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北魏官吏考课制度是随着其政权的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随着孝文帝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北魏原是与十六国后期其他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并存的一个小国,其俗宽简,民不知禁,政治设施比较粗疏落后。但是,在封建化过程中,其历代统治者大都能积极吸收汉封建文化,尤其重视各项政治制度的建设,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一套政治措施乃属“随时制作,非通世之长典。”因而能够不断加以改进。他们将对官吏的考课视作“国之恒典”,高度重视。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北魏考课制度由不够完备到比较完备,逐步建立了一套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2.
监察官吏的选拔制度古已有之。在封建监察制度建立初始的秦汉时期,封建王朝是制定了监察官吏的选拔、任用、奖惩等办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增设了一批如校事刺奸、丞相左丞等新的监察职官。唐代对以卑察尊的体制作了重大改革,泛监察官吏分为高、中、低三类。对于高级监察官员,提高他们的官等。如御史大夫,其官等起初为从三品,提高到正三品。宋朝建立以后,在吏部之外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改为审宫院)“以分中书之权”,与此同时,废除了唐代宰相推任御史的制度,改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的官吏铨选机构大都是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管理,台官的任用则主要由都察院掌握。清承明制,制定了《钦定台规》,对严格选拔监察官吏有了很大发展。由此观之,历代监察官吏的领导体制虽  相似文献   

3.
关于魏晋官吏考课制度研究的两个问题杨普罗魏晋官吏考课制度外观与执行实况之间,矛盾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为加强集权统治,不断想方设法加强考课,在继承旧制的同时还有所创新和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竭力阻挠、破坏考课的进行,考...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拘,以天人合一为思维导向,从制度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度,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他使辞育制度‘j官吏选拔制度相结合,为封建专制政体开辟了高质量的、稳定的官吏来源,并从苏度上落实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他进一步强化了宗法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功能,使儒家忠孝一体的说教,上升到制度范畴的层面,并转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他采儒法之善,辉以阴llH五行学说,使儒表法里(或曰阳德阴法)的统治方略,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治国“范式”。这些,为其实现思想方面的一医天下、道一风同的理…  相似文献   

5.
《周礼》一书所提到的"六计",是战国时期考课制度的高度总结,对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六计"所包含的六项考核指标,展现了战国时期考课制度品行和能力并举而首重品行的特点。从考课的时限而言,《周礼》中的考课不仅有日考、旬考、月考、季考,还有年度考课和三年大考;从考课的对象而言,涉及国家各级各类行政部门。可以说,《周礼》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整套繁复细密的考课体系。  相似文献   

6.
唐律中关于官吏罪责追究的严密而有鲜明特点的制度,是唐代吏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研究唐律中关于吏治的内容,对于深入了解整个封建吏治,乃至了解整个封建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唐朝官吏在法律上处于既享有特权同时又受从严监督的双重地位。唐代统治者根据封建地主阶级传统的宽猛相济的法律思想,刑律对违法犯罪官吏处置的制度及原则都明显地表现有软硬兼施的两个方面。唐朝的官吏在法律上确实处于享有特权的地位。以“八议”为主要内容的特权制度,不但保证官  相似文献   

7.
封建官吏的俸禄制度,是战国秦汉时期统治集团在酬给方式上进行的一项重大变革,这项制度确立之后,奴隶制度时代授民授疆土的世卿世禄制遂告废止。这使俸禄成为封建君主驾驭和控制封建官吏的一种主要手段,从而在君臣之间形成了“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封建雇佣和依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而且,由于封建官吏的俸禄不再由本人直接敛取于民,而由封建国家在全国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研究方面,夏、商、周三代一直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这既与史料的残缺有关,也与论者对考核制度的某种误解有关。习惯上不少论者总是以为官吏考核制度是封建君主制的产物,所谓奴隶制下的世卿世禄制不可能有什么对官吏的考核。其说看似有理,但难以解释文献记载何以时常提到三代考核之事,同时也让人感到战国考课制的盛行缺乏某种深厚的历史渊源,而这确乎  相似文献   

9.
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官,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府工作人员,一经录用,就长期任职,所以又称为常任文官,整个文官体系称为常任文官制度。 常任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的过程中,并在总结资产阶级的“政党分赃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在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官吏的任用和升迁,主要取决于他们的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而  相似文献   

10.
<正> 考课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一定标准考察课责在任官吏的功过善恶并据以进行升降赏罚,是各代社会整饬、改善吏治的一项重要制度,与各朝政治以至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考课之制,大约早在古代设官分职之后便随之产生了,只是各代考课之法不同,多次交易,没有形成固定的方式、周密的标准和严格的黜陟制度。至隋代,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考课制度有一定进步,但也有不少疏漏之处。唐代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器进一步强化,封建  相似文献   

11.
对于考课,亦即干部考核制度的研究,是政治制度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考课制度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当代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斗争形势的制约,其基本内容是由封建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决定的。本文主要讨论北宋官僚队伍中为数最多的中下层文职地方官的考课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完善铨选制度“宋承唐制”①,建立了以扩大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官僚机构,中央集权达到空前高度。宋太祖在对唐末五代之制进行损益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官制,至太宗时官僚机构已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宋真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并采取许多创造性的措施,使宋初官制日臻完备。第一,确立了磨勘制度。磨勘是官员叙迁的手续之一。磨勘法是宋代铨选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制度,它源于唐、五代对官吏的审核考课法,经宋太祖、太宗两朝逐步酝酿,到真宗时正式确立。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命翰林学士和文班升朝官等,在现任或曾任藩…  相似文献   

13.
金朝重视对县级官吏的选任,采取军功世袭、荫补、科举、荐举、流外出职、纳粟补官等途径选任县级官吏。县级官吏承担着宣导风化、劝课农桑、平理狱讼、捕除盗贼、禁止游惰、储粮赈济、安全防卫等方面的职责。金朝对于县级官吏的管理,开始实行廉察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业绩考核。章宗时定考课法,制定了四善、十七最之制,由此决定官吏的升迁或罢黜,清廉练达者升迁,贪污腐败者罢黜。这些选任与考核措施,对于激励基层官吏,提振职官队伍,肃清官吏中的贪赃枉法与不称职者,提高县级官吏执政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官俸是国家付给官吏的报酬。罚俸是一种行政处分。罚俸制度是为着强化皇权、驾驭百官,也是为着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所采取的一项措施。明代封建统治者在谋求治国理民的策略中,总结了历代罚俸制度的经验教训,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行了这一制度,探讨明代罚俸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得失,有助于全面了解明代的政治制度。 有明一代,历时二百七十余年。由明政府制定颁行的罚俸政策前后不尽相同,依据罚俸原因划分,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上书论劾忤旨的处罚。明代历任皇帝无不提倡官吏上书言事,不仅明确提出:“凡朝廷政令得失,军民休戚,百官邪匿,皆得言之”,而且还把能否直言作为鉴别官吏忠不忠的重要标准,宣称“言而不直者,亦非忠也”。可是,有不少官吏则往往因其建言论劾不合朝廷的心意而受到罚俸的处分。此类情形,可分为下述四种:  相似文献   

15.
初唐统治集团一直把准确地订击犯罪及预防和减少犯罪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来追求。唐统治者认为,对司法官吏必须进行法律监督,防止这些官吏因其职司而佝私枉法,如他们可以因为追求考核评比指标而不守法。为此,唐太宗于贞观元年曾说;“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1]贞观十六年又说:“夫作甲者欲其坚,恐人之伤;作箭者欲其锐,恐入不伤。何则?利在称职故也。”[2]为了对司法官吏的司法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唐统治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君臣上下确立以身作则,一断于法的思想,同时,在制度…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现代西方各国政府对其文官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英国于19世纪中叶最先建立文官制度,此后,西方各国纷纷仿效。文官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旧的封建官吏制度滥用恩宠,用人徇私的“恩赐官职制”,和在总结资产阶级两党制形成初期“政党分肥制”等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所谓文官,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指不与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在两汉时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如隋朝在中央专设御史台,作为全国官吏的最高监察机关;唐朝中央御史台下,分设三院,分察百官。这种监察制度,由于封建官吏的阶级局限,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在维护封建集权的统治中,在惩治贪官、澄清吏治中,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赋税和徭役是封建国家剥削和奴役农民的主要手段,是封建国家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首要前提。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封建统治者深知赋税的重要,“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宫禄食,庶事之费”。他们“强迫农民交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历代王朝都把赋役视作头等重要的大事,制订了各种严密的制度。明初的鱼鳞图册制度就是为保证赋税的征收而制订的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 宋人苏洵说过:“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嘉祐集》卷9)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明了这个道理。为了实现吏治的清明,他们无不在设置大量官吏的同时,建立与赏罚制度相结合的考绩制度。古人对考绩制度的称谓不尽相同:或曰考课,或曰考核,或曰考绩,或曰考校;但就其内容而言,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绩程序,二是考绩标准,三是奖惩办法。我国古代考绩制度之雏形始见于周代,时称“巡狩朝觐”。根据这项制度,各级行政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自从进入封建社会,统治制度逐步完善,但是,封建官吏腐败现象的不断产生,又严重地危害着封建统治制度的巩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政府除了改进官吏的选拔制度,又逐渐地在任用官吏时实行回避制度,以期减轻腐败现象,澄清吏治,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萌芽于汉代,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清代,其间虽有继承关系,但从这三个时期之间的关系来讲,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自己的统治经验中产生和完善的。 一、回避制度的萌芽时期——两汉时期 差不多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建立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