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从一支农民起义队伍演变成中越人民共同抗法的一支优秀队伍,最后归顺清廷。在重要关头,他们都选择了较正确的生存条件,使自己幸运地生存下来,同时还为中越两国人民建立了抗击法国侵越者的不朽功绩。  相似文献   

2.
薛福成是鸦片战争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中法战争期间,薛福成发表了一系列政治见解,主张"和战相济",主张充分利用各种矛盾,调动各种有利因素,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确保越南问题的圆满解决.主张充分利用刘永福及其黑旗军来抵抗法军的侵略.此外,薛福成还亲自参加和领导浙东地区的抗法斗争,充分体现了薛福成强烈的爱国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爆发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增强广西抗法骨干力量,向朝廷奏准,任命李秉衡为广西按察使,李于1884年初到任。当时广西境内突出问题是:思恩县已革生员莫梦弼率众“滋事”,严重扰乱了抗法后方。李秉衡会同苏元春、董履高等将领率兵平定其乱,稳定了广西社会秩序。为此,朝廷给李秉衡官“晋二品”。随后,他从省城桂林到南宁等地,广筹炯械,支援抗法前线。1884年秋,广西巡抚潘鼎新率主客各军出镇南关抗法时,调李秉衡到龙州主持西运局,即“钦命督办广西后路军务”。潘鼎新率军抗法屡打败仗,于1885年初全军从谅山溃败。在这紧急关…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法战争时期张佩纶的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战争期间,张佩纶力主保边抗法,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主张,对中法战争的进程以及晚清海防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因此也曾名噪一时。但在马尾海战中,他指挥失措,弃师而逃,断送了闽洋舰队的命运,其功过是非,非一语能以蔽之。  相似文献   

5.
清末云贵总督岑毓英是一位爱国官员。 19世纪中期的边疆危机中 ,他坚决抗敌 ,力图把侵略魔爪挡在云南之外 ,暗中指使了“马嘉理案” ,案后积极辩驳 ,据理力争 ,与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法战争中 ,他率领军队奔赴抗法前线 ,发动了著名的宣光战役 ,虽然没有取得最后胜利 ,但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者 ,牵制了敌人主力 ,为东线镇南关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有功有过,而功大于过的人物。他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在晚年时期,当祖国边陲的新疆处于危急关头,他毅然率领爱国将士,挥师西征,抵制了英俄的侵略扩张,摧毁了阿古柏皮动集团,使几乎沦为异域的新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在不久后的中法战争中,年逾七旬的左宗棠仍然壮心不已,又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了反侵略斗争。最后,病死在抗法斗争第一线。关于他收复新疆的西征壮举,已经脍炙人口,早有定评。但他在中法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却鲜为人知,甚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亲法派”。本文拟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一简略论述,以就正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19世纪 6 0、70年代 ,法国中产阶级兴起并逐渐掌握政权 ,主要在少数共和派领袖的推动下 ,法国侵占突尼斯 ,由此加快了殖民越南北圻的步伐 ,中国为保藩固边 ,助越抗法 ,终至引发中法战争。  相似文献   

8.
1884年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正义的援越抗法的民族自卫战争,是“吾国第一次与外人宣战”,也是中国海防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战争。它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与洋务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二者的关系,谈几点看法。中法战争前前后后二年,经历了大小十数次战役。史学界多认为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而结束。事实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犯越南之余意图谋求控制台湾,清政府通过“援台”予以回击。《申报》在此期间大量报道台湾战事,旗帜鲜明地支持清政府对台的援助政策,井且针砭时弊,指出援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申报》通过舆论的方式,声援了台湾的抗法斗争,充分反映出了近代因人对台湾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中法战争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在清政府对法宣战前后他的表现有没有区别,清政府对法国最后妥协签约过程中李鸿章应负的责任等问题。本文拟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具体表现做一番考察,以明是非,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批评。  相似文献   

11.
在辛亥革命的伟大变革中,作为朝延命官的王正雅顺应历史潮流,及时高举反清大旗,加入到民军抗击清军的洪流之中,并在援助鄂军唐牺支部围攻荆州的战斗中立下战功,获取了他一生中最值得炫耀的资本。接着他以第一任常澧镇守使之名,统治沅水、澧水流域多年,成为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然而,他抵制“二次革命”,拥护袁世凯复辟,暴露了其封建守旧的本质,最后因权力之争而命丧猫儿峪。  相似文献   

12.
唐德宗即位第二年即建中二年(781)发动了针对魏博、成德、淄青和山南东道四镇的讨伐战争。这场旨在扫平割据藩镇的军事行动,前后绵延七年之久,涉及唐朝东北、西北、中原及西南的诸多藩镇,导致了两次叛乱性质的兵变和皇帝的两次出奔,史称"建中之乱",亦称"四镇之乱"。"建中之乱"历来被描述成为一场一无所获的冒进军事行动,其实不然。本文将叙述这场武装冲突的始末,探讨其如何促使唐中央政府和原先割据的河朔三镇重新进行力量对比,并且附带性地促使皇家嫡系部队神策军的崛起及解决唐王朝的痼疾朔方军问题,重新形成安史之乱之后四方藩镇相互制衡、藩镇林立而中央政府屹立不倒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唐朝末年以至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时期。动乱最初发生在中原地区,后来波及到全国各地,江淮流域也未能幸免。其中,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王绪、王潮“悉举光、寿兵五千人”入闽事件,便是最初发端于江淮流域的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一带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由于该次移民以集体迁移的形式出现,迁移方向是相对安宁的东南沿海一带,迁移后果是以这些移民为主体建立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其移民领袖之一王审知成了开国之君;因此,这次移民无疑也是当时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移民运动之一,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乌兰夫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民族地区的运用与发展。乌兰夫最初受到李大钊、邓中夏等同志的影响,树立了革命的世界观。乌兰夫在苏联留学时期,在中山大学接受军训,在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作战指挥以及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他回国后组建抗日军队、指挥部队与日寇作战以及后来领导军队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回国以后,乌兰夫先后将“老一团”、41军、蒙旗保安总队、新三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在乌兰夫为书记的中共西蒙工委三人小组领导下举行的百灵庙武装起义是乌兰夫军事思想的早期实践。  相似文献   

15.
唐代后期宦官掌握军权主要是通过宦官担任军职、专典禁军和宦官监军制度而实现的.唐代后期枢密使的设置则为宦官控制政权提供了机会.唐代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又进一步加剧了宦官专权.宦官的专权使唐后期政治更加腐败;加深了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考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越剡之游 ,可见其一生曾三游越剡 :首次在开元十三年 (72 5 )春至十五年五月 ,始程地为襄阳 ;第二次为开元二十一年 (733)秋 ,此即著名的“自洛之越” ;第三次系开元二十三年 (735 )春 ,因赴山阴少府崔国辅之约而至。孟浩然第一次游越剡时于广陵与李白相识 ,并在永嘉乐城与乡友张子容会晤 ;“自洛之越”时与崔国辅在山阴过从一时 ,并相约翌年春再会越中 ;第三次由襄阳始程途经江夏时 ,再会李白于黄鹤楼 ,李白以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替其送行  相似文献   

17.
产于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在唐代时始闻名于世。此后历代都将端砚作为贡品进行开采。清代以后,随着民间社会风水意识的深耕化,关于端砚的开采,出现了所谓"矿脉"与"龙脉"之争。其中的纷争既有合理的部分,保护了农业与生态环境;也有出于维护私人利益、控制地方资源而展开的"风水"争斗。士绅、乡族团体与政府的对抗,并最终获取胜利也直接反映了晚清以后绅权的膨胀,及其对地方社会控制权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画眉"张敞     
西汉名臣张敞,曾连任京兆尹九年。期间,先后发生过两件引起轰动的事:一是他亲自为妻画眉,被人在汉宣帝面前告了状;一是他在待罪即将离职的五天时间内,逮捕处决了拒不执行工作命令的絮舜。但综观他的一生: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才识过人,他了解体恤民情,治郡严宽相辅而行,成绩斐然;特别是他系心国是,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功名利禄,甚至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其忠诚、才识、业绩,在历史上都堪称第一流。只因曾为妻画眉,而与“飞将军”李广一样终身不得封侯。  相似文献   

19.
黑齿常之先为百济大臣 ,后为唐高宗、武后时边关大将 ,入唐后除西拒吐蕃外 ,还讨伐徐敬业叛逆和北击突厥 ,因周兴等诬害谋反下狱 ,缢死。然而黑齿常之为唐代做出的贡献 ,及其对百济国的贡献 ,不仅赢得了百济国民对他的拥戴 ,也使他成为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交往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0.
唐肃宗李亨在"马嵬事变"发生后,决策分兵前往灵武,建宁王李倓在决策中具有首倡之功,但是建宁王李倓与太子广平王李俶之间从此开始了权力的争夺。在广平王李俶一派的政治压力下,最终唐肃宗赐死了建宁王李倓。李倓的真正死因,并不在于宦官李辅国等人的诬陷,李倓之死的实质,乃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