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自新 《南方论刊》2003,(11):49-49
改良派在近代散文变革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剧变,散文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形式主义的桐城派古文,由回光返照,极盛一时,终至失其"流风余韵,沾被百年"的统治地位;二是打破宗派成见,迅速反映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各种新体散文,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到民主革命的发展,声势日益壮大,代表了中国近代散文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清代散文选本视野下的桐城三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派选本对桐城三祖推崇备至,以为清代文章正宗之所在.而在非桐城派选本中,桐城三祖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比较而言,方苞地位仍然较高,而刘大櫆、姚鼐则多遣贬抑.这种选本差异是桐城派与非桐城派论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深入认识桐城派乃至整个清代散文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桐城派与文学语言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桐城派作为散文正宗,曾经主执清代文坛牛耳达二百多年之久。他们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义法”。但一般的讨论与研究都偏在“义”——即思想内容方面。其实,从文学的发展观点上看,桐城派的主要贡献却在“法”——即艺术表现方面。在“法”上,桐城文人尤为自负的还在文学语言方面。散文语言,更是桐城文人所潜心研究的。自古以来,很多人对于散文语言的创造有误解,以为它和诗赋骈文不同,只要拉杂写来,自是一篇文章。一些政治家、学问家,以作文为余事,如宋代的道学领袖程颐明言:“今  相似文献   

4.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的清初散文家以规模宏大、出入唐宋的散文扫清了明末文坛的纤佻。“以小说为古文辞”是侯方域散文的价值所在 ;他的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之作为其散文精华 ;他主张“讲唐宋以来之矩” ,是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散文的有力继承者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 ,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生活于清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时期的管同,十分关注现实,在思想观念上趋于求实、求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术思想上他受老师姚鼐的影响,推崇程朱理学,但是他并不迷信程朱理学,对于汉学也积极利用之;他在诗文理论上推崇阳刚之美,并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艺术经验;他的散文创作能够将诗歌的技法、骈文的句式等融入其中,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等手法,这对于拓展桐城派的廊庑,丰富桐城派的创作技法,矫正桐城派的枯弱文风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桐城派散文在近代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散文,自康熙、乾隆以后,以桐城派占绝对优势。桐城派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产生于康乾盛世,因其创始人方苞、刘大相、姚斓同出于安徽桐城而得名;他们尊奉程朱理学为道统,以承继秦汉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相标榜,结为门户,世代相传;中经造成,文人学士争相归附,弟子遍及各地,直到“五四”前后,共延续了二百多年,才逐渐衰落。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作家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故时有“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①的赞誉。桐城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经过了几次变化。本文试图勾勒出桐城散文在…  相似文献   

7.
白崇 《晋阳学刊》2008,(1):112-115
刘宋散文是魏晋散文到南朝散文的过渡,它既继承了魏晋散文重视抒情、古朴清竣的特征,又体现了散文骈对艺术、声律艺术的进步,在艺术特征上具有了古朴尚质与华丽整饬并存的特征。因此,刘宋散文既保留了魏晋散文的传统,又引导了南朝散文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钱基博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古文家和教育家,以集部研究著称于世。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大的古文流派。虽然钱基博主张不立宗派,但也不排斥宗派,尤其与桐城派关系密切。不管是从宗族到出生地,从人生到交游,从教学到研究,钱基博与桐城派都有颇深的渊源。通过钱基博与桐城派的关系的深入探讨,我们既可以更好地了解钱基博的学术特征以及发展历程,也可以窥见桐城派在中国现代学术中的接受与命运。  相似文献   

9.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研究者往往关注他这些方面的成就与影响,而对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其散文创作的状况极少涉及。其实,张謇曾被人视为当时文坛的八大散文家之一。他一生撰述丰富,其散文创作的主旨是爱国思想的阐发,而儒学是其抒发己意的基础。张謇的散文既立足于桐城派的既成传统,同时融合了时代的积极因素,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性,其散文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  相似文献   

10.
唐宋是我国散文史上的又一辉煌期,曾经影响了千百年的散文发展和美学风貌,如清代的桐城派;甚至成为散文界的复古目标,如明代的唐宋派。尽管唐宋古文运动辉扬着复古的口号,但其审美格调和风貌却远不同于先秦古文,而是经过建构后的新结构。在今天,人们一旦回首中国散文史,总是把它视作标准型态而深情眷顾,其中必有一个深层性原因。现象地描述这一演化过程是肤浅的,应该探究它。我们把这一原因归结为结构主义文化—美学。英国特雷·伊格顿的《文学原理》认为:“结构主义者的分析试图分  相似文献   

11.
<正> 意境,是我们民族长期文艺实践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美学范畴,最初使用于诗词、绘画、音乐;以后又逐渐地使用于散文、小说、戏剧等。说散文有意境,一般只指抒情、写景或其他描绘性的散文。象鲁迅杂文这样议论性散文是否也有意境,其特点如何,是怎样创造的?等等,至今似乎还无人谈到。所谓意境,历来说法甚多,不尽相同,但究其大意,还是比较明确的:它主要是指作家在借助于客观事物将自己的主观思想情感作形神兼备反映的过程中,造成的“虚实相生、共殊交发”的艺术氛围,或者说是留给读者特定的联想或想  相似文献   

12.
杜得敏教授获中华精短散文大赛“柳泉杯”最高奖于近日中华精短散文大赛中,杜得敏教授获得最高级奖。此次杜得敏教授参赛之文章题目为《钱德颂》。《散文》近期发表评论于此文日:“李兰、杜敏之《钱德颂》则是一篇犀利的议论性散文。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万人咀咒世风日下...  相似文献   

13.
《朝花夕拾》在鲁迅创作中拥有独特的意义。在回忆往事之中也表达了丰富的现实感受,过去与现在、记忆与批判相互交织,形成了感伤与反讽、抒情与议论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鲁迅为何以及如何重提旧事,都与现实境遇和社会批判有关。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叙事、抒情与议论中批评现实和反思历史,形成了议论性杂感与抒情性散文相混合,文章与文学相杂糅的文体形态,也是鲁迅文学观念和艺术探索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寓言创作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一是中唐时期柳宗元等作家创作的寓言或具有寓言性质的作品。柳宗元寓言比之先秦寓言,无论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运用到形象塑造,都有发展和创新,其成就达到了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以诗为文从事古文创作的带动下,桐城派提出"因声求气"说,表现出对声韵美的追求和推崇。此派古文创作在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和姚鼐及其弟子对熟读、精诵、涵咏、妙悟的推动下,异常重视文字声音带给读者的听觉冲击,这在中国散文诸多流派中别树一帜。它极大地提升了桐城派散文的文体品格,尽显其汉语之美。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作为清代作家最多,影响亦是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有人据方苞标举"学行程、朱之后,文章韩、欧之间"的人生导向,据此分析桐城派在学理上是墨守程朱理学,在古文创作上亦是因袭韩欧古文之法.笔者拟从桐城派兴衰的发展轨迹分析,明显地看到桐城派在发展中的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在程朱理学单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开拓创新,在文学创作理论、思想认识上吐故纳新,尤其在古文价值的重新定位方面,开出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与程朱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派是清代乾隆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它的形成,曾国藩的《欧阳生文集序》中曾有所论述。文中说: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邓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所以桐城派,就其发展来说,是创始于方苞,形成于姚鼐,而大盛于曾国藩,直到清廷颠覆,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后而衰。 至于桐城派的散文,就其渊源而论,实上承唐宋以来所谓韩欧八家的古文,其间稍有不同的,是韩欧在创作思想上,标举孔孟,特别是韩愈,在《原道》中提出道统之说,而显然以个人继承文、周、孔、孟以来的道统自任。  相似文献   

18.
江小角 《江淮论坛》2011,(5):170-175
方苞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一生注重名节,身怀天下之志,主张经世致用,体察下情,关注民生,这些对桐城派中后期代表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也是桐城派之所以能绵延几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方苞"义法"说的文论思想,为桐城派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影响久远。方苞的散文创作实践,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文论思想为指导,体现出文章布局结构严谨,创作内容讲究取材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其散文创作特色,主要表现为叙事简洁传神,说理透彻新颖,语言质朴雅洁,写人生动形象。因此,从方苞的创作实践来看,他也堪称为桐城文派之正宗与楷模,为后世桐城派作家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明清散文不仅是它不可或缺的区段,而且由于明清两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又一次质的巨大转折的时期,不论是从散文的时代折光去窥探其反映的时代,或是从历史的搏动去捕捉散文反馈的社会裂变的信息,其意义都远非平常时期可比。本文试图既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中稀释出促使明清散文产生裂变的因子,又把散文当作一种艺术体式将它放在整个艺术流变的长河中去探寻其发展的轨迹,透过关学的观照,来评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新时期的正气歌——论冰心晚年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晚年的散文包括传记性散文、议论性散文、随笔性散文以及艺术性散文四类,她晚年散文鲜明地贯穿着两条主线爱与真。即博大深沉的爱心和坦直无私的真诚。同青年时代相比,她晚年的散文在总体艺术风格上有所发展,在亲切温婉的描述中遣露出凛然无惧的正气,在清纯自然的抒写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使读者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受到鼓舞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