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还乡——致亲人》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歌。通过对此诗的解读,可以透视诗中“伤悲的欢乐”的神秘面纱,也可以体味到诗人哲学式的诗歌写作风格。诗人把返乡的原初地定在了“阿尔卑斯山”,体现了一种隐秘的宗教语境,隐含着西方宗教文化的神性/诗性话语;诗人此次“返乡”之举不仅仅是一次实地意义的返乡,而更应看做是一次精神(主要体现为神性或诗性)意义的返乡。  相似文献   

2.
“诗思互镜”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共同体共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可以被称为一种“普通语法”。以屈原作品的诠释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诠释为例,可以看出这种“普遍语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与德国现代诗歌诠释过程中的应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刘勰、王夫之、戴震三人对屈原作品的诠释和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诠释,都是从哲学与诗意相互诠释的路径展开的。这种“诗思互镜”的诠释路径,一方面让诗意与关于人类生存的深沉哲思结合起来,于是哲学之思照亮了诗意的深渊,使诗与人的存在关联性变得清澈;另一方面也让哲学与人的感性生活、情感意向结合起来,于是诗意的情感介质让哲学之光展现出■缊之气,从而具有了生动可感之质。“诗思互镜”可以让文明交流互鉴既保有一种理性的清澈之思,又能呈现出精神现象的感性光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种普通语法。  相似文献   

3.
梁笑梅 《南京社会科学》2012,(7):129-134,142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空间的美学价值,这种研究理念和观照域对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歌的研究是一种拓展,也是华文诗学发展的自身需求。如果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诗歌置身于有意义的地理空间中,并以动态的眼光观照诗人的籍贯或占籍、诗人的区域流动、诗人的心理地理、作品的描写地理和传播地理等,那么这对于打破较为静态、单向、平面的研究无疑是有启发性的。通过地理学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不同于中国大陆诗歌的规律:诗人籍贯地理与活动地理之间的普遍差异性,诗歌描写地理与诗人活动地理之间的明显参差性,诗歌创作地理与传播地理之间的巨大反差性。  相似文献   

4.
"理感":玄言诗的创作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诗歌的“应物斯感”不同 ,玄言诗的创作情感可称之为“理感” ,即诗人对玄理的感性热忱和感性体悟。“理感”有以理释情、以性统情两个层次 ,在具体的生成方式中 ,更有以玄对山水一途。它受“言意之辨”的玄学思维方式影响 ,却又立足于“情” ,与哲学思辨有本质区别。在诗歌情感的扩大、审美空间的开拓 ,山水审美意识的促发上 ,“理感”对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人类世界中永恒的、恒古不变的话题,是哲学和宗教研究范畴内最难解的命题之一,是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及作家诗人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泰戈尔作为印度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诗人,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在诗歌中赞美了生命、爱情和人生,包括死亡。死亡的意象诗歌几乎贯穿了泰戈尔一生的诗歌生涯,他以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的形式,表达了个体对死亡的深刻思索,赋予了死亡意象诗歌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最终使对死亡的认知超越了生命的限制,从而完成了生命与死亡从矛盾对立到统一圆满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认为,诗化的诗人才把尚未说出的东西带向语言表达出来,他阐释的荷尔德林的诗歌保持着天籁之音的状态,庄子书中的咏叹歌吟用形而上学的主体、客体对立的思维模式很难解释清楚,我们尝试着用海德格尔在原初境域的声发响应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7.
高波 《西域研究》2014,(2):120-126
"论辩体"是维吾尔族诗歌中的常见现象,其"冬夏对话"的早期形式,源自古代突厥人特定的地理生存环境及受其影响的生产方式和心灵状态。"论辩体"诗歌有利于拓展文学表现空间、有利于深化辨证思维、有利于生动直观的表现,因此后世诗人们不断传承运用进而使其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受社会发展和宗教观念的影响,"论辩体"诗歌在历史的传承中一方面不断扩展比拟要素和表现内涵,另一方面则保留"拟人化"而淡化褪去了其中的"泛神化"因素。一种文学形式的缘起、传承和发展,蕴含折射着一种民族心灵和民族性情的缘起、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曾轶峰 《理论界》2015,(1):134-13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虽然没有留下明晰成文的诗歌理论,我们依然可以从她谈论"诗歌"和"诗人"的具体作品中追索提取其诗歌散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阶段有明显的旺盛期与非旺盛期之区别,其中蕴育了不同内涵的诗学观:从旺盛期受超验主义影响的诗人论,到狄金森独家的诗歌生成论和诗人论,再到从读者角度提出的诗歌本体论,最后是充满玄学色彩的诗观,显示了狄金森对"诗人"和"诗歌"的原创性认知。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新诗在五四文学革命和探索的基础上,经过诸多早期白话诗人艰辛的尝试才得以成形,其中诗人康白情的大胆创造精神广受赞赏,但“尝试因素鲜明,艺术相对欠缺”几乎成为定论,由此长期无法得到评论界的重视。然而康白情等早期白话诗人的创作尚处于中国现代新诗的襁褓期,创造、突破、尝试中确实存在草率和急躁,但研读其诗及诗歌理论便深刻地体会到热情背后的理性探索。康白情提出“诗是贵族的”、强调创作对于象征及意象的运用等诗歌理论为后来早期象征派诗歌理论奠定了基础,其诗在具体创作中着意色彩的刻画和暗藏式的表现性描写都在早期象征派诗歌创作中有对接。  相似文献   

10.
艾青诗歌鲜明的时代感并不能掩盖其个性和自由意识,诗论家艾青试图贴近时代的兴奋和壮烈与诗人艾青对于时代的敏感和疑虑都杂揉在了《时代》中:顺应时代的光明的一面成了主流,而对时代的怀疑和焦虑则被潜藏在意识深层。艾青诗歌的价值,或许正在此意义上凸显出来:艾青诗论及诗歌的新的阐释空间,可能在于诗人追求时代和自由的心理及身份焦虑之间的缝隙。  相似文献   

11.
罗斌 《学术论坛》2012,(6):187-191
诗歌中的空间具有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它不仅是具体的物体存在,也是人活动和立足之地。空间的社会属性赋予空间高度的象征功能、叙事功能并使空间具有相对性,并使其成为许多诗人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的题材。文章以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为例,从隔离型空间、选择型空间和自闭型空间三个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空间建构如何呈现和深化诗歌主题,最后指出诗歌创作空间之所以能构建是因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创作空间才能表现相应的主题,同时诗歌创作空间的构建必须与合理表现诗歌主题为限。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诗歌的家园。诗歌中的隐喻包含着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力。它所构成的是拉可夫所说的假设空间。假设空间为展示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提供了所需的自由的空间。有了假设空间所提供的自由空间 ,诗人的比喻就应该力求新颖 ,要在认知上给予读者以震撼力。越能在理性意义相差很远的本喻体之间发现其内涵意义的相似点 ,则这种比喻就越显得新颖。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诗歌的家园。诗歌中的隐喻包含着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力。它所构成的是拉可夫所说的假设空间。假设空间为展示诗人的认知、感情与想象提供了所需的自由的空间。有了隐喻所提供的自由的假设空间,诗人的比喻就应该力求新颖,给读者以认知上的震撼力。越能在理性意义相差很远的本喻体之间发现其内涵意义的相似点,则这种比喻就越显得新颖。  相似文献   

14.
西南联大是中国战时思想、学术和教育最活跃的地方,当年的学生郑敏受其深刻的影响,其中德国现代主义诗人里尔克诗歌中生命体验、观看事物的角度、十四行诗对20世纪40年代郑敏的诗歌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诗歌观念和艺术思维的诗人,穆旦与诗歌写作成规、文学史叙述、文化语境之间长期保持着紧张的关系。新时期以来,以王佐良、杜运燮、袁可嘉等为代表的诗人"朋友圈",变动不居的文学思潮、知识范型和学术话语,现代化意识形态和周期性的纪念活动,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穆旦的形塑和构造,并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确立起其"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一个带有标志性的诗人"的经典位置。这种过于封闭的中心化、单向度的接受视野,既稀释了穆旦在具体历史情境和文脉中的矛盾性、丰富性,也影响到穆旦诗歌的诗学可能性空间的开拓向度及限度。  相似文献   

16.
梁结玲 《学术探索》2006,(5):108-111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歌表现诗人个体生命的真实情感,在创作上,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极富哲学色彩。本文通过对袁枚诗歌作品的分析,探讨其对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和呈现的中国社会空间,主要涉及关系型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关注的重点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和经济关系等。具体而言,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和呈现的中国社会空间主要涉及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在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中,中国社会空间既是这几种社会关系相互碰撞、相互对抗的场所,也是它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场所。因而,无论是民本政治涉及的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还是家庭伦理涉及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或者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在各种历时性维度上和共时性维度上,都会呈现出内容各异的二重性特性。意识到这种二重性特性,从而在诗歌中立体地呈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神元素与内容的双重功能生成的中国社会空间的张力,正是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社会空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一七九六年八月,青年黑格尔自伯尔尼写了一首诗《埃琉西斯》赠给文学家荷尔德林(J.C.F.H(?)lderlin,1770—1843),这首诗在形式上并不完善,但思想丰富,意味深长,值得一读。黑格尔这个散文式的人物,居然提笔作诗,乍看之下,有点异常;仔细想想,并非偶然。他的文字以艰涩难读著称,但他的思想却很深刻很灵活,他的辩证法就往往使人感到意趣盎然,颇富诗意。恩格斯说他是“一首辩证法的诗”,实在不算过誉。何况他与诗人荷尔德林是良友,因受荷尔德林的影响而吟诗,也是很自然的。《埃琉西斯》篇幅不长,但表达了青年黑格尔的一些主要思想,比较全面地说明了他和荷尔德林的亲密关系以及荷尔德林给他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胡茗茗诗歌来自于丰富的现代经验,她频繁调用了物质分类学、数字计算术和经验地理学等来编织诗意空间,描画情感天地,完成自我与世界、自然与人生之间的交往和对接.不止于此,诗人还能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高度,来审视世界与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胡茗茗诗歌来自于丰富的现代经验,她频繁调用了物质分类学、数字计算术和经验地理学等来编织诗意空间,描画情感天地,完成自我与世界、自然与人生之间的交往和对接。不止于此,诗人还能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高度。来审视世界与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