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边主义视角下的印度“东向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深入,多边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观和新型合作机制,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多边主义的视角来探讨印度"东向政策"中印度与东盟多边关系的发展以及多边合作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与南盟多边合作的机制与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成为南盟观察员,标志着中国与南亚国家间关系开始由传统的双边模式向多边模式扩展。但南盟内部多边合作机制存在结构性功能障碍,合作成效低下;南盟与观察员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无力推动与区外国家的多边合作。作为观察员中唯一与南盟相邻的大国,中国应根据不同层次的事务构建相应的合作机制,确定适当的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是中国持续开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的结果,也是其更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现实倡议。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拥有一些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问题。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将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彰显南南合作的强大力量,对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政治关系,发展全球可持续性蓝色经济,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和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发展,应从加快中国自身的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入手,合理规划中非海洋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国家;在涉非三方合作问题上积极作为,减轻域外大国势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特别重视与联合国和非洲发展计划相关议程相对接,为化解全球海洋治理难题和完善全球海洋治理机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是中非友好合作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非洲国家在论坛创立与机制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能动性和主事权。经过七届论坛20年的发展,中非合作论坛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非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领域全方位合作最为重要的平台,且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契合非洲发展需求的合作理念,狠抓成果落实的合作态度。中非合作论坛成果丰硕,它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推动了中非关系全面快速发展,提升了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并引领了国际社会对非合作的步伐。中非合作论坛在未来发展中虽还面临一些问题,但如果能够在坚持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自由主义国际法学注重单元层次的分析,强调国内结构偏好对国际层面的影响。多边气候谈判接连遭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将国家视为功能相似体,忽视了单元层次的差异。借鉴国际贸易多边与区域并进的发展路径,自下而上的单元层次合作应成为应对气候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中、美、欧盟与印度等主要排放体之间的合作是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达成合作协议的关键,有助于上升到多边减排制度安排,或与多边合作互为补充。在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并且争取早日达峰和削减60%~65%碳强度减排目标后,减排已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问题。社会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应在巴黎气候会议之后化被动为主动,汲取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教训,坚持多边与双边合作并进,强化与其他国家在气候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打出既有"大集体",也有"自留地"的组合牌,积极推进巴黎气候会议之后的减排举措。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来,日非关系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以主办"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为契机,日本进一步调整并强化了对非外交.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走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迫切感与务实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非洲国家力量的壮大及各主要国际关系行为体对非洲能源与市场加剧争夺的现实.日非关系的发展也将对中非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性和地位看似在下降,但国际发展合作改革的进程则在加快。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国际发展合作的战略化和安全化转向,大国竞争成为国际发展合作的主导性战略;二是塑造美国国际发展合作新模式成为美国国际发展合作的主要方向;三是新的制度工具设计具有更强烈的时代性和战略现实主义特征。美国国际发展合作在战略、模式和机制工具三个方面的变化,具有明确的针对中国尤其是"一带一路"的目的。在实践层面,其具体的抓手包括:一是话语攻击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模式;二是构建和利用多边合作平台限制中国;三是整合现有机制工具并推动制定美国国际经济战略;四是创新发展融资工具。虽然短期看,美国国际发展合作新战略对中国实质性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其潜在、持续和长远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与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贸易通道、能源通道和战略通道的安全。中国在印度洋海上通道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要维护在印度洋海上通道的安全,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综合安全观;改善大国关系,发展睦邻友好与合作关系;推动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的多边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机制,建立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强我国远洋海军力量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根据《多哈宣言》,WTO成员方将在2003年9月墨西哥召开的WTO第5届部长级会议上就制定一个有益于推动国际贸易和发展的竞争政策多边协议进行谈判。本文论述了竞争政策与国际经贸活动的关系,评析了竞争政策领域迄今的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阐述了WTO成员方特别是欧盟、美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关于竞争政策多边协议的立场,并提出中国应有的立场和对策。中国应当积极参加WTO关于竞争政策多边协议的谈判,并在这个大背景下,抓紧制定反垄断法。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基石之一,是确保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的一部基本法。竞争政策是国家的长期策略,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此,应当注重竞争法和竞争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周士新 《创新》2010,4(2):5-9
合作安全指国家间为了共同的综合安全利益,建立安全协调与信任措施,摆脱安全困境、解决国际冲突,维护地区稳定。合作安全具有非强制性、预防性、非排他性及综合性与共同性等特点。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及环境保护问题上建立安全信任的措施与实践证明追求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的合作安全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选择。中国奉行合作安全的政策符合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中国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不稳定引发俄日、中俄关系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中俄日三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规律的研究,认为日本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有着多层的战略考虑,其基本意图是满足国内经济需求,改善日俄关系,平衡中国的崛起。从长远来看,日本虽极力拉拢俄罗斯,但对中俄两国合作产生的负面作用有限,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的趋势下,中俄日三角关系的互动始终呈现两边长、一边短的状态,这与日本和美国建立、发展紧密的同盟关系,从而对中俄两国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有关。受中俄日三角关系特点的制约,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合作很难展开。  相似文献   

12.
Until the past few years, post-Soviet Russia devote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multilater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PR). This situation gradually started to change in the period leading up to and during Russia’s stint as chair of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2012. An additional stimulus to more active Russian particip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APR w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the “turn to the East,” which became especially urgent after the crisis of 2014 in Russi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As it happened, however, Russia strengthened its ties with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in the APR at exactly the time when many mechanisms of cooperation were in crisis and weakened by tens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region and also by competing regional projects promoted by these powers.  相似文献   

13.
缅甸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中立主义外交,1989~1992年的对华友好外交,1993年后的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缅甸把油气资源作为其多边外交的新手段,对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区域外的俄罗斯等国推行以油气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多边外交,并利用各国相互制衡,以保持其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缅甸的油气资源外交较大程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增强了缅甸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博弈能力,并对相关国家的对缅政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11年上台的民选政府势必会继续利用这一外交新手段在对外关系中追求平衡,完善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14.
In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basis of the emergence and existe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can be summed up as 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which interstate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d interests and contradictions coexist. In recent years, the ter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national practic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 global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flects China’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introduc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global governance, develops Marxist theory on the community, is concerned both for mankind as a whole and for individuals, highlights the ultimate issu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emphasi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union of diversity and interdependence. The idea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reflects the emergence of methodological holism, the response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the questioning of its legitimacy, and the trend toward hierarchical systemat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of great value to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It will help promote appreci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discourse force, and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China advocates.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有赖于平衡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了周边外交在整个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进而分别以中国亚洲贸易格局调整与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例,论述了贸易、投资如何与安全合作、地区合作相互促进,拓展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建设快速增进了东南亚、中亚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而投资贸易关系的深化又促进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日渐均衡的相互依赖阶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日关系逐步转寒回暖,无论政治交流氛围,还是经济合作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这离不开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及时调整对日政策,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对中日关系缓和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安倍首相访华及习近平主席出席大阪G20峰会之后,两国政府在努力建设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上达成多点共识。中日双方将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平台,进一步致力于深化经济合作,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共同培育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加速东北亚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Building a new model of major-country relationships is an unprecedented undertaking requiring theoretical support. However, existing theories, whether Western or Chinese, find it hard to assume the task of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uch a model. Corporatism, which has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lements, offers conditions for such an undertaking. Although China-U.S. relations have some unusual features, corporatism offers the prospect of directing them away from the “Thucydides trap” and avoiding the political tragedies of major powers.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making corporatism or group cooperation the central idea in building the new model of major-country relations will be a big step forward for the model and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8.
韦文武 《创新》2010,4(4):34-37
冷战后,中国与新加坡建立了外交关系,双边关系得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中新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不断突破。中新教育合作是政治和经济合作之外重要的内容,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有益探索。中新教育合作得到双方高层的重视,目前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双方教育合作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政府提出将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人们普遍感觉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与和解,因而有关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也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官方并未公布构建东北亚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政策目标,但呼吁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与历史上日韩等提出的“东亚(东北亚)共同体”建设不同,中国政府分外重视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共享历史、平等、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的含义,是一种超越反霸和同盟关系、推动新型伙伴关系建设的话语体系。在比较各方关于东北亚地区的定义后可以发现,“东北亚”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直至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后,这个术语才有了接近今天所表述的整体感。即便如此,域内国家对东北亚的边界仍有不同意见,经济学者和政治学者讨论东亚(东北亚)时对概念的范围也有分歧,因而仍难以形成一致的地区认同和地区发展愿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东北亚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经济演变趋势,才能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