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李季平教授的《古史探微》一书,已由齐鲁书社于1990年6月出版发行。本书系作者从其近十年来发表的古史论文中辑选而成,以文章所论内容的时代先后,分为三组。第一组四篇,属魏晋史;第二组十二篇,属隋唐史;第三组五篇,属明清史。作者以辩  相似文献   

2.
《云梦学刊》2010,(1):160-160
《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张京华著)于2009年10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的第十一种,全书共计55万字。该书对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的古史辨派的重要学术论著。逐节细致分析,以此为基础展开若干专题研究。此书经清华大学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光审读推荐并作序。  相似文献   

3.
朱金发 《江汉论坛》2006,(9):100-103
周代燕礼和射礼是相关的礼仪,都使用了《诗经》的许多篇章。燕礼有正歌四节和“无算乐”。前者用《诗》篇章固定,后者则较自由。春秋中期,燕礼用《诗》情况开始变化,四节正歌被抛弃不用,代之而来的是宾主之间酬酢赋《诗》,这对春秋时期的赋《诗》断章取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射礼用《诗》较简单,乐射用《诗》是:天子用《驺虞》、诸侯用《霾首》、大夫用《采蘩》、士用《采蘋》。《霾首》不传,其逸文在《礼记.射义》、《大戴礼记.投壶》等篇中。  相似文献   

4.
金富轼《三国史记》确立"三国"、王氏高丽、李氏朝鲜的古史谱系之后,13世纪出现了一然《三国遗事》和李承休《帝王韵记》两种不同的朝鲜古史谱系,试图捏合古朝鲜、扶余、三韩三种不同古史系统,对后世影响极大。14—15世纪流行的朝鲜古史谱系则不包括扶余系统。17世纪的许穆以夫娄为檀君之子的神话为基础,整合三种古史系统,以古朝鲜系统为中心,建立了新的朝鲜古史谱系。18世纪流行的朝鲜古史谱系是对许穆说的修正,主要是淡化扶余系统,并将在中国正史四夷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沃沮、秽貊诸族纳入朝鲜古史谱系,较具代表性的是安鼎福的《东史纲目》,在补入渤海国之后,这种朝鲜古史谱系一直流行至今。对朝鲜古史谱系的认识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是韩百谦,但其观点未能为后来的学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来函照登     
晋阳学刊编辑部: 我在贯刊1984年第6期所撰之《宗白华传略》一文,查出有几处需要更正:第一节中“绾”为“琯”;第二节中“DrSSLer”为“DieSSLez”;“径”为“经”;第四节中“借冀”为“借些”,“新极”为“积极”;第五节由“6月11日”为“9月11日”;第七节中“MaxDeSSOir”为“MaxPeSSoiz”,“B(?)LSChmah”为“B(?)lSChmann”,  相似文献   

6.
《南风》1985年第6期发表了李雯同志《简论苗族诗歌中的分支开亲》(以下简称《开亲》)一文。文章论述了苗族氏族(鼓社)分支开亲的缘由。阐述了《娥娇与金丹》①两人公然反对已经实行的“族外婚”,要求恢复“族内婚”并且最终得到“胜利”,苗族“鼓社”(氏族)也因此而“寿终正寝”等等。文中有一些论证和提法与苗族古史歌和现存习俗不相符合。为了有利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把黔东南的有关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作些介绍,供《开亲》作者及有志研究苗族婚姻的学者参考。《开亲》对黔东南地区苗族广泛流传的《娥娇与金丹》、《玺乜和玺晋》、《两哥弟开亲》等古代诗歌——即所谓的《分支开亲》歌进行了分析后认为:“上述两类歌虽然不尽相同,一类说的是氏族内部分支开亲;一类说的是兄弟两分支开亲。但是应该说,都是对氏族内部分  相似文献   

7.
“都江堰这个伟大水利工程并非李冰修建”,是喻权域同志在《都江堰古史新论》一文中提出来的“新论”(见《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三期)。他的理由是:都江堰的关键工程宝瓶口和沱江,不是李冰开凿的,而是在“李冰之前就有的”,这才是都江堰“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关于这一切,早已在许多古史资料中得到了证明。然而,根据这些古史资料,究竟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我们同喻权域有不同看法,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8.
屈辞精义     
陈本礼,清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嘉会,号素村。生乾隆四年己未(1739),卒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八十,所著有《屈辞精义》、《汉乐府三歌注》、《协律钩玄》、《急就探奇》,名《瓠宝四种》。又有《焦氏易林考正》、《扬雄太玄灵耀》等书。与乡人结诗社,集为《南村鼓吹集》。 他的《屈辞精义》,凡六卷,各卷但有许多与选本不同之处,一以《大招》继《天问》后,为第三卷,《九章》把《怀沙》《桔颂》置于最后,《九歌》将《东君》置《少司命》后,合《远游》《卜居》《渔父》为一卷,都是此书的特点。卷一置《史记》与沈亚之两传。每节下有“发明”、“笺”、“节解”、“正误”,又合若干小节为一大节,如《离骚》几分十节是也,又多引王逸以来各家说。  相似文献   

9.
一、殉道者与人格之歌的诞生 历尽坎坷的诗人岑琦,近几年连续出了三部长篇抒情诗:《闻一多之歌》、《朱自清之歌》(此二部以《闻一多之歌》为名,1986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雪峰之歌》(《载《江南》1988年第3期)。著名九叶派诗人之一唐湜在《岑琦的两支歌》(《闻一多之歌》一书之《代序》)中称《闻一多之歌》(以下简称《闻歌》)与《朱自清之歌》(以下简称《朱歌》)“是两位诗人斗士的颂歌,两篇崇高的悲剧”;我以为,《雪峰之歌》(以下简称《雪歌》)  相似文献   

10.
壮族民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其中流传于红水河两岸的勒脚歌,就是一种章法回异、结构严谨、风格独特的壮族民歌。所谓“勒脚歌”,就是在一首歌里,某些歌句按一定的规律再次出现,前后呼应、连环相扣,形成回旋复沓的歌唱形式。这种勒脚歌又是多种多样,其中流行较广、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要算五言和七言三节十二句的勒脚歌。它是以第一歌节的上下联分别作第二第三歌节的下联,即第一节歌句分别在第二第三节重复再现。如;  相似文献   

11.
“古史辨”在从事《诗经》研究时 ,首先预设了《诗经》是文学的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汉代《诗经》学的批判。在反驳汉代《诗经》学时 ,“古史辨”提出了历史与伦理的分野。他们认为 ,汉代《诗经》学把《诗经》当“经”而不是诗 ,乃因于汉儒的伦理观念所致 ,而“古史辨”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正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因此伦理观念可以被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这一看法与“古史辨”的历史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密切相联 ,并为反思“古史辨”《诗经》学的理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2(5):66-66
《简单的歌》于2011年3月由海风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周爱勇。该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为简单的歌;第二辑为简单的情;第三辑为简单的事;第四辑为简单的戏。另附有附录和后记。  相似文献   

13.
朝鲜古代名谣《箜篌引》存疑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箜篌引》作为古朝鲜名谣,即是中国古代汉魏乐府之乐曲名称之一,也是《公无渡河》的直接歌名;《箜篌引》来之于街陌,采取"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形式;此歌列入瑟调,一是根据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阴"、"阳"说,二是根据作品悲剧本质;《箜篌引》歌名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尽管复杂,还应主张继续称作《箜篌引》为妥。  相似文献   

14.
1980年,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大学穆哈热姆·艾尔根教授,继前人第四次刊布了一本流传于我国古代西域和中亚其它地区名为《阔尔库特祖爷书》(以下简称《书》)的文学巨著。他还为这本书写了前言,并作了注释。不期而然,在我国哈萨克族民间,很久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名叫《阔尔库特之歌》(以下简称《歌》)的英雄史诗。1982年它也被形之于笔墨,在我们新疆哈萨克文学丛刊《遗产》的同年第1期上披露了。《歌》与《书》在篇幅上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其内容的基本精神却如出一辙。因之,读  相似文献   

15.
唐诗《哥舒歌》中出现的“临洮”一地究竟是指哪里?历来众说纷纭。《试解<哥舒歌>的中临洮》一文(见甘肃《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作者司俊、司俭,以下简称《司文》),为我们指出了三种关于“临洮”的解释,同时又提出了不同意这些解释的新见解。这样一来,《哥舒歌》诗中的“临洮”,就有四种不同的答案,这就是: ①、甘肃省岷县;②、甘肃省洮潭县;③、甘肃省临洮县;④、青海省乐都县(即《司文》所谓鄯州临洮军之防线)。但是,正确的答案只能是一个,这就要求我们详细地占有材料,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通过去伪存真,去揭示临洮地望的真实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十四简“四章”一词,学界看法不一,所言与《诗论》关于《关雎》的评说和历史上对《关雎》的分章均不能严合。通过考证可知,其所指为《关雎》五章中的后四个章节;《关雎》分为五章接近于诗篇原创的分章,是三种分章中最合适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张京华 《云梦学刊》2006,27(1):17-21
1926年6月《古史辨》第一册的出版,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但由于此《书的题名使用了一个单字辨”,而辨”字自古代至近代一向与辩字通用,因此古史辨》的辨既《有辩论”的含义,又有辨伪的含义,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以至当时的编著者顾颉刚和后来的诸多研究““者在涉及此书以及古史辨派”的性质时,意见多有分歧。细加分析可知:在陈述自己的学术研究即对内“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辨伪性质,而在汇编学者的争鸣文章即对外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讨论性质;在1923年5月公开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以前,顾颉刚对古史辨》的阐释多侧《《重于辨伪的性质,而在这篇书信发表之后,顾颉刚对该书的阐释多侧重于讨论的性质。在为古史辨》题《名时,这种辨伪”与讨论”的二重心迹则通过一个单字辨”而隐含了起来。此一字之别非出偶然,而实与现当代学术史的发展背景密切关联。1926年6月《古史辨》第一册的出版,是现代疑古思潮与“古史辨派”的形成标志,但由于此书的题名使用了一个单字“辨”,而“辨”字自古代至近代一向与“辩”字通用,因此《古史辨》的“辨”既有“辩论”的含义,又有“辨伪”的含义,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以至当时的编著者顾颉刚和后来的诸多研究者在涉及此书以及“古史辨派”的性质时,意见多有分歧。细加分析可知:在陈述自己的学术研究即对内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辨伪性质,而在汇编学者的争鸣文章即对外而言,顾颉刚多侧重于《古史辨》的讨论性质;在1923年5月公开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以前,顾颉刚对《古史辨》的阐释多侧重于辨伪的性质,而在这篇书信发表之后,顾颉刚对该书的阐释多侧重于讨论的性质。在为《古史辨》题名时,这种“辨伪”与“讨论”的二重心迹则通过一个单字“辨”而隐含了起来。此一字之别非出偶然,而实与现当代学术史的发展背景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刘梦溪 《文史哲》2022,(2):5-17+165
《尚书》是虞夏商周上古时期的政治图谱和政治伦理典要,“为政以德”是其全部要义。《易·革·彖辞》“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其典要范例。《尚书》综论治道的冠极之作《洪范》,是三代之治的经纶大法。《洪范》第一畴“五行”,是警示权力执掌者兴业举事必须顺天地之变数,合五行之顺逆;第二畴“敬用五事”,是提示天道执行人宜乎具备的五种品质,包括貌的恭敬、言的可信,以及视能正观、听能明是非、思能致精微;第三畴“八政”,属于国计民生、司法治安、军事保卫、祭祀和宴宾等王政职能的分工管理部门;第四畴“五纪”,缘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四时节候的认知和掌握;第五畴“皇极”即大中,“皇建其有极”即立其大中,盖欲建治安之大计大法大纲也;第六畴“三德”实际上是讲三种为政举事的精神理念和实施的方法;第七畴“稽疑”的特别之处在于明确标示,王遇有大事,除卜筮之外,还须征询卿、士、庶人的意见,如果卜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就是“大同”,是为大吉;第八畴“庶征”要求观察王政的庶民验和气候验,即节候所带来的正常或不正常的寒温冷热的反应;第九畴“五福六极”是对整个“洪范九畴”的归结,前面八畴是“五福六极”这个果...  相似文献   

19.
胡士莹先生《话本小说概论》第八章《宋元以来官私著述中所载的宋人话本名目》第四节《<也是园书目>著录的宋人话本名目》云:“《湖海奇闻》二卷:《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大约是传奇一类。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小史’类著录作五卷,并注云:‘余杭周礼德恭著,聚人品、脂粉、禽兽、木石、器皿五卷灵怪七十二事。’”其实,《湖海奇闻》是明人周礼的作品,列入宋人话本是根本错误的。它由于《也是园书目》编者钱曾(清初人)的误定,使清后期姚燮也跟着错了,姚燮在《今乐考证·缘起·说书》里不注出处,实则照抄《也是园书目》。明末建阳书坊刻本《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中《皇明人文》卷十八《隐居静轩》载:“周礼字德恭,余杭县人。幼习举业,累科不第。遂隐居,以著述为事。已而援例赐其冠带荣身,自号其所居曰静轩。尝著  相似文献   

20.
李家骥同志在本刊1982年第5期发表《宗法今解》(以下简称《今解》)一文,对《古史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中《试论西周春秋间的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我们认为《今解》所提出的意见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今解》开头说:“要研究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必须研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杨宽先生《古史新探》一书,从三礼探讨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这里就有很大的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