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物炭为核心的秸秆炭化还田技术不但为秸秆等农林业废弃物提供了一条变废为宝的出路,更为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固碳减排提供了有效手段.生物炭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对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环境和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加大生物炭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制定生物炭行业技术标准和生物炭减排计量方法;立项支持生物炭产业研发项目,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尽快成立国家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逐步促进农林废弃物的炭化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生物炭技术研发合作,成立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利用空间巨大,但在现实中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率仍然较低。农户秸秆出售是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首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农户秸秆出售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在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秸秆出售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种植棉花面积越大,其出售秸秆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秸秆收购市场的便利与完善会促进农户出售秸秆;对秸秆综合利用认知水平较高的农户会更多地选择出售秸秆。为此,政府应当制定及落实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不断完善秸秆出售的市场条件,加大对秸秆处置行为的宣传力度,以期进一步提高棉花秸秆出售比例使其得到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5年辽宁省"百村千户"调研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加入合作社对农户农业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非社员农户,社员农户采纳农业新技术的倾向更高,加入合作社显著提高了农户农业新技术采纳水平,且对种植大户和多元化种植户的促进作用更大。加入合作社对农户在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设施、耕作方式、田间管理、储藏加工、灌溉方式、无公害生产等农业新技术采纳上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无公害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大,对农药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小。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合作社有助于提高技术可及性和议价能力,进而促进农户采纳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2年江苏省水稻主产区农户关于气候变化的感知、适应行为及生产投入产出的调研数据,利用交互式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就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行为对水稻经济收益的影响,并判断感知和适应行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农户对气候变化存在感知和采取适应行为,对水稻种植的经济收益均会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感知基础上的适应行为对水稻经济收益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增加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是农户选择最多的适应行为,但其会显著降低水稻经济收益,而农户选择"使用新技术"程度增加1%,可显著提高水稻成本收益比例约0.24%,且"调整作物种植时间"和"选择新品种"也会对水稻经济收益产生正面影响,"修建基础设施"和"改善农田周边环境"则需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研究认为,政府需要加强农民气候变化知识和适应行为的宣传、培训与教育,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以达到农户科学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和稳产增收目标。  相似文献   

5.
农户秸秆还田意愿和采纳行为的不一致性制约着秸秆还田的推广。将农户主观认知和外部条件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构建MOA拓展模型,分析能力和机会的双轮驱动能否促进农户秸秆还田意愿向行为转化,并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不同群体间意愿和行为的关系以及能力和机会对意愿—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需求端的堵点在于农户意愿未能转化为有效需求,供给端的堵点在于技术不能满足农户需求;农户生产习惯和生态知识、技术的可获得性能促进其还田意愿向行为转化;在高群体一致性组别,技术的可获得性和生态知识正向调节农户意愿—行为的关系,而在低群体一致性组别,生产习惯正向调节意愿和行为的关系。因此,从秸秆还田供给侧出发,基于农业农村农户实际情况优化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精准服务是推动秸秆还田的关键步骤。同时,创新宣传内容与方法,找准农户差异优化生产习惯,提高农户生态知识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机械作业条件亦是实现秸秆还田供需匹配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4省24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例,对不同土地规模农户的经营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规模农户在劳动力配置、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和水稻生产技术采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进一步对不同土地规模农户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小规模农户的水稻单产高于大规模农户,但大规模农户的水稻生产的亩均经济效益要高于小规模农户.  相似文献   

7.
农户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营主体,可持续农户行为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机制。本文以东昌府区为例,实证研究了当地农户的经营投入、种植选择、农户的消费、资源利用和农户的技术应用等行为,论述了利用农户科技应用与推广机制、农户经营组织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决策与调控机制去引导农户行为,从而建立可持续农户行为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764户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 换概率模型,在反事实框架下评估了新媒体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 的影响效应,同时检验不同类型新媒体的作用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①新媒体使用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实际 使用新媒体的农户若未使用新媒体,其生物农药采纳概率将下降26.5%,实际未使用新媒体 的农户若使用新媒体,其生物农药采纳概率将提高32.9%.②不同类型新媒体对农户生物 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短视频类、社交通信类和内容聚合 类.③从群组差异性来看,新媒体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种植面积较小的农户生物农药采纳促 进作用更大.④信息能力在新媒体影响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建 议完善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机制,增加有效信息供给,加大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有序 引导不同资本禀赋农户使用新媒体获取学习农业技术信息知识.  相似文献   

9.
农业秸秆综合利用中农户意愿和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我国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但由于缺乏充足的燃料,许多生物质发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农户对农业秸秆供应的意愿和行为是影响秸秆收集利用的关键。利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影响农户意愿和行为的主要因素,继而用Logistic模型分别探讨这些因素对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对农户秸秆供应意愿和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分析结果为促进意愿到行为的转化提供了依据。为提高农户秸秆供应意愿和行为,本文提出了全新的秸秆收集模式,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该模式对农户意愿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
推广农业技术已经成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陕西省672户区域公用品牌猕猴桃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利用TPB模型和Biprobit模型分析了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生产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符合TPB理论模型,两者为弱正向相关关系;第二,农户对生物防治技术认知特征显著促进农户采纳生物防治技术的意愿和行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了解和需求、认为生物防治技术有用并能够掌握,是提升农户技术采纳意愿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第三,技术推广主体和推广手段对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有差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仅提高了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现代农业示范园仅促进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行为,农技人员田头指导也只能增强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但技术培训对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意愿和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与水稻种植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产专用性与不确定性视角,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资产专用性与不确定性对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部分通过显著性检验;家庭中50岁以上务农劳动力越多、村庄交通条件越好,农户选择种植两季水稻的概率越低;务农劳动力兼业、拥有整地机械、灌溉条件越好,农户选择种植两季水稻的可能性更大,其中务农劳动力通过兼业使劳动时间错峰配置实现劳动力最优利用,最终使农户倾向于种植两季水稻。水田面积与稻农选择两季水稻种植模式呈现倒U型的关系;家庭务农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占比等控制变量对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显著。政府应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应对农业劳动力不足与弱质化的问题,提高农户种植两季水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人工,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旱作区开展示范应用,并得到快速发展.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农户的选择行为对其推广和应用将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通过农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户主是否接受过保护性技术的相关培训、秸秆是否主要还田,以及农户对保护性耕作的预期收入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业选择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使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方法,利用江汉平原347户农户水稻种植微观数据,分析了不同经营规模下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均值为84.76%,技术效率与经营规模呈现“倒U型”关系;劳动力、化肥、机械以及种子投入对水稻单产有着显著负影响;在不同规模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中,受教育水平、农户家庭规模以及土地转包对技术效率有着正向影响,农户负债对技术效率有着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低碳农业技术的尴尬: 以水稻生产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整理和农户调研分析发现,采取保护性耕种作业和水、肥管理等低碳技术措施,能有效提高水稻固碳减排效果;从产量来看,免耕措施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前茬作物秸秆还田措施增产效果变异系数大,化肥配施有机肥的增产效果较显著,放任地不施加任何技术措施的生产方式将使水稻产量显著下降;从成本收益看,多数低碳技术措施的物质成本增加高于其产量增加带来的收入,而且投入的人工量增加.推广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需要采取政策措施消化成本增加,提高种植水稻的相对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及责任主体,其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偏好及选择行为直接关联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基于588户果农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对陕西省猕猴桃种植户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选择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果品种植面积、果品收入比、是否加入农业经济组织、果品认证作用、是否参加过质量安全控制培训、是否按规施用农药对农户果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使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年龄、劳动力数量负向效应显著,性别、文化程度、果品种植年限则影响不显著。为了有效调节猕猴桃种植户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选择行为以提高猕猴桃质量安全水平,建议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以逐步扩大果品种植面积;培育新型职业果农,并引导果农加入农业经济组织,加大果品质量认证力度;强化果品质量安全控制培训,努力构建果品质量监管体系;有效整合优质人力资源以搞好果农代际传承。  相似文献   

16.
为禁止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公共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试图杜绝农户的秸秆焚烧行为,但政策效果欠佳。为研究影响秸秆禁烧宣传有效性的机制,从解释水平理论出发,设计2(农户解释水平特征:高或低)×2(宣传指向:自己或公众)×2(宣传结构:收益或惩罚)的情境问卷,以江苏、安徽、河南3省6县521个小麦种植户为样本,研究影响秸秆禁烧宣传有效性的因素。结果发现,收益宣传结构对高解释水平农户秸秆禁烧行为有积极影响;惩罚宣传结构对低解释水平农户秸秆禁烧行为有积极影响;宣传策略凸显公众-惩罚时,对低解释水平农户参与秸秆禁烧行为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亲环境技术是一种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能有效改善当前日益凸显的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本文从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分析入手,运用Binary choice模型,探讨影响农户亲环境农业技术选择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户表现出对亲环境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农户的亲环境农业技术选择行为与农户人均年收入、人口、政府是否给予亲环境技术补贴正相关,而与种植面积负相关,对采用亲环境技术而导致粮食减产的担心也是阻碍其选择行为的因素。研究结果为促进亲环境技术的推广及相关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经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农户化肥施用低效率是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利用4省577个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基于SFA方法的单一投入要素技术效率测度模型,对我国农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农户的平均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仅为0.35,存在很大的节肥空间;户主年龄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施用技术效率都起到了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耕地细碎化、劳动力外出务工却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户主受教育年限、种粮补贴和水稻商品化尽管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无助于其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水稻兼业户的生产行为对于我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农业技术在兼业户间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兼业户的生产效率,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以江西省11个地区的调研数据为依据,从五个方面分析水稻兼业户的种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水稻兼业户需求最高的农业技术是高产、省工省力等技术;种稻大户、科技示范户在水稻兼业户中的技术扩散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出来;种稻收入比重、是否从事重工建筑业对水稻轻简栽培技术应用影响显著且均成正向关系;种稻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农户在提高收入的期望下对技术的投资意愿越高;而从事重工建筑业则通过采用省力技术来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20.
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湖区、平原、丘陵3种地形的838户种稻大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技术应用时机选择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地形上种稻大户农业技术应用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不同。在湖区,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户应用农业技术的时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平原地区,水稻种植收入比重、获取信息来源途径及数量对农户应用农业技术的时机有显著正影响;在丘陵地区,家庭总收入、劳动力工资评价、农业基础设施评价对农户应用农业技术都有显著正影响,而家庭外出务工人数有显著负影响。为此,提出要促进教育和增收,同时增强信息沟通;要优化外部环境,丘陵地区要格外注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