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是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流派,发轫于清末民初,盛行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一批进步教育家、社团组织所提倡、并推广,大批爱国青年学生参加,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其思想内容丰富,理念主张不断发展。其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国内工读主义教育实验作为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近代教育探索改革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对近代政治史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工读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特点;探索工读学生人格、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长株潭地区的工读学校279名学生和普通学校36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采用SPSS16.0和Amos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工读学生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大五人格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显著相关,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获得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工读学生的扩散状态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延缓状态显著低于普通学生;社会支持在工读学生的人格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延迟状态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就是为实现"改造中国"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一生.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即:当记者进行舆论宣传;开展"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运动",进行社会实践;从事音乐研究,实践他"音乐救国"的理想.他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是同他的爱国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互助论”传入中国后 ,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工读互助主义是五四时期流传较广的“新思潮” ,它是一种空想主义 ,又是改良主义 ,信仰者通过成立工读互助团实践工读互助主义 ,但很快失败。它证明了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空想主义注定要破产。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新思潮在中国广为传播。王光祈和少年中国学会曾独树一帜,力图另辟蹊径以探求救国之路,但终成具有无政府主义特征的工读互助主义的倡导者。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的各种工读互助团将所谓的训练与改造中国和世界相联系,并自觉地将主义的选择和践行统一于该团的活动之中,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代进步青年。但无论从理论方面或实践方面来看,工或读都难以为继的状况均不可避免,工读互助团的失败是必然的。而且,王光祈所倡导的工读互助主义明显地带有空想色彩和随意性,其失败并不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6.
王光祈在“五四”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家,是一位大胆的探索者.他积极宣传、参与五四运动,组织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少年中国学会”,倡导发起了名噪一时的“工读互助团”.他发动组织的这些社会活动与实践,引领了一大批知识青年来共同探索改造旧中国的途径.虽然王光祈的探索没能寻找到正确改造中国的道路,但是却为后来者的探索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及参与式方法对C市工读学校学生及教师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工读学生对性教育内容的需求。他们可以接受的性教育方式,以及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8.
工读学生的性教育、辅导问题一直是工读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不断探索的问题,也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通过对C市工读学校的学生进行相关需求的评估,我们尝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小组工作方法,在C市工读学校开设性教育工作坊,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有一些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教育尚未普及的古代,传统教化被赋予了"风化"之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入",扰及万物.即传统教化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浸润至家庭、社会生活,从而在社会层面形成了一种整合性的影响力;二是"伏",化物无形.即传统教化具有行不言之教与从细处修身的特征;三是"顺",顺调其心.即传统教化有刚中不过与以"顺"化物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最成熟最核心的内容,这一思想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是他早年的经历和当时一些社会名流及其社会思潮的影响;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使“工读并行”合乎逻辑地升华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含义、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其合理的现实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一定的偏差。最突出的问题是对这种结合定位在体力劳动上,而不是劳动过程中的智力、科技要素上,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不完全一致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反思的。  相似文献   

11.
正这里没有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的光环,没有追求升学率的躁动,只有宁静与坚守、耐心与执着。建宁教育人在特殊的岗位上,一路师生同行,建业文人,宁静致远,深情描绘着唯美的"建宁印象"。建宁中学,是江苏省唯一教育和保护有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的专门学校,其前身为"南京市工读学校",直属于市教育局。近年来,学救更新了教育理念、厘清了办学定位和方向、淡化了工读标签,以积极阳光正面的因素来触动和引领学生的心灵,建成了具有  相似文献   

12.
禁忌作为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拉祜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赡的禁忌习俗.拉祜族的这些禁忌习俗如同一把"双刃剑", 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禁忌对于社会生产、生活是有益的或无害的;另一方面,有些禁忌本质上就是落后的陈规陋习,是一种恶习.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发展,在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促进传统禁忌民俗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适应,人们更应该以一种宽宥的学术态度,来客观地认识和扬弃拉祜族的传统禁忌习俗.  相似文献   

13.
工读学生较收监执行的青少年犯主观恶性较小的一般特点,如好冲动、盲目虚荣、追求刺激、厌恶劳动,主要源自于缺乏正确的生活态度.只有把生活指导作为工读学校矫正教育的基础,贯彻人权原则与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言谈身教、自身体验、社会教育、多媒体教育等方法,才能使思想文化和劳动技能的重点教育由弱效转向强效.  相似文献   

14.
怒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怒江峡谷中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民族传统教育为主的村寨教育执行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功能.同时,村寨教育在不断地制造"性别差异",它对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相似文献   

16.
传统社会的冬学主要是在农村进行识字教育与思想启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故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因此,冬学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教育,其更加注重农业技术的普及教育,把培养农民正确的生产观、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冬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则是通过新技术替代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实现对农民传统思想观念的改造。1950年代开展的以思想教育与农业生产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冬学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农村社会改造提供了技术—思想—社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实证调查入手.问卷调查及婚介所征婚人的资料统计说明,虽然现实生活中已婚者的婚姻满意度并不与传统婚配模式划等号,但在择偶时人们依旧固守着"男高女低"的传统婚配标准.本文在分析了高学历、高收入女性择偶难的现状和原因后指出,当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及经济、社会地位提高之后,我们迫切需要变革传统婚配模式乃至社会性别意识,尽管这一过程将是漫长与艰难的.  相似文献   

18.
"孝"伦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一直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孝伦理基于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强调儿女应当"事亲"、"敬老"以回报父母,由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到蕴含其中的父母与儿女代际间的社会契约法律关系.而且,这一契约关系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强有力的保证.这一契约关系在古代传统社会里有其合理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仍有着符合时代需要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转变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为使受众具备媒介素养而开展的教育.目前欧美国家的媒素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已超越了传统的保护主义,进入到强调受众主动探索的新阶段.在教育目标上,已从"保护"这种单一目标扩展为包含"预备、保护、享用"的三重目标.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宏观上看.在于追求与"学习型社会"完美对接的终身教育;从中观上看,在于通过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融入已有的教学体系中;从微观上看,在于引入建立在学习者主动实践与反思基础上的行动学习法.当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依然处在初始阶段,需要通过社会力量多元化和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化等途径来真正落实媒介素养理念.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它挑战了已有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提出传统社会中的自我认同的塑造更多地体现了时间上的延续和秩序性,而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塑造更多地体现了建构性,进而提出,以塑造自我为人本关怀的教育活动,应该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营造一种"家"的感觉;第二,具有丰富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