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倩 《东岳论丛》2012,33(1):133-135
《笨花》是一部有关乡土中国现代性发生的隐喻性文本.小说摈弃了过去的乡村历史宏大叙事模式,通过乡村日常生活体验的诗意书写,分别从物质文明的引入、精神文明的探求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乡村现代性发生的独特性,在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变革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小说的重要要素"情节"分析,<子夜>情节的设置以叙事意图的实现为目的,同时在情节的时空向度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作品的场面、细节和人物的设置都严格按照作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理解而来;情节的完整、情节逻辑结构的鲜明、冲突成为情节推动的动力,与高潮的必然出现一起成为其主要特征.这标志着中国小说本质主义宏大叙事模式的成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叙事技巧和程序的革新与实验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小说中“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的采用 ,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颤抖 ,打碎了叙事整体感以及因果逻辑链条 ,动摇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限知型内视角”、“呈现式”叙事口吻以及“跳角”的使用 ,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小说编排叙事视角的传统 ,使文本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特点。叙事时间刻度的模糊和时间转换语的消除 ,不但为文本带来强烈的象征效果 ,而且使文本本身成为一个大的意象 ,产生多元化的意义 ,迫使读者必须与文本进行横向“对话”,调动了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34-139
仪式不仅是一种蕴含文化符号的象征性程式和行为实践,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来构建文本的话语机制。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不仅将仪式书写融入叙事情节,也将仪式演绎为一种叙事结构和叙事修辞,形成系统的创伤诗学。以伍慧明的小说《骨》为例,小说叙事情节层面的分离仪式书写呈现华裔个体和群体的创伤;叙事结构层面的成长仪式书写暗喻创伤认知的过程;叙事修辞层面的驱鬼仪式书写为华裔群体创伤疗治提供可借鉴的视角。小说围绕仪式、叙事和创伤形成一套严密的创伤诗学话语机制,多层面呈现华裔个体和群体的心灵创伤,突破文学叙事中创伤呈现的范式,同时拓展了创伤的仪式叙事疗治的可能性维度。  相似文献   

5.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特有的批评形式与立论方法,意象批评在明清小说评点文本中的承继与衍化是对传统书画诗文意象化书写的文体拓展与文本深化,其在评点文本中引发的叙事模式的改变对小说评点文本的叙事结构、情节处理、文法特征乃至语言技巧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评点文本中的意象化书写多取材于传统画论的审美特征又在小说理论与传统画论之间架构了互文的桥梁,它将明清叙事性作品的互文性导向凸显,其对小说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成熟所产生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加世纪30年代,对政治文化影响下小说文体进行"形象化"矫正的追求,使中国现代小说开始重视并发展以"展示"为特征的叙事手法,推动中国现代小说情节发展方式由"概述"到"场景",叙事风格从"热"到"冷"的转变,并由此玉成了新的小说亚文体,促进了短篇小说文体的成熟.从文体矫正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小说在加世纪30年代的叙事模式转变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现代文学文体形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因素,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伟  周群 《兰州学刊》2012,(10):99-103
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典范样式,明清小说评点以其鲜明的叙事形态、艺术特征和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作为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小说评点文本中戏谑化的艺术书写既是对评点者"以文为戏"审美旨趣在新的文本样式中的理论阐发,又是评点者对戏曲文化深入关照和体认的思想结晶,它为小说评点文本的"跨文化"书写赋予了颇具代表性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有自我意识的并形成潮流的元小说创作始于马原。元小说写作对中国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小说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传统小说叙事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以为,解“叙事性”是“马原式的叙事革命”的意义之所在。它通过叙述的自觉,实现小说从“写什么”向“怎么写”转变;通过写作小说的寓言,实现小说在“写怎么写”上的创新;通过互文性写作,实现小说对虚构本质的哲学反思,创作出“写写写……”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0.
诗词曲赋是小说<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诗词融入情节,给叙事带来诗意;情节充满诗意,更增添小说的审美效果.林黛玉作为小说<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她的诗词真切地反映出她的审美品格.若从中国古代诗学中"味"的角度出发,可以品出黛玉的诗蕴含着美味、鲜味、奇味与苦涩之味;若从西方文论中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些诗词与宝黛之间恰好构成一个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样一个施受自足的读者反映批评系统,宝黛的爱情,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推向高潮,其悲剧也表现出独特的、诗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刘大先 《东岳论丛》2007,(5):102-105
老舍对于北京的文学书写主要在三个维度上展开:作为情节背景的存在,作为叙事结构的存在,和作为文化想象的存在。北京意象在作为文化想象的文本中已经超乎地域文化的表象,而具有了中华文化整体的象征性意义,包含着老舍对于文化现代性的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诗化叙事与人生救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传统中一直有一个"呼唤现代文明"式的历史主题,而在对现代小说的研究中也相应地存在一个中心价值——文学对历史进步主题的呼应。这一表现与评价模式同样规范着现代小说的体式。现代作家的诗化叙事正是逸出这种规范后的小说实践,其中也正蕴含着小说文体解放和生命自由的可能。"诗化小说"接续的更多的是王国维曾经实践过的现代性理路,既强调小说的审美特性,又不忘与人生"救赎"关联;而这种小说的拯救功能与强调"小说救世"的社会历史意义的不同在于,诗化小说参与中国现代性建构时不再需要经由"小说救世论"的认定方可获得自身的价值依据。诗化叙事有效地克服了心灵单一化、粗俗化所带来的叙事局限,在文体形式和文化理念上使小说叙事获得了双重解脱。  相似文献   

13.
肖庆华 《社会科学》2008,(1):180-187
作为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重要的都市书写的女作家.但评论界从都市书写的角度研究多丽丝·莱辛则完全是一个空白.在多丽丝·莱辛的都市书写方式中,在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中,莱辛的都市创作的积极意义昭然若揭.她的都市书写有三个主要特征:独特的叙事模式,文本交织的结构及社会学的漫游性.同时,莱辛的都市书写对中国的都市小说创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侠文化以"潜文本"的方式"隐潜"在"寻根小说"的部分文本中、侠的精神气质积淀在部分"寻根小说"作家的精神气度中.20世纪80年代部分"寻根小说"在小说叙事模式与人物模式上与侠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了创作主体在集体无意识中对侠文化的体认和传承.这在"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如<棋王>和<神鞭>中,分别表现为主人公所具备的"侠"精神及叙事上所采用的武侠模式,以及"寻根小说"的"根"与"侠"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张世君 《学术研究》2002,(10):114-119
“间架”是明清小说评点家使用的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概念。间架概念源于建筑术语 ,被各门艺术广泛使用 ,它具有空间间隔与围合的特征 ,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间架的“间” ,是指空间的间隙、距离 ,在文本叙事中用以表述情节发展出现的障碍和曲折 ,间架的“架” ,是指空间的围合框架 ,用以表述情节线索的错综复杂 ;间架作为小说评点理论的结构概念 ,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不同于西方小说在时间次序中叙事的空间性结构特点 ,它强调的是空间叙事结构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平面延续性。间架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理论概念 ,与西方的时间化叙事理论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16.
王小平 《天府新论》2007,(5):110-1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在西学东进的语境下,大致历经了文化模式的四大转型:现代性文化逐渐被后现代文化所置换;传统的道德理性文化让位于感性欲望的娱乐文化;图像文化挤占书写文化;精英文化日益被边缘化,大众文化走向时代的前台。影视文化的勃兴顺应了后现代这一反抗逻各斯中心主义,书写文化向视觉文化和娱乐文化转型的潮流,它彻底解构和颠覆了理性文化的逻辑叙事和时间叙事,建构了感性文化的快乐叙事范式和空间叙事法则。它昭示着"文化民主化"的全面到来。同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图像文化,特别是影视文化在颠覆书写文化霸权的同时,正在建构唯我独尊的图像霸权;在娱乐和民主幌子的掩护下演变成与资本合谋的控制人的身体和意识形态的工具和权力。  相似文献   

17.
马尔克斯创作的小说主要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文化生态。作为在后结构主义思潮中诞生的小说,《百年孤独》与解构主义理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互文关系,在小说"文本"、"叙事"与"语言"的维度下,叙说小说文本对解构主义理论的先验诠释,以及那些蕴藏在文本中的隐喻修辞所具有的丰富意义,同时剖析作者在解构主义语言观下构建起来的叙事迷宫。由于《百年孤独》文本的终极意义"无法言说",对这部小说进行解构主义研究可以从叙事话语的视角着手,来深入理解作者如何在叙事的迷宫中被彻底消解,最后深陷在语言的藩篱之中。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话语的书写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文学史同样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文本.本文着重分析"民间"与"现代性"作为新的文学史叙事的核心概念与90年代历史背景的关联,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对文学史的阐释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西叙事文学都有适合于自己文学经验的创作方法和叙事技巧,并有一套与自己叙事理论相适应的叙事概念.西方叙事概念的建立和发展比较完善,中国叙事概念则有很大一部分隐藏在明清小说评点中,需要进行清理.本文认为,"一线穿"与"整一性"在中国与西方叙事理论中,都是属于情节发展线索的概念,中国通常称之为"脉络的一线穿",西方则称之为"情节的整一性",它们是由各自的文化所生成的.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9):96-100
莫言对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宗于情感""情景交融"的叙事内容产生了共鸣,通过叙事技法、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手段传达出他的志情倾向和某种意旨。莫言积极发掘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把神话作为寻求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品格的文化之母,从六朝志怪、唐传奇、元曲到明清传奇以及近代新兴的民间传统戏曲,他都积极借鉴与吸收,从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多元叙事结构与视角的融合从人物故事场景、叙事策略到语言形式全方位地塑造了莫言的小说文本,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突出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意义,从而确立了莫言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