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声唱法是由文艺复兴时期歌剧的兴起并在意大利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歌唱流派,他拥有完整的科学发声训练体系。中国声乐艺术是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以最适合的声音与形式将歌曲展示给听者,使民族唱法因为吸取美声唱法的优点而更加完美的艺术。可见美声唱法对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穿透、气息的流畅和声音的线条美,被我国广大群众所接受,但是美声唱法在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将汉字字头、字尾、声调唱得不清楚、不准确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美声训练中气息支持,喉头的位置与打开喉咙、面罩共鸣三个主要环节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达到科学、系统地进行美声训练,完善美声唱法的教学。一、气息支持——胸腹呼吸美声唱法的三项原则之一就是“声音靠在气上”,也就是有支持地歌唱。我们在美声唱法教学中大多采用胸腹式呼吸法,这是大家公认的最科学、最适宜的一种呼吸方法。它是从早期单纯胸式呼吸法中演进而来的。单纯的胸式呼吸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吸气浅而缺乏弹性,控制能力差;胸腹式呼吸则能充分发挥横胭膜和腰腹部呼吸肌肉群的力量,使呼吸生理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  相似文献   

4.
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声唱法是从宗教音乐的背景中诞生的,最早源自“阉人歌手”。“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被保留下来,经整理改良并发扬光大,逐渐成为意大利古典唱法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和声音形式,即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形成后,陆续向欧洲其它国家扩展,“五四”之后进入中国,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间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三)夏美君歌唱共鸣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不同唱法技术的分水岭。因为歌唱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对吐字和发声技术有很大的影响。民族民间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共鸣技术上的差别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民族民间唱法...  相似文献   

6.
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史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上的美声唱法与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的民族唱法如何相融合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得出美声唱法要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必要性,进而指出声乐演唱艺术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美声唱法演唱风格具有丰富多变性的基础事实出发,分别从创作、演唱及欣赏三个角度,对美声唱法的音色多维构成,进行了基本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美声唱法多变的声音色彩,主要是由其独特的歌唱技术决定的。并且从呼吸、发声、共鸣及咬字吐字这四大歌唱技术要素出发,细致分析了美声唱法的技术音色构成特点。  相似文献   

8.
京剧唱腔与关声唱法无论在声音的运用、呼吸的支持、共鸣的搭配上都具有许多共性,但又各具特色。京剧唱腔多依据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行当,选择不同的声区、共鸣等,强调人物的个性化。美声唱法则追求声音的上下连贯与统一,追求共鸣腔体的整体运用与比例搭配。  相似文献   

9.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认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应该顺应国际潮流,向中华民族声乐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继承和发扬美声唱法传统的同时,努力发展具有中国风韵的美声唱法.  相似文献   

10.
陈云燕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9):76-77,119
以跨界演唱这一声乐艺术领域出现的新型演唱形式为视角,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对两者在技术、风格、审美等方面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进行了研究,认为两种唱法在呼吸技巧上都要求深呼吸,强调声音要来自深沉饱满的气息;在共鸣技术上,民族唱法借鉴了美声唱法中混合共鸣的技巧,依照作品的需要适当使用整体共鸣法;在咬字吐词技巧上,把西洋的发声方法和中国传统的咬字行腔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达到字声结合、字正腔圆的演唱要求。在演唱风格上,融合了美声唱法注重声音技巧、内在含蓄和民族唱法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在审美上,两种唱法朝着文化多元、艺术多元、演唱方式方法多元的欣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声唱法"在大众的心理上普遍是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相对而言的。其特点是:歌唱要求的气息是深的、有弹性的、可自由控制的长的呼吸;声音位置要高,并且非常注重整体共鸣;语言上特别讲究要打开腔体把字咬到腔体里、唱在气上。用这种方法演唱,声音既得到统一又有柔和的色彩,它目前已被世界公认为最科学的方法,也成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然而,我们时常看到这种现象:一部分声乐老师和学生一味地追求"美声",不管是唱外国(主要是意大利、法、德)歌曲,还是中国歌曲,对声音过分注重,生怕美声味不够,唱的中国歌曲却让人听不出"中国味",这就陷入了美声教与学的误区。鉴与此,笔者尝试对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提出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2.
美声唱法原则是歌唱方法的科学依据,是进行科学、规范、有序的歌唱技能训练的基础。本文探讨了美声唱法原则与歌唱机能调节的关系以及如何按照美声唱法原则进行歌唱技能训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声唱法的演唱方法和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美声唱法"其原文字意是"美好地歌唱",即指造就美妙的声音进行歌唱。而人们对美声唱法的理解是指一种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现从它的产生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并认识它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14.
"咽音"作为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的一种妙方,是歌唱教学中应该吸收和借鉴的优秀经验成果。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咽音",科学地处理好气息、声带和发音管的平衡与配套关系,就能使他们的歌声变得明亮结实、通透优美,在演唱中完美地把高、中、低音贯通,从而起到大大增强声音穿透力、持久力和表现力的作用。"咽音"不仅对美声唱法有特效,同时也可为民族唱法所用,把"咽音"练唱法融入歌唱教学,将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美声唱法作为一门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因获得“美声”的称誉而闻名于世。要掌握美声唱法艺术,其首要条件是具备自觉运用声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经过训练和艺术实践才能发展起来。人声是歌唱艺术的表现工具,但用于歌唱的声音不应当是原始自然形态的,而应当是按照歌唱艺术的要求,符合生理和心理的科学性,经过锤炼加工后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求同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歌坛已经形成了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鼎立的局面。意大利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系统的声乐理论对中国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因对美声唱法的尊崇,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吸收美声唱法的成份较多,在演唱上逐渐淡化了应有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借鉴美声唱法长处的同时,应该求同存异,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先从西洋歌剧及美声唱法传入我国的渊源进行考证,进而分析出西洋歌剧及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产生曲解的主要原因。其次,通过对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美声唱法与歌剧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最后,改变人民群众对美声唱法的审美误区,是中国歌剧走出困境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体系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并存。这种格局是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逐步形成的.由于目前声乐界对不同唱法的判定标准不够明确,加之一些同志对民族声乐缺乏全面的了解,所以.许多教师都宣称自己是美声学派,甚至一些本属于民族唱法的教师也认为自己教的是美声唱法。这种状况,不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不利于建立中国的声乐学派。我们有必要对民族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作一个科学的界定。当今世界,各国、各声乐学派林立.这些学派的异同是什么?区别不同派别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从发声角度看,各学派的发声…  相似文献   

19.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且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其中,蒙古族长调是最具鲜明游牧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演唱形式。美声唱法与长调演唱中既有许多不同之处,又有许多相融相生的地方。本文重点阐述了长调与美声唱法各自的特点、长调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并提出了长调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声学教学中,声乐教师应"洋为中用",吸取美声唱法的优点,指导民族唱法学生解决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嗓子用得重声音紧、下巴僵、音域窄、气息不流畅等问题,以更好地提高声乐技术教学,让民族声乐艺术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