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子飞 《社会》2011,31(6):206-223
在施特劳斯的思想世界中,韦伯的处境是悲剧性的:他命定了要信仰科学,可是由于受到历史主义的深刻影响,内心深处又不得不对科学的价值怀有极度的不安。施特劳斯一方面通过一个下降的思想历程揭示出韦伯困境的深层根源:韦伯坚持价值中立是因为终极价值之间的冲突无法借助理性来解决,而后者又是因为科学无法在面临启示的挑战之下证明自身的价值,这是因为他对科学及其处境的理解是不完善的。另一方面,施特劳斯又通过一个上升的思想历程去超越韦伯所陷入的深渊:前哲学的自然世界是哲学与启示的共同起点,通过政治哲学(必然要求价值判断)迈向一种探询式怀疑主义的哲学,它始终满足于表述而非解决存在之谜,这就使得启示成为可能和必要。哲学的价值在这种永恒冲突中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2.
列奥·施特劳斯著作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增强,乃至今日,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独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人们曾一度把他看作是一位解释政治哲学传统经典的优秀阐释家,但是,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把他看作是一位凭借自己的哲学思想成名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通过对西方传统经典的解释发现:“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最好的政制需要政治哲学,却承担不起对政治哲人的认可,这是政治生活的根本困惑.为了克服这种政治哲学的悖论,施特劳斯提出运用“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相结合的写作艺术作为政治哲学的根本任务,此中的微言大义破解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千年难题.  相似文献   

3.
种种迹象表明,克利马科斯(基尔克果)的《哲学片断》对施特劳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源于《哲学片断》对苏格拉底的探讨。从"知无知"的悖论出发,《哲学片断》揭示了苏格拉底如何将哲学建基于信念之上。正是这一揭示迫使施特劳斯重新思考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孙平 《学术交流》2007,(4):35-38
诺齐克政治哲学重申了个人权利的至上性,批判了功利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反映了放任主义经济政策抬头和对社会福利的批判性抵制的形势需要。通过对国家起源必要性、国家功能合法性和理想国家可欲性的探讨,诺齐克以个人权利为道德边际约束,论证了只有最弱意义的国家才具有合法性。诺齐克政治哲学在捍卫并适当改造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同时,也因个人主义倾向、单一价值取向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论政治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冲突是重要的政治现象 ,也是政治学的基础范畴。在政治冲突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理论框架下 ,政治冲突表现为政治分歧、政治不合作、政治对立、政治竞争。政治冲突的类型有 :政治机构冲突、政治领导集团内部冲突、政党冲突、利益集团冲突、公民冲突、政治权力冲突、政治参与冲突、政治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的期待与一般哲学家不同,它不仅具有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同时也有方案的现实操作性.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经常出现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及旧哲学的激烈批评.但就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客观养成条件和文化背景来说,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想的方面和信仰的方面却不可能不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思想家本人并不必然完全自觉.古希腊鸟托邦理想、基督教传统、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的异化思想)等,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古今之争”本来是一个“文学”问题,但今人如何看待古人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荷马、智术师到近代的黑格尔,每一个时代都交待了自己对古人的看法。施特劳斯把“古今之争”的内涵从文体和语言转换到雅典与耶路撒冷,再转换到进步还是回头的问题上,从而赋予该古老问题以古典政治哲学的内涵,使西方思想研究又多了一个可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包利民 《浙江学刊》2008,13(3):45-52
同样都是"主流哲学",斯多亚派走出了一条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不同的路向,却在希腊化罗马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影响压倒了古典哲学,而且渗入基督教范式和现代社会.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斯多亚哲学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的一个重要古典哲学思想资源.如何理解斯多亚哲学与众不同的本质,历来众说纷纭.从斯多亚哲学自许传承了"苏格拉底道统"这个角度入手,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斯多亚哲学这种独特地结合了"治疗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想类型的本质和内在张力,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清理和发现整个古典政治哲学的一些关键症结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斯特劳斯派所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在中外学术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对现代性以及现代性学术范式的批评也受到了不同的回应和评价.斯特劳斯的主要弟子布鲁姆对当代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罗尔斯的批评集中体现了两大学术范式的冲突的焦点.作者用虚拟的"<罗尔斯篇>"展开双方的冲突,并运用"强者政治学和弱者政治学"的解释模式对它们各自的得失进行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施米特因其《政治的概念》而出名,他将政治定义为敌我划分的意识,并由此对自由主义进行了批判。施特劳斯对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的评注,既引起了施米特本人的赞赏,又引发了他自身思想的转向。在其评注中,施特劳斯指出,为保持其思想的融贯性,施米特的政治概念需要从论战概念变为规范概念,需要从秩序与无序的角度来理解,需要在道德上进行奠基。由于施特劳斯的特定写作方式,对其评注来说非常关键的批判意图经常受到忽视和误解。  相似文献   

11.
李英飞 《社会》2022,42(1):157-179
通过考察涂尔干的一般社会学及其论题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涂尔干建立的从特殊科学到一般科学的社会科学体系与他力图扩展的政治学古典分析框架直接相关,他的一般社会学则扮演了传统政治学的角色。沿着涂尔干最初的论题,可以进一步探讨其理论与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和孟德斯鸠政治学说之间的关联,并搭建一个用以理解其政治学说的框架。涂尔干将政治范畴从纯粹的政府理论扩展至社会总体,目的是将后者作为现代政治的首要问题。唯有在此框架下,他的政治理论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最后,涂尔干并未否定政治的首要位置和政治家的地位,他主张的带有文明论和整体论色彩的政治理论作为政治社会学遗产的价值远未得到充分揭示。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旭 《学习与探索》2004,4(2):30-3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政治文明,应当吸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优秀的政治成果。这包括政治民意化(民益化)、政治民主化、政治参与化、政治公开化、政治商谈化、政治制约化、政治法治化(政治制度化、程序化等)、政治相对化。这八大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李英飞 《社会》2013,33(6):1-29
涂尔干关于“社会”的理论的形成,与由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权利学说演变而来的抽象个人主义给法国社会造成的现实困境紧密相关。通过对该线索的详细考察,本文认为,涂尔干试图通过确立社会既是一个社会体又是一种集体意识的存在,来破除自然权利学说有关人的自然权利和社会人为性的基本观点,并以此来重新确立社会团结的基础。但是,这种两重性设定同时也暴露出涂尔干早期思想的内在困境:由于社会作为自成一类的存在,而其理论框架中没有搭建起个人与社会发生关联的方式,因此无法论证社会的正当性并找到社会团结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郑戈 《社会》2016,36(6):1-31
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的范式突变是西方社会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乃是自然社会,即符合人的自然性(人性)的社会,这一由亚里士多德首先系统阐述并主导着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流学说,到早期现代受到全面颠覆。政治社会被理解为人为脱离自然状态而通过社会契约建构而成的人造物。李猛的《自然社会》一书是对上述问题的系统讨论。该书不乏有创造性综合的见解。但本文侧重于指出其中的几点不足,包括未能发现古罗马人的自由概念与主体权利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未能发现平等而不是权利对现代观念的构成性影响等等。笔者以为造成这些缺陷原因在于李猛放弃了他擅长的社会理论方法,而纯粹从观念史的角度来思考伦理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基督教教义孕育了现代法律的理念,已成为法律历史学家和法律社会学家共同的看法。在16世纪以前,宗教、道德和法律混合在一起,成为古代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16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理智的开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的世俗性质日见突出,宗教对法律的影响由显性转向隐性。即使如此,现代法律制度也无处不显示着基督教教义的影子。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的研究阐释也进一步证成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6.
郭忠义 《求是学刊》2006,33(6):129-133
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将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为解决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问题提供了启示。崇尚和谐的中和理念、以德为本的文化理念、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它决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决策,支撑了中国封建文明的长期繁荣,同时也对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了锁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主因。  相似文献   

17.
山林与社会     
渠敬东 《社会》2023,43(2):1-17
社会存于人世间,也存于人世外。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存在,都需要拥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中国文明始终以政统和道统的双重体系而发展,而山林文化系统则是承载道统的本体构造。这个理想的世界将一种恒久的精神力和神圣性注入人的心灵之中,成为了道统的依存之所。山林文化系统形成于魏晋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对于士大夫内在精神的培植,创造性地将孔子思想中的隐逸观与老庄哲学中的自然观结合起来,中国文明由此进入了一个以诗文书画为载体而传承、守持和弘扬道统的时代。山林文化系统始终与人世间、王朝政治以及天下图景保持多重和多形态的互动。关于山林与社会的讨论,意在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给出另一种文明意义上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18.
陈涛 《社会》2016,36(6):55-77
针对李猛有关霍布斯自然状态的讨论,本文力图指出,自然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性冲突状态或法权矛盾状态,而是具有某种积极的道德意涵。这集中在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概念上。正是自然权利,而不是原初缔约环节,构成了霍布斯政治哲学的规范基础。自然权利不完全是一项主观权利,它同时还带有传统客观法权的正当意涵。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凭借国家权力的存在,成为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它的“自然性”又意味着它并不是由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本身。人的自然并不是可以任意抟塑的质料,而是有其形式,并被明确界定为一种自然“权利”或正当,参与到政治生活的构建之中,这构成了现代思想不得不去回应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刘天才 《唐都学刊》2005,21(5):29-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而其实质则是作为政治文明主体的人的文明建设;政治主体的政治文明素养的提升,是转型社会的"政治伦理"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价值追求,主要可从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公民教育",促进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培育;二是加快"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促进和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努力实现政治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0.
文正邦  柯姗 《求是学刊》2006,33(1):78-84
宪政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结晶。回顾宪政的历史发展过程,宪政的思想渊源是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宪政的制度构建离不开民主、法治和人权理论及实践;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立对宪政理念及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从法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上问题分别构成了宪政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从法哲学角度的分析,能够为宪政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