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内在地禀赋着重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现代社会本质应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足性品格的"公民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气象;"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精髓,它发端于市场活动的内在要求,位于社会最深、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中国市场社会中民众"公共精神"与公共生活品质的培养和化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拓展中国公民的"社会空间";加强全民族的现代"公民意识"及其"公共规则"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性伦理文化资源,形成现代公民社会的"公民美德"风范.  相似文献   

2.
王毅 《学术界》2004,(5):174-190
中国皇权社会赋税制度与西方宪政税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法理基础不同.中国皇权社会赋税制度的法理基础是"编户齐民"制度,否认庶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私有权,"衣服饮食,悉自于皇恩",百姓纳税服役是报答"皇恩",所以无论是赋税或劳役,都根据皇家的需要,具有专制性和掠夺性.西方宪政税制的法理基础是承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国家制税权的取得必须遵循一套法律程序,具有严格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3.
先秦社会普遍存在的契约活动,为儒家社会契约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先秦儒家契约观的内核是使民"心服",即邦国政权的兴与亡取决于"民心",换言之,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与安宁,百姓或家族自愿放弃自然社会的部分主权,归附国君并成为邦国成员;但是,当国君严重侵犯百姓或家族利益时,他们有权"革命"。儒家社会契约观与法家社会契约观相比,更注重公意;与道家的相比,更注重"规则";与西方的相比,更注重家庭。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姓"已与先秦大大不同,汉代姓氏基本合二为一。汉代的"姓"已经是一种思想、一种统治思想,是在"人"的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一种控制族群、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统治的一种社会深层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由"姓"所促成的不同群体,是当时社会的底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文本视域中的"公民社会"及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民社会"思想。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公民社会"思想的形成轨迹,详细剖析其深刻内涵,并指出马克思的"公民社会"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公民社会秩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群租"整治令与宪法隐私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上海市政府为整治"群租"方式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这些措施涉及到宪法隐私权在公民私生活自主决定权方面的保护.公民与谁合租,以何种方式合租,完全是公民个人的私人事务,受宪法隐私权的保护.国家除非出于更为重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否则不能对公民的私生活横加干涉.群租方式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完全可以采取社会成本较小的措施来消除,而大可不必去直接限制群租.上海市以"禁"代"治"、以"限"代"管"的做法,侵犯了公民的宪法隐私权,应属违宪.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社会,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维系人伦,教化民众,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却使得民众成为顺化的臣民.走出近代以来的困境,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融入"中国之治"的实践进程,现代平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激扬.现代平民儒学应运而生,不仅拥有新的实践主体,理论架构也实现了革新.在现实的社会政治运作层面上承继...  相似文献   

8.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姓和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来看.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则是姓的分支,是后来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或标记.从演进过程来看,中华姓氏经历了一条从严格区分、明血缘、别贵贱到姓氏合流的发展之路,演绎出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史.  相似文献   

9.
金友渔 《人文杂志》2007,1(6):24-28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使以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公共精神为伦理文化支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被边缘化了。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合理的公共生活样式的反思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社会价值追求而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并不只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它还包括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提高全体民众的公民素养,不仅事关中国公民公共人格的形成,而且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树立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处于"初始"阶段.它具有如下特征:作为公民文化发展载体的公民社会发展不成熟、人们的民主法治素质存在稚嫩性与不平衡性、公民参与形式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并存、公民文化的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在公民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为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提供成熟的平台与基础;要做好传统文化中优秀公民文化资源的发掘、继承工作;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众的民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民主技能的训练,提高公众的理性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宜海 《中州学刊》2006,(6):123-124
2006年8月22日,由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公民教育论坛"在郑州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台湾七所高校的十位公民教育专家学者和大陆的部分同仁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紧紧围绕公民概念、公民资质与公民教育、大众传媒与公民教育、学校课程改革与公民教育,以及社区营造与公民社会等议题展开.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梁莹 《人文杂志》2007,63(6):58-67
"信任"社会资本不仅对一国的繁荣与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文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信任与公民政治知识之间关联性的方差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深入探讨人际信任、公民对媒体的信任以及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对公民政治知识的成长究竟有多大以及何种程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地剖析与研究,阐明提升"信任"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推进公民政治知识成长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敬川 《兰州学刊》2007,41(11):21-23
如果说王艮独特的个性是成就其思想的重要主观原因,那么特定的大时代,是造就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淮南格物"和"安身立本"等王学"异端"思想最现实的沃土.王艮的理学思想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在哲学上最直白的声音,最有力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从"姓"、"姑"、"媵"三字看古代婚姻陋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姓"、"姑"、"媵"三字进行结构及词义分析,通过分析从而看到"姓"字反映了原始群婚习俗,"姑"字折射出"亲缘婚"现象,"媵"字透视出"一夫多妻"的现象,探究此三字的文化意蕴,来管窥古代婚姻之陋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全面分析<三国志>之东夷传中关于"下户"的记载,论证"下户"是泛指作为东夷各族社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社会基层居民,进而得出<三国志>所载的高句丽之"下户"是指被称之为"民"或"百姓"的高句丽五部社会的基本成员以及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其性质为自耕农或佃农组成的自由民,而不是奴隶.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领域的角度来看,"合法性"问题指代的是社会制度、规范与秩序本身的正当性及其社会认同程度,其基本范畴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公民意识的培育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公民意识的增强对其社会领域内诸多"合法性"的建构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为其提供思想基础与民主实践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责任公民的重要路径。目前,存在着因社会实践支持体系不完善而引发的大学生责任危机现象。表现为公民教育匮乏,造成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淡漠;缺乏适宜的实践角色支持而导致"责任虚无或冲突";实践任务安排不当,导致"拒绝承担责任";实践活动缺乏设计,导致"有实践而无责任体验";缺乏有效指导,导致"责任退缩";缺乏积极而有效的沟通与反馈,使得"责任承担"缺乏动机激励;缺乏基础性保障,使得社会实践课程偏离责任目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建构"责任引领"的合作性社会实践支持体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公民治理"理论特色在于将以往的"官僚中心"行政模式转变为"公民中心"治理模式.本文从"公民治理"视角分析了"景洲现象",并结合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提出了几点促进公民参与和基层自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顾客"理念及其引发的文化治理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顾客"理念的要义就是以顾客服务为中心,以顾客需要为导向,以密切的顾客关系为纽带,并以顾客满意为目标."顾客"理念的扩展,在理论界和政府改革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公民的不当隐喻,使得"顾客"理念在实践中面临着公共性泛化、社会资本流失和公共精神缺失等文化方面的治理困境,而"新公民资格"观可以成为"顾客"理念的替代.  相似文献   

20.
在公民意识日益觉醒、公民参与日趋广泛的现代社会,在对公民、代议者、公共管理者,三者关系重新厘定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公民治理理论,为社会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基层社会践行公民治理还存在着公民社会不成熟、公民文化有待推广、公民意识淡薄、公民能力低下、公民治理制度不健全等障碍,但仍可以因地制宜地探索并践行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公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