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韩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儒教文化一直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儒教文化是韩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儒教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深深扎根于韩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文章简单概括深受儒教文化渗透和影响的韩国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再论述了儒教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同时,文章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三个层面剖析儒教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之后,总结了韩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韩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今天的韩国,以祖先祭祀为本质内容的中秋丧祭文化既是对韩国人最重要、在韩国社会中覆盖最广,又是最具韩国人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实,从新罗开始至整个高丽时期的近千年,韩国人的丧祭文化还是以佛教式为主导。然而,从朝鲜王朝开始,随着朱子学的“一统天下”和《朱子家礼》的普及,丧祭文化逐渐转向儒教式。这种转向不仅在丧葬形式上,而且在生死观上也都表现出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在地两班”以“奉祭祀,接宾客”的生活方式,又为儒教丧礼文化在韩国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韩国的儒教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建构(2)金强一二、韩国儒教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功能由于韩国儒教的令人窒息的保守性质,它几乎不具备从自身文化的框架中脱胎换骨为崭新文化形态的可能性,也没有逻辑地引发近现代的民主、平等、科学、法制等精神的文化基因,因而,某些现代...  相似文献   

4.
韩国的文化转型以其社会经济转轨、制度创新的形式,实现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体性变革,从而体现韩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在对传统儒教价值观的改造与发展中,韩国寻找到了一条在儒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的路径。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韩国企业价值观也出现了明显的嬗变,集中表现在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价值观转向;由权威主义向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转向;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兼顾的价值观转向等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韩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儒教文化与韩国现代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并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着韩国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及整个经济文化生活。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 ,韩国社会已从农业社会发展成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本文对儒教文化在韩国现代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将如何演变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分析韩国现代社会儒教文化背景和儒教文化功能,并阐述如下几个观点:(1)形成价值观之两极的东西方文化不仅具有相互融合的可能,而且具有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的文化形态;(2)就儒教的历史合理性而言,其伦理价值观念未必能体现时代的精神,因而,无论儒教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功能,都只能看作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具备普遍有效性,因而,儒教能否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将取决于对其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金庸小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以儒家主流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成法”,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理念进行了侠的思想实验.金庸小说思想实验的最终结论是必须“变法”,以《鹿鼎记》为核心,金庸小说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变法”系统,并最终在他的社会实践中得出了“自由+法治=稳定+繁荣”的结论,由此构建起了金庸小说的新法家文化形态.这对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与重现武侠光辉,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现代化与传统因素、目前正处于政治渗透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正在或即将取代种族、传统、血统等价值观成为人类社会的认同价值,这种认同价值由于其"非排斥性"产生了具备和谐社会特点的理性、协商、妥协的平衡利益冲突方式.因此,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为目的的道德型文化和以“求治”为目的的政治型文化。其政治理想是稳定 ,哲学理想是中和。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文以载道。这种以“入世”为主导的儒家文化和以“出世”为主导的道、佛思想互补而形成的独特的东方文化精神 ,必然会影响文学创作并积淀、渗透其间。这种影响最早显见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时下进行的文化重建中,必须特别注意宗教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位置,看到以佛教、道教等为内容的宗教因素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其次,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关于宗教批判的论述,因为只有当理论上认识清楚以后,才能科学地分析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文化体系中也有宗教的正常位置。第三,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中国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局面,所以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必须遵循“积极引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由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由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郭齐勇教授及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锡源教授共同主持。  相似文献   

12.
在韩国的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东西方文化资源的影响又是促进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为此韩国建立起以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道德体系,发挥着其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保障社会整体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3.
宗教及其文化以人类特有的精神性符号表达了社会的本真.社会进步本质上表现为文化思想模式传承与变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动的诸多复杂因素中,唯有与传统相关的精神文化因素是最稳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以毁弃传统为目标的"新思想"却无法摆脱自身内在的逻辑悖论而给社会带来可怕的灾难.传统伦理精神和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和国家政治、法律等几乎所有制度的基础.近代以来,摧毁自身传统导致社会历史倒退的教训远大于传统对社会变革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起自20世纪初叶的传统文化解构风潮,其对象是已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秩序,而文化传统尤甚。解构滥觞于尼采,尼采思想的核心是“破旧立新”。解构风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巨大的杀伤力。解构之祸不仅给中国人造成政治观、社会观、文化观的大混乱,更造成了空前浩劫。探讨解构的来由、过程与后果,呼吁尽快结束这种无谓的解构,因为文化大厦并不是在一种形态置换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中建树起来的,而是在不同形态的扬弃、浸润、糅合的过程中成长发育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文化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腐朽没落、西方资本主义却迅猛发展并开始打开中国国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一方面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走向衰微,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使西方文化开始浸入中国并形成文化冲击,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期。曾国藩文化思想,既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其独特的文化实践的产物。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脉络,是晚清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折射,其形成有其哲学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初步形成、逐渐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广告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传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告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广告的传播特性和社会影响力使之在文化传播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些因素决定了广告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传播意义。广告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世界中以独特的现象与意义出现,与其他文化形态同构社会文化的大系统,形成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气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而无论哪种广告都应该传播先进、健康的文化,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帮会文化"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既往的帮会研究,主要看重于渊源与历程.本文从文化史的视野,提出“帮会文化”的概念并加以剖析,认为:“帮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帮会文化”是一种游离于中国传统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外的特殊形态的亚文化;“帮会文化”是具有非制度性和反文化性的病态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哲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中国文化哲学是围绕着如何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课题而展开的 ;其基本内容是对古今中西文化的诠释、比较、评价和选择 ,以重建中国的现代文化 ,进而为重建新的社会模式提供一种内在的深层结构性规定 ;其讨论的焦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诠释和选择 ,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重建 ,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 ,使文化哲学问题的不同侧面得以凸现 ,人们对文化哲学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也有所侧重 ,从而使百年文化哲学研究呈现出几个高潮  相似文献   

19.
东亚诸“小龙”的腾飞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儒家文化,而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加普选基础上的代议民主制再加儒教伦理温情“三合一”的结果。所以中国现代化中的借鉴态度是:在制度层面,坚决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宪政体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背景,在文化层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和对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承优剔劣。仅就儒学而言,应使其成为一种伦理生活的样态,而不是政治生活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古琴文化的当代发展是一种新的文化建构过程,资本转换成为历史记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形成新的文化表征之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行为规范的维护与利用、文化主体社会角色分化而产生的不同需求等外在社会因素对传统古琴文化内涵的冲击,导致了人们对古琴传统边界当代消解和古琴现代文化表征多样化的疑问.结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从公共文化视角对古琴文化“资本化”发展的当下局面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