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许多人因为工作、生活、家庭等压力导致心焦气躁,容易上火,致使身体机能跟着变化。但是上火也有分类,怎样根据自己身体的症状对症下药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吧!胃火症状: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大便稀烂、便秘、牙龈肿痛、胃口不好等。胃火还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胃火,即是胃热。对于  相似文献   

2.
“于”是个文言文遗留下来的字眼儿。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特别是政治语体和科学语体里,它出现频繁,生命力很强。它有时充当介词,是虚词当中用场最广的一个;有时充当词素,是它的一种虚化现象;有时还叫人有点儿为难,不好马上肯定它是介词呢,还是词素。本文打算谈谈:它在现代汉语里的各种用法,在什么情况下它是个介词,在什么情况下它是个词素,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开始你画那个人就是那个人,慢慢的你会生成自己的主观想法……物我统一,物我两忘……你画的既是客观上的对象,又是主观上的自己……SHMJ: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在艺术研究院学习、创作的情况?陈静:决定来到艺术研究院读博士是因为十分敬仰杜滋龄先生,很早以前就得知杜先生是为人低调而踏实的学者,随着对杜先生及他的艺术主张深入的了解,也就越发的下定决心来到北京,向他求教。博士阶段可能是找人生的最后一段学生生涯了,我很珍惜,现  相似文献   

4.
王弼对世界存在普遍原理的追问展现在多个方面,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以"无"为根据,万事万物的运行遵从自然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同样强调自然原则对于人类规范制度的创立具有本源意义,肯定了自然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该观点被总结为"名教本于自然"。将自在的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规定为自为的人类世界的行为规则,其理论前提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与人类思维在内的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适用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5.
例: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舜勤于民而野死。 (《国语·鲁语》)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 4.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例句中带点的词如何理解,属什么词性,是一尚未完全论述清楚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直接修饰中心词(动词);还有人认为是名词用作副词。我认为全部都是介宾词组的省略式,其中例3、例4两例省略了介词“以”;例1、例2两例省  相似文献   

6.
7.
德育教育需要多方面因素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给人感官以及心理一种特殊的情感享受,而且通过艺术节奏的律动,在带给人愉悦的同时,也能促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促进思维效率的提高,以及智慧的发展,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在校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青年群体,在传统德育模式中科学地引入并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寓教于乐,育德于“乐”,将会为大学德育教育提供一个更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本刊1985年第4、6两期先后发表了方励之同志的《宇宙的创生》和沈华嵩同志的《时间空间观念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篇文章之后,《人民日报》综合摘转了两文的内容,院内外不少同志来稿就两文观点进行讨论或阐发,反映了大家对这一科学的、也是哲学的重要课题的研究热情和对本刊工作的支持。深受鼓励和鞭策的本刊同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里发表的上海复旦大学肖巍同志的文章,是来稿中的一篇。因本刊篇幅有限,无法刊用更多来稿,请作者鉴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形论的角度考察了道论“有生于无”的含义。指出维数是“有”与“无”的判据。只有观测尺度的维数与、被观测客体的维数相同时,观测的结果才是有限和有结构的,这就是“有”。当观测尺度的维数大于被观测客体的维数时,得到的结果就是“无”。这里的“无”也是一种“有”,因而有可能从一种维数形式转化成另一种维数形式,进入人们可观测区,此即“有生于无”。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新诗主体论,目前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什么‘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邱雪松认为,对毛泽东所说的新诗要有清晰的理解,要明白诗歌发展至今的困境由来以及可取的应对态度。罗文军认为,新诗主体论表达了对新诗未来发展的思考和预期,今天吕进先生的三大重建与此形成了良好的契合,正是时代所需。肖显惠认为,从吕进先生三大重建中的传播方式重建角度来思考新诗的主体地位,可以对新诗主体论获得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大家都知道。此话的出发点自然无可厚非,谁不希望自己能够因为结交更好的朋友而取得进步呢?于是乎,这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流传了千百年,被一代代人奉为至理名言。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此话其实问题颇多。  相似文献   

12.
13.
释“聚”     
吾师王迈,训“完聚”之“聚”为“村落”解。深中肯綮。学生循其解,得例以补之,以申师说。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郑伯克段于鄢》有“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句,课本释“完聚”道:“完,修葺,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我们认为此条注释不确。“完”注“修葺”已可,多注“指修城”三字;“聚”也决非“指聚集百姓”之意。“聚”在此应作名词“村落”解。因为“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均为述宾结构,把“聚”也解作动词“聚集”,与“完”并称,于上下文意难通,安之句子结构不  相似文献   

14.
“V于(平)O”结构是指动词V(包括作动词用的名词、形容词)与其受事O之间加有“于”(包括“於”)“乎”的句法格式.按汉语常见的组合方式,V、O可以直接组合,相对而言,“V于(乎)O”结构较为少见.本文想比较系统地考察一下这种结构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并对“于”“乎”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探讨.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和辩证法思想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借鉴孙子兵法“势”论,探索与成功教育的接轨,从而寻求一条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赵宋时代积贫积弱,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却异彩纷呈.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华夏民族文化在宋代登峰造极的基本原因是时代呼唤理性和人文精神,百姓期盼太平盛世,统治者实施了"以文治国"的方略;深重的社会道德危机,催生了救世良方.在构筑理学新体系方面,宋代儒学家崇尚疑古创新精神,勇于开辟理性思维空间,对传统义利观进行了再造.宋儒们在寻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17.
观赏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赏心乐事。那巍巍泰山,涛涛黄河,莽莽长江,能引起人们多少审美遐想!然而,这些名山大川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审美对象纳入人们的眼界的。它们曾经是人们顶礼膜拜的祭祀对象,物质生活依存的实用对象;只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人们才渐渐把审美活动扩展到山川自然之上。从“望秩于山川”的巫术礼仪活动,到“悦山乐水”的登临观赏活动,便标志着人们对待山水自然美的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19.
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自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有二:一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考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并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二是通过对中国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创于邓"这一说法表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无缝衔接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导致(或加速)了思维方式从“取代论”(试图以计划经济彻底取代商品经济,等等)到“有所不取代论”(计划经济一度取代了商品经济的主体位置或主导位置,但不彻底取代后者,等等)的转折或进步。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武汉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一批具体体现了上述的发展趋势的经济类图书,辽些著作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在“取代论”潮流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恶果、社会恶果、思想恶果的反复冲击下,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但一度被一些图书文献斥之为“资本主义毒素”的经营方式、经济制度和经济理论,是不应该、不可能被彻底取消的,而是应该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