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传统的翻译标准"忠实"到今天翻译理论家们提出的"伦理",伴随着当代翻译理论全面深入的发展,翻译标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但伦理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发展出来的,各国伦理自然会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而且各国译者长期受本国伦理思想的熏陶,必然会持有不同的伦理观,同一源文本可以产生不同的译本.因此在翻译中有必要建立普世伦理,在各国之间达成一种基本伦理共识,从而避免译者意识形态的偏见,真正达到文化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2.
从译者的翻译实践出发,分析国际译联《译者宪章》中关于译者权利与义务的条例,认为其存在着伦理规范导向、服务对象、再现文本以及伦理形式与实质内容等种种翻译伦理困境。应根据契约伦理、期望伦理以及信任伦理给翻译职业道德准则以准确的定位,为我国翻译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梦溪笔谈》英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由王宏教授主持翻译的《梦溪笔谈》在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PathsInternationalLtd.)成功出版,这是中国译者在中国典籍对外传译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梦溪笔谈》属于复合文本类型。基于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赖斯的翻译类型学和“文本内容决定文本形式”的理论以及诺德的翻译过程基本类型理论,通过具体实例对《梦溪笔谈》中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进行详细分析,提出需要针对典籍科技不同文本类型、不同条目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奎因等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可测知性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翻译的不确定性不仅限于言语行为上.结合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以及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关联一顺应的过程.因而,翻译的不确定性因素尤其表现在译者解读文本时的认知层面上和译出文本时的目标语选择过程中:译者认知假设的差异、意义生成的动态性、语言的固有特性和语言选择的不确定性等.对翻译不确定因素的探讨使我们对翻译活动的本质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事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5.
戏剧翻译必须准确译出人物的语言特色,从而完整再现原作的风格。而译者的风格则通过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原作的现实态度、遵循的翻译标准等方面呈现给读者。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两个汉译本的分析,论述了戏剧翻译中译者风格的显形。  相似文献   

6.
复译将竞争机制引入同一部书的翻译,同一名著的不同译者之间存在着争夺读者、争夺市场及争夺翻译史地位的竞争.作为最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孙子兵法》以其文本的开放性与召唤结构邀约着众多译者解读,其中英文译者即多达数十位,译者间的竞争极为激烈.卡尔斯罗普是最早将《孙子兵法》译入英语世界的译者,紧随其后的的贾尔斯对其译本百般挑剔,提出了“近乎无礼的”批评.这种批评本质上是后世译者对前驱译本的误读,其目的在于扭转竞争中的迟到劣势,廓清自己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7.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文章选择《呼啸山庄》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文本,从词汇、语态以及会话层面较为系统地分析译者性别对文学文本翻译的影响。分析表明:译者的性别与译者的文化身份一样会对翻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性别的译者对于异性话语的“性别化”处理。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来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主要发现:(1)不同时代的译者采取相似的翻译策略遵循了相同的翻译规范,这是由特定文本类型本身及其目标读者的内在特点决定的;(2)不同时代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遵循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这主要受到不同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主流翻译期待规范的影响,也受到译者本人对潜在翻译规范不同理解及选择的影响;(3)几个不同的翻译规范总是同时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在翻译规范互相抵触之时,译者需自己决定对翻译规范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受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文本形式较之于内容,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予以忽视或重视不够。但文学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内容的载体——形式。形式本身是文学艺术的必要构成成分。译者能否成功再现译出语的艺术形式,决定着文学翻译的成败。在文学翻译的众多层次中,文学语言的声韵、结构和文学意象是三个基本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把握这三个层面决定着能否再现原文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0.
《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围城》英译本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但也有些评论者对译文持有异议。他们用单一“归化”的翻译标准评判译文,认为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从译文202条注释对象入手,运用穷举法,着力探明《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译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究其原因,这种策略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环境以及赞助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个世纪以来,对《名利场》翻译的研究大体还处在语言层面、文学层面上,而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研究相对偏少。本文以杨必、贾文浩、贾文渊的两个译本的前言为例,采用韦努蒂伦理观,从伦理道德层面上来解读译者在翻译时是如何受到本土文化、历史层面的冲击,从而使译者翻译出来的译文与原著在伦理层面上存在冲突,因此,从中可以看出译者在对原作翻译中是否进行了人为的操控,使得自我身份凸显。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与《葬花词》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分析杨宪益、戴乃迭、霍克斯和许渊冲等译者在英译《葬花词》中的不同风格和取向以及对《葬花词》三个译本的音、词、句、篇章各层面进行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后可以发现,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强弱程度直接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产生影响,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充分体现类似作品的创作用意。男性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同样值得研究,应引起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切入,来探悉译者母语文化语境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本文所探讨的文化语境对译者的影响,也是从文化的维度,来说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是受着文化的极大影响的,译者的文化语境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及对文本的择取,这也就使得我们对异域社会才能有多种多样的了解;同时,文化语境影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和内容,也就使得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复译将竞争机制引入同一部书的翻译,同一名著的不同译者之间存在着争夺读者、争夺市场及争夺翻译史地位的竞争。作为最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孙子兵法》以其文本的开放性与召唤结构邀约着众多译者解读,其中英文译者即多达数十位,译者间的竞争极为激烈。卡尔斯罗普是最早将《孙子兵法》译入英语世界的译者,紧随其后的的贾尔斯对其译本百般挑剔,提出了"近乎无礼的"批评。这种批评本质上是后世译者对前驱译本的误读,其目的在于扭转竞争中的迟到劣势,廓清自己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译者是汉语典籍英译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对译作有重要影响.翻译伦理的回归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规范依据.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基础,以《醒世恒言》的英译本为例,从再现伦理模式、服务伦理模式、交际伦理模式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正确发挥译者主体性,为汉语典籍英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特殊的政论文体,政治演说辞具有特殊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其翻译牵涉到文化、语言和政治问题。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不同的政治演说辞或同一政治演说辞的不同部分可属于不同的文本类型,体现出不同的文本功能。译者应根据政治演说辞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进行动态的权衡,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文化转向与译者伦理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活动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语际、人际以及跨文化的间性特质内在地赋予其伦理的维度并呼唤伦理层面的思考。文章在分析翻译伦理的源起与流变的同时,对文化转向背景下译者所应遵循的伦理范式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以译前分析为基础,对契诃夫的作品《胖子和瘦子》进行分析,对比多种译本,证明译前分析的必要性。译前分析可以使译者在翻译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为译者提供文本接受者、文本类型、篇章结构等文本内部和外部信息,从而使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准确地采取相应翻译策略,保证译文的质量。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及话语分析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译者的个人兴趣和审美风格密不可分。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主要从文本分析层面探讨其翻译风格与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互动联系。翻译家查良铮认为诗歌翻译不应完全拘泥于"以顿代步"的译诗原则,而应该在原诗的基础上,遵循"牺牲"和"补偿"的原则,充分运用注释在翻译中补充说明的功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诗歌翻译应遵循"以诗译诗"的原则,译诗应在风格和内容上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20.
《简爱》是闻名世界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已有诸多版本。本文根据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三条重要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视域与视域的融合,重新审视翻译中的重译现象。翻译是历史性的行为;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使不同时代的译者重译同一文本成为可能;翻译是个体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成新视域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