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仁”字的形体主要有:(层、每、层、仁、仁、身、)(人心)、(千心).经过考察,中山王鼎“(启)”与包山楚简“(仁)”为一系,郭店楚简“(身心)”与“(人心)”、“恧”为另一系.其中,“(层)”与“(仁)”可能于南北不同地域同时存在,“(身心)”的出现当早于“(人心)”、“(千心)”;“(身心)”或与“扈”、“岁二”同时存在;“(层)”一系沿用至今,“(身心)”一系后被废弃.《说文》所收古文“(层)”、“(层)”当是“(层)”略有变形,云梦秦简“(仁)”则是受到包山楚简“(仁)”的影响.“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层)”系其形体再现了“尸祭”的场景,以对祖先、父母之爱,进而传递出“爱人”的思想;“(身心)”系中“(身心)”从身从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爱人”与“修身”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儒学史上相关解释甚多。马一浮提出“《诗》教本仁”“《诗》教主仁”,从而把“诗”和“仁”绾合在一起,在仁学史上开辟出一条“以诗说仁”的独特道路。马一浮“以诗说仁”,既在原理层面通过诗之“感”的特性抽象地阐说“识仁”“体仁”的工夫次第,又在实践层面通过作诗、解诗具体地感发人心之“仁”,实现了理学与经学、儒学与佛教、中国与西方等多重维度的融通,彰显了一条以“《诗》学”通达“仁学”的学术路径,在学科上联结了文学和哲学,在义理上彰显了中国哲学“诗”的教化方式和言说方式,在文化上开显了仁体活泼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他的论仁的思想。我们研究孔子学说,入其堂奥,究其底蕴,就必须研究他的论仁的思想。“仁”字的原始含义是什么?《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声。”刘师培《理学字义通释》引《说文》训仁即“从人二”,并说:“人二,犹言二人也。以“人必合两人,而后见人与人接,仁道乃生。”又郑玄《中庸》注在“仁者,人也”下云:“人读如相人偶之人”,即以“相人偶”释仁。“人偶”是汉代的一个常用词汇,宋翔凤《过庭录》解为“相尊敬”的意思,阮元《研经室集·论仁》则认为是“尔我相爱之辞”,  相似文献   

4.
二程的仁学思想体现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仁学自然观。这一仁学自然观把仁扩展到天地万物,使仁成为人与宇宙自然的共同本性。它在内容上包括“与物同体”的同体自然观、“以生为道”的生生自然观和“诚敬存仁”的诚敬自然论。而生态价值则是二程仁学自然观在当代的重要诠释维度。二程的仁学自然观及其生态价值观既强调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又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价值独立性。它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以外施人道、内修人格为特征的儒家"仁学"思想模式及以阐发礼乐为目的的儒家诗学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文化语境下,唐朝的诗坛上升起了两颗现实主义巨星--杜甫与白居易,他们忧民歌吟所抵达的儒家人道主义精神境界的高度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任何诗人都难与俦比的,他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各自用忧民歌吟诠释主体道德人格的过程.但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又使同样以仁善为怀的主体道德人格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苦身利人"式的平民诗人与"推己及人"式的贵族诗人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即可以通过其忧民歌吟在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层面上透视出来.  相似文献   

6.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为第一个把古拉格的秘密揭露给西方世界而受到普遍尊敬,因为关注俄罗斯国家命运的“政论三部曲”而被誉为“民族的良心”、“文化的主教”,因为他还有“民族的良心”而在“忏悔”。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就是俄国革命80年的缩影,他以自己的沉浮反衬了俄国政治历史的动荡,也反衬了俄罗斯苦难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有儒、道两家著述16种,其中"仁"字凡67见,均写成上半为"身"或"千"或"人"、下半为"心"的形体,构形奇特.本文研究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探讨"仁"字上半部三符的关系及其功能;下半部"心"符的意义和渊源;郭店楚简"心"符"仁"字所体现的文字学和文化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二程"理学"的核心内涵及价值重点落在人类社会的所当然之"理",即论证"人理"之合规律性及其必然性,而"仁"和"礼乐"则是"人理"的重要内涵.本文考察了二程关于"仁"和"礼乐"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试图论证他们如何对之做出的本体论阐释.  相似文献   

9.
朱熹继承和发扬周敦颐、二程体用一源思想,既突出体用的同源与无间,又强调体用的不同,并将其贯穿于对《论语》“仁”的体用诠释之中。一方面,他分别体用释仁,强调仁是体,其逻辑理路为:性是未发,仁是性,仁是未发,未发为体,仁是体;情是已发,爱是情,爱是已发,已发为用,爱是用。仁作为体,与为用之爱层次有别。另一方面,他强调仁兼体用,突出仁之体用不离,“全德之仁”统体用,“专言”之仁兼体用。朱熹以体用一源思想进行仁的体用诠释,既驳斥了二氏“体用殊绝”之截然两分体用的思想,警惕了其不良影响,也对玄学以无为本的本体论进行了回应,彰显出坚定的儒学立场和现实关怀,推动了理学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10.
朱熹“仁”学思想内涵超越了以往儒家传统的内容,是在继承、发展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认为立意为善是仁的首要含义;“仁是爱之理”;“仁是心之德”;仁有层次性,等等,是仁的具体内容。他的仁学思想是终极目的和科学方法的和谐统一论,是人人立意为人人好,用实际行动为人人好,用科学的方法为人人好。  相似文献   

11.
“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与精神支柱 ,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具有一个非常好的意义内核 :以人的方式来待人处事。本文通过对“仁”造字初义的探析和对关于“仁”的主要认识的诠解 ,阐明了“仁”这个意义内核的产生由来及其潜在的因延。  相似文献   

12.
据郭沫若同志说,“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孔子以前,没有“仁”这个字。孔子多次论述“仁”,光在《论语》一书中,涉及到“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我们同意前人的这一观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基于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正确解读。很多学者长期以来认为“老子反对仁”,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老子“仁”的思想具有自然性,是对孔子和儒家“仁”的感性思想的一种超越。老子“仁”基于“法自然”的哲学逻辑,是一种理性、自然的“大仁”,可以描述为“仁而不以为仁”。老子“仁”的思想对于建构新时代的中国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于《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句,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汉唐时期大都将其解读为"孝是仁之本",而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文本。朱熹继承二程所谓"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仁是性,孝弟是用",明确讲"仁是体,孝弟是用",把仁与孝弟的关系看作体用关系,并由此将该句解读为"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而不是"孝是仁之本",这些观点在理解仁及其与孝的关系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者,黄道周不乏对“仁”的见解。在对“仁”之由来的理解上,黄道周承继程朱,认为“仁”来自于天,人内心之“仁”的根据在于天地宇宙具有的道德本体;在关于求“仁”途径的分析上,黄道周秉承朱子,把“格物致知”认作是“求仁”的具体方法,要求通过“格物致知”回复到“天地之性”,从而拥有“仁”;在有关“仁”之效用的看待上,黄道周把“求仁”视为个体生命的需要,认为只有获得“仁”才能成就个体的生命价值。黄道周本人毕生行止也提供了诠释其“仁”之思想的极佳范本。  相似文献   

16.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文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研究者多在讨论程颐的"以公论仁"说时,相对忽略了此说经典解释的语境。回到经典解释的语境中,程颐"以公‘论’仁"主要是通过"忠""恕"两个概念构建起"公"与"仁"的关系,前者是用,后者是体,二者即体即用,共同构成"以公‘论’仁"的精义。而程颐之所以选择"公"来训解"仁",除了理论考虑之外,政治考量也是其中的重要内涵,他希望通过"公"来重建"仁"在治道上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仁”是儒家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哲学意义.郭店楚简的公布,给“仁”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也提出了新问题.十余年来,不断有学者对郭店楚简中的“仁”字进行文字学和文化学层面的探讨.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仁”字的字形释读与字数统计;(2)阐释“仁”字古文的构形及其思想文化内涵;(3)探讨“仁”字古文与从人从二的“仁”之间的形义渊源演变关系.郭店楚简中的“仁”字研究,给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促使学界重新认识和评价早期儒家和仁学.  相似文献   

19.
“敬”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在治学修身治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先秦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敬的内涵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先秦,人们将“敬”看作治国的一种必备德行,是礼和仁的内在要求。就修身而言,它是目的而非手段。二程吸收了佛道二教静坐的修行方法,将佛教的“禅定”和传统儒家的“诚”相结合,赋予“敬”新的内涵,将其作为明理存诚的根本方法。此外,敬还是修身养性、入道入学之本。二程“敬”的思想被朱熹继承吸收,成为程朱理学穷理尽性的工夫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源泉。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中,“仁”是五德之首。本文力图从“仁”的情感内化、“忠恕”是仁的外显、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和“仁”与“礼”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由内而外的进行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