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志贺重昂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启蒙地理学家,也是明治20年代政教社国粹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地理、风景的角度来阐述日本的“国粹”是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从政教社成立到《日本风景论》的出版,志贺重昂的国粹主义地理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质的蜕变过程,由初期的“国粹保存”演变为宣扬“日本民族优越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政教社的国粹主义经历了一个由防御型民族主义向进攻型民族主义转变的过程.国粹主义不仅在近代日本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宣扬的“日本民族优越论”也是当代日本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
在对现代保守主义文化思想的代表学衡派的研究中,学界认为其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文化思想是一种比新文化激进派更为稳健的文化建设策略。本文从学衡派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文化建构策略、治学方式上指出学衡派文化实践中并无太多的中西融合的思想,中西融合的外表下是极强的文化民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吊诡。  相似文献   

3.
简论三宅雪岭国粹主义思想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宅雪岭是日本明治中期国粹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三宅雪岭国粹主义思想的特质表现为:在文化上,对西方文明优越的绝对性提出质疑,主张重新认识亚洲传统文化的价值,强调日本要成为亚洲的文化领袖,为世界文化做贡献;政治上,反对藩阀政府的独裁统治,主张议会主义,强调君民共治;对外意识方面,主张对外强硬,鼓吹殖民论。它本质上是一种兼有文化、政治双重色彩的自下而上的民族主义。通过对三宅雪岭国粹主义思想特质的考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和把握明治中期国粹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俊英 《日本学刊》2012,(5):141-156,160
政教社倡导的国粹主义,是明治中期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潮。国粹主义从兴起到退潮,经历了一个由防御型民族主义向进攻型民族主义蜕变的过程,其思想内涵是流动变化的。国粹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由民间自发生成的具有强烈民族利己主义性质的民族主义思潮。对内强调国民的存在,对外强调日本国权的伸张,是其言论活动的两个变量。追求日本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则是其思想主张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陈利权 《浙江学刊》2005,(4):105-107
经过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沉淀,一百年前兴起的国粹主义思潮需要我们重新加以认识.本文认为,清末国粹主义是清末国粹派对民族危机背后的文化危机加以独特思考的结果;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学术思潮而不是政治思潮,是一个试图重建文化价值的文化学术运动.  相似文献   

6.
盛邦和 《日本学刊》2003,(4):140-155
发轫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中日国粹主义思潮 ,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 ,也有迥然不同的精神思想。通过对中日近现代思想史运行轨道的观察 ,可以认识中日国粹思想的运动目标、文化建设、载体及后期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论清代浙东学派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的学术文化中,最突出的有二个中心:一为脱离现实的朴学系统,它以顾炎武、戴震、高邮二王、孙诒让等为首;二为结合现实的史学系统。这个结合现实的史学系统就是以黄宗羲、章学诚为首的浙东学派。“浙东学派”为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光彩”的学术流派[1]。清代浙东学派“近承蕺山之绪,远绍永嘉之风”[2],与南宋时期的浙东学派前后相辉映,精神上一脉相通。本文试图从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贡献和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郑大华  曾科 《浙江学刊》2013,(1):102-108
黑格尔、新黑格尔学派以及勒南等人的国家学说,构成了醒狮派“国家至上”思想的西学来源.醒狮派的“国家至上”思想虽源于、但并不尽同于黑格尔等人的学说.原因在于,醒狮派根据中国传统思想和现实需要对黑格尔等人的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发挥.与其西方原型相比,醒狮派“国家至上”思想具有“‘托古’的表述策略”、“大同的终极目标”、“侧重国民义务的‘公民民族主义”’等内容与特点.透过醒狮派的“国家至上”思想,可以发现西方国家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后冷战时代全球民族主义新浪潮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冷战时代全球民族主义新浪潮的若干特征潘光,余建华在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转换之际,近代以来的第三次全球民族主义浪潮勃然兴起。本文分析了产生这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原因;并从民族分离主义、跨国的“泛”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部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1.
王英英 《日本研究》2012,(1):111-118
日本的战略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影响日本战略文化的主要因素有日本的原始宗教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岛国根性”.当代日本主流战略文化主要有新民族主义势力的“普通国家论”和“海洋派”的对外战略思想,虽然他们的战略思维各有侧重,但其对外战略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本文归纳出日本今后的战略走向具有三大特征:战略主体性日益增强;在外交、安全上更强调战略性、进取性;由于中国因素对日本内政外交的影响空前上升,日本对华战略的两面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论叶适的“非孟”思想徐洪兴南宋浙东“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其思想学术向为学界所重,但论者往往多重视其事功经世,而有关他的“非孟”思想的论述,至今尚不多见。笔者以为,叶适的“非孟”思想,是他“总述讲学大旨”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透过此点,颇能窥...  相似文献   

13.
晚清国粹派论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清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新的也是最后的一次高峰.因时代条件的缘故,它跌岩起伏,异彩纷陈.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派在近代较比更早更系统地对清学进行了总结,其研究成果在这一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探讨国粹派论清学,不仅为正确认识晚清国粹派所必需,同时对于促进近代文化史的研究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由于国情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其内涵有别,具体道路不会也不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则是一个带有很大共性的重大课题。日本现代化的历程表明,它们采取积极的态度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中优秀的东西,并在此基点上,努力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秀成果,对自己的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最终避免了欧化主义和国粹主义两种错误偏向,并致力于培养国民对传统的自信心,同时也没有忽视传统中封建性的深层积淀,逐步实行传统的自身完善,建立起“和洋文化”的“冲突·融合”的文化模式,以之推动现代化,保证现代化根植于传统的土壤上。  相似文献   

15.
战后,某些日本人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其根源何在?人们纷纷探究,本文认为“皇国史观”是某些日本人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想根源。  所谓“皇国史观”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史观,是日本天皇制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将日本的种族、天皇、宗教、文化等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视为“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看作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一、狭隘民族主义的渊源  幕末的复古思想家们,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日本是“神国”的…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文化史观及其所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很重视对文化史的研究,并由此形成其文化史观。其文化史现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他借鉴西方史学思想的结果。在这方面对他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西方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文化史现派以及19世纪以来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他重视对国民全体史的研究,倡导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考察历史以及始终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整理发扬等,都同这种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7.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系统之一。它以老庄思想为基本内核,以文学艺术、道教、中医、气功、武术、养生术、巫术、卜相术、处世术等为表现形式和社会化形态,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内化于国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结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五四”以来,道教文化主流始终受到无情的批判。粉碎“四人帮”后,虽然其他文化形式大多作为国粹而得以弘扬,但是作为道家文化内核的老庄思想却因不合改革之时宜而受到文化界的冷落。可是,近年来,老庄思想又堂而皇之地走向了文化圣殿。在…  相似文献   

18.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19.
过去数十年来,多元性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图景演变甚巨;然而我们却仍未找到一种话语来描述、界定、理解、解释和研究当代世界的超级多元性。关于多元性的社会思想和政治行动大多受制于民族主义方法论和多元文化主义框架;然而,对此应该提出质疑。和民族主义方法论相对的世界主义方法论,是观察多元性问题富有前景的视角。另外,对规范的、哲学意义上的“世界主义”和作为一种结构现象及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世界化”进行区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把哲学及规范意义上的世界主义与世界性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构建一种世界性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理论;治国方略政策,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个学术之自由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先秦时期,学术上的繁荣,思想上的解放,孕育着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上的进步。思想文化在百家争鸣中加强了彼此间的渗透融合。这种文化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