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友》2007,(9)
悄悄侵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骨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骨质疏松会使骨骼脆性增加而容易引发骨折致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退化性全身性骨骼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改变,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根据骨质疏松发病的机制,可将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OP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称原发性I型OP),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又称原发性Ⅱ型OP)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于青年或成年期,原因不明).继发性骨质疏松指一些代谢性疾病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减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为主要表现的骨骼疾病.本文简要介绍对骨质疏松症要准确诊断;低骨量人群要早期干预,不同国家干预阈值不同;骨质疏松需综合治疗、联合用药等几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4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是一种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全世界约有2亿骨质疏松症患者,由此而造成的骨折致残率、致死率也较高。骨质疏松症,就发现情况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有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另一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等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最明显的部位是椎骨、髋骨、桡骨和跟骨。驼背、身高缩短,是腰椎压缩骨折的典型表现,多发于老年妇女。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腰背痛、骨痛、…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作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寻求更加有效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减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骨质疏松,本文通过对近10年中外关于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研究相关文献的查阅,综述了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白跃玲 《山西老年》2009,(11):58-58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深受其害,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种主要疾患。研究表明,老年人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降低,骨组织的显微结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中老年骨痛、骨折及骨折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及生存的质量。根据2008年《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我国至少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2.1亿人骨量减少[1]。骨质疏松基金会主持的一项最新研究估计,至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机体自然衰退、老化过程的一种表现,是系统性骨骼疾病,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伴有骨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特征[1].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日趋增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北京、上海和成都3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69岁年龄段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女性与男性分别为60%和30%左右.……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随着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及治疗药物。本文着重探讨了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治疗药物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及进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便秘中西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之一,既可单独出现,亦可是某些疾病的伴发症状,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症状加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还是诱发和加重原有病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还能引起肠道疾病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笔者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老年人便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
闻华 《老友》2008,(1):63-63
人老常忘事,不少老年朋友都经历过。造成老年人健忘的因素有多种,如遗传、疾病、环境、生理等,但主要是自身的因素。由于年龄增长使大脑细胞衰老而导致记忆力减退。因此,老年人的健忘还在于自我调养。勤于动脑。勤用脑的人,大脑细胞会不断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促进大脑记忆功能。有研究表明,勤动脑阅读、思考者,大脑细胞衰退就慢也轻;  相似文献   

12.
保骨运动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骨质量会慢慢减少,当骨质流失时,骨骼外形看起来虽然没什么改变,但实际上原本紧密的骨头产生许多空洞而呈现中空疏松的现象,就称为“骨质疏松症”。研究表明,规律而持续的运动能避免骨质流失,甚至可以强化造骨细胞骨骼的耐受力,进而提高骨密度,因此运动可说是最安全又没有副作用的“保骨”妙方。在选择运动时,需考虑自身的体能与喜好,以免发生运动伤害,最好让以下的运动成为您喜欢的日常项目。爬墙运动这个运动可以伸展肩部与小腿,同时强化腹肌与背肌。面对墙壁站立,两脚离墙面约15厘米,同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吸气先缩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142例60岁以上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住院老人进行调查,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通过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第一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住院患者,做为对象。结果骨质疏松症的易患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住院患者男性发病〉女性发病。(60~74)岁以内发病女性大于男性,超过70岁男性发病率高。结论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老年化社会越明显,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也越多,重视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正>老年人跌倒是年龄增长、机体功能退化、神经感官功能减弱、多种慢性疾病[1]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华中地区一家大型三甲医院,针对老年人跌倒,我们制定了三级分层管理模式、不良事件反馈及上报系统、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分析、等级危险护理模式、老年人跌倒警示单、跌倒警示标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及制度,但仍有老年人跌倒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护理事件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了机体功能的进一步伤害,同时  相似文献   

15.
与年龄相关性脆性骨折是影响当今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在生长期骨量的获得和老年相关性骨丢失都是影响其脆性的风险因素。高分辨率外周定量(HRp QCT)的发展增加了对松质骨和皮质骨的微结构变化在整个生命体内改变的认识与评估。研究表明,使用HRp QCT可以看到青少年成长期在前臂远端骨折与骨皮质改变的瞬时增加有关,也包括骨皮质变薄和皮质孔隙度的增加。儿童前臂远端轻度骨折,在不严重的情况下,外伤也增加全身桡骨远端骨皮质和骨质量的亏损。此外,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度期骨量峰值也会随之下降。老年期男性在儿童期有前臂骨折史,老年后骨质疏松症骨折的风险就会增加,而老年期女性除外。从生物力学角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松质骨流失主要是由于骨小梁变薄,而在女性主要是骨小梁数量减少。然而,与年龄相关骨皮质流失和皮质孔隙度的增加似乎比以前认可的影响更大,皮质孔隙度可能会增加患者在脆性骨折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邯郸地区部分人群跟骨定量超声骨密度情况,了解相关影响因素与我市40~70岁健康人群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52例体检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日常行为习惯等因素能够影响邯郸地区部分人群的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结论 年龄、BMI、日常行为习惯与我市40~70岁健康人群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通常分为3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前者又分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目前骨质疏松症是全球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较大的疾病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及早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减缓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预防骨折,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社区老年人平衡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南宁市某社区1250名老年人(年龄≥60岁)进行调查,评估平衡能力,并对影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岁以上(OR=4.91,95%CI:2.674~9.014),男性(OR=1.838,95%CI:1.164~2.901)、抑郁(OR=12.307,95%CI:5.48~27.637)、服用抗精神药物(OR=2.489,95%CI:1.232~5.026)、患中枢系统疾病(OR=8.346,95%CI:5.173~13.466)、肌肉骨骼系统疾病(OR=2.542,95%CI:1.62~3.989)是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危险因素(P0.05)。运动(OR=0.266,95%CI:0.164~0.432)是平衡能力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避免抑郁等相关疾病的同时积极倡导运动,可延缓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量减少,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骨代谢阻碍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大类,以原发性骨质疏松(即老年性骨质疏松)为多见,继发性骨质疏松主要有皮质类固醇性骨质疏松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临床主要好发于老年人,尤其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6。  相似文献   

20.
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相关性,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过刺激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动、促进成骨细胞凋亡、影响骨胶原交联、降低骨量、减少骨骼血流量等途径导致骨质疏松甚至脆性骨折。研究证实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