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色列是一个以犹太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阿拉伯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20%,是国内第二大民族。作为一个公开宣称的民主国家,以色列赋予境内阿拉伯人以公民身份及基本法所规定的各项权利,但作为一个犹太国家,以色列给予犹太人一些基于民族属性的独享特权,把阿拉伯人排除在外。建国60余年,以色列对境内阿拉伯少数民族的政策经历了很多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严厉和缓和之分,但一些基本理念和手段并没有变,如认为阿拉伯人口对以色列是潜在威胁,并对阿拉伯社团实行分而治之等管控手段。以色列对境内阿拉伯少数民族的政策,实际上体现了以色列国家的两个基本性质——民主性与犹太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相似文献   

2.
美国人在形容美籍犹太人的富有时说:“美国的钞票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而以色列人则说:“犹太人的财富在脑袋里。” 犹太民族的成就,不仅在物质财富方面。在近代和现代史中,犹太民族为世界培育了海涅、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柴门霍夫、弗罗伊德、斯宾诺沙、狄斯莱利、卓别林、爱伦堡、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一批伟人和名人。从1948年至1989年,迁往以色列的犹太移民中拥有博士、博士后学衔和副教授、教授职称的不少于10万人。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被称为“原子之父”的魏兹曼。 犹太民族所以能产生杰出的人才,全部秘密在  相似文献   

3.
犹太人在一千多年前失去了国家,在居住国受尽了歧视、欺辱,他们很希望能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后来美国诞生了,犹太人有了一个不被居住国歧视的国家。再后来,又在美国帮助下建立了以色列,犹太人才真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该文论述了犹太民族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美国犹太人通过影响美国政府,使美国政府支持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犹太、希伯来,在今天和历史上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在今天的语汇中,这三个词的概念基本上是明确的,不至混淆。“以色列”是一个政治实体的名称,指在巴勒斯坦的那个犹太国家。“犹太”是一个民族的名称,指生活在以色列国的主体民族,也指目前仍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有犹太血统、信奉犹太教的那部分人。“希伯来”,是一种语言的名称,指今天以色列国的官方语言,也在一部分散居的犹太人中使用。那么,今天正确地使用这三个名词,应该是:以色列国、犹太人、希伯来语,错误地使用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例如:我们不能把希伯来语说成“犹太语”,犹太语一般是指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欧洲犹太人所使用的意第绪语。  相似文献   

5.
犹太人创立的犹太教是犹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犹太民族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当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时,犹太人把犹太教中传统的"地位论"、"集权论"思想与世俗的现代化潮流紧密衔接与协调,建立起世俗的、民主的以色列国家。但是,犹太教保守人士固守的"应许"地域论,严重地影响了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犹太人的悲惨处境和复国梦想以及 19世纪欧洲的思想文化影响 ,使赫茨尔从赞成同化转向倡导复国。赫茨尔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不仅反映了犹太人的复国愿望和犹太民族的新觉醒 ,并且把犹太复国主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世界性的政治运动 ,为现代以色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唐培吉教授等著的《上海犹太人》一书,巳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它详细的论述了犹太人的起源,迁移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犹太人来中国与犹太人到上海的历史。在上海近代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犹太人,一为沙逊,一为哈同,他们在上海滩上的风风雨雨,名闻遐迩,书中对他们两人的异同,作了具体而详尽的分析,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犹太民族基金是一个旨在巴勒斯坦及其附近地区为犹太人赎买土地的非政府组织,是犹太民族主义者推行殖民化进程的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其形成有着复杂的政治与社会背景,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犹太民族基金的实践活动对现代以色列建国和深层次理解以、巴冲突的根源等重大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犹太教在犹太民族历史转折时期的地位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犹太民族是因一神教而诞生的民族。在反抗罗马人统治与维护民族信仰的斗争失败后流散世界各地,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犹太教作为精神纽带将寓居各国的犹太人团结在一起,最终以色列复国,犹太教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美国犹太人团体作为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群体中的一个分支 ,在其艰辛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壮大。他们以其自身的政治、经济实力不仅为美国社会而且为以色列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且促成美以关系积极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巴勒斯坦是中东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上有许多民族曾生活在那里 ,特别是自希腊、罗马以来 ,该地区的政治所属历经变化 ,不同民族都曾对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然而就历史联系而言 ,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民族像犹太民族那样对巴勒斯坦抱有持之不渝的追求 ,犹太人不仅将其视为自身文明的发源地 ,而且历经几千年的散居生活都无法割舍与之的联系。了解和认识犹太民族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历史联系及犹太民族对这片土地所属问题的态度 ,对于我们今天了解以巴冲突的由来有特别的意义 ,本文对此问题试做一定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1605年,开封犹太人艾田前往北京拜会利玛窦,利玛窦随后派遣使者到开封实地调查.之后至开封进行考察的耶稣会士还有艾儒略和龙华民,他们坚信能够归化开封犹太人.真正实施归化开封犹太人夙愿的人,是后来首位来豫开教的意大利教士毕方济;延续其事业的人,主要是葡萄牙教士费乐德、奥地利教士恩理格;真正完成对犹太人古教古经系统考察、撰写出最有价值著述的人,是清初葡萄牙教士骆保禄、法国教士孟正气和宋君荣.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关于中国开封犹太人古教古经的追寻,是为其在华传教活动寻找提高权威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耶稣会士早期在河南的地方性传教活动,是与寻找开封的犹太历史追忆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苏联的犹太政策相当复杂,斯大林一方面积极支持以色列建国,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发动了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并扩展到东欧。成千上万犹太人被赶出工作岗位,有些甚至丢了性命。斯大林支持以色列建国是基于其外交政策的需要,而并非是对犹太人的同情。这一政策在外交上或许是成功的;但它唤醒了苏联犹太人的民族意识。许多苏联犹太人,甚至一些犹太老布尔什维克也开始表达对新生以色列的好感。随着冷战爆发和以色列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倒向西方的苗头,使斯大林对苏联犹太人极不信任。冷战时代强化内部,整肃纪律是必然的,于是斯大林才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大卫·李嘉图于1772年4月18日出生在伦敦。据说他的祖先原为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1660年左右这个家族移居意大利的里窝那,十八世纪初又移居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世代从事国际贸易和金融业,颇有资财。大卫·李嘉图的父亲亚伯拉罕·以色列·李嘉图(约1733——1812),在1760年或更早一些,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史和犹太民族史上,英国重新接纳犹太人都称得上是一件大事。虽然,就具体事实而言,英国重新接纳犹太人的结局是偶然的,其接纳方式也无正规性可言。但是,从有关的历史背景和进程中不难看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英国重新接纳犹太人却具有很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英国犹太族群的历史始于1656年。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而言,此后至1815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160年的输入式人口增长,为英国犹太族群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人口基础。这种输入式的人口增长,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犹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频繁流动的特点,反映了散居时期世界各地犹太族群发展史的关联性,也体现了近代以来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的相对宽容性。  相似文献   

17.
作品简介: 19世纪后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数以百万计的东欧犹太人渐次告别故土,纷纷涌向西欧国家、大西洋彼岸和巴勒斯坦等地,从而引发了犹太民族史上的又一次大流散,特别是开启了犹太民族中心由欧洲向美国和巴勒斯坦转移的历史进程。关于犹太人的这次大流散,值得国内学界探讨的区域和角度甚多。本文所探讨的,是这次大流散乃至东欧犹太人大规模涌入英国的基本缘由和概况,以及该时期东欧犹太移民潮对英国社会的冲击与英国社会对东欧犹太移民潮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高度自由、宽容和开放的美国社会使得众多民族的历史纷纷融入美国的历史之中,犹太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范例。而世界范围内对美国犹太人在今天美国社会各领域乃至国际事务中作用和影响力的种种传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迫切希望有机会了解美国犹太人。古老的犹太民族是怎样来到美国的,他们如何在在美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9.
犹太民族是与巴勒斯坦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民族,这个民族不仅曾经一度在巴勒斯坦生存,还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故土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犹太人的"应许之地"观念与犹太人与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联系,特别是在流散时期犹太人与这块土地的种种联系来论述犹太人的这一故土观.  相似文献   

20.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犹太裔作家占有惊人比例,诺贝尔文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文化机理在于:犹太人散居世界所形成的多重性文化身份及与西方居住地社会的文化则。认同;犹太民族历史境遇和文化困惑的“标本”意义及犹太作家对此进行的形而上消解运用;犹太裔作家在文化思想、审美观念、文学技巧等方面突出的整合精神,以及他们特有的语言条件。犹太裔作家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优势”,其获奖的内在机理昭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