毛入侵,内归于肺;体内各脏腑功能失调,亦往往波及肺,如脾肾失职,水液代谢失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