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很多专家、学者对"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作了明确的界定,但都不同程度存在些问题.笔者认为,"香港文学"是具有华人血统的香港作家用华文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学因素;"香港作家"是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不管现在或以前居住在香港还是国外)最后的落脚点在香港、具有华人血统并用中文进行写作、曾出版过文学作品或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包括文学评论和翻译著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城市同文学,越来越成为一些研究者注意的主题。而对于“香港,其城和文学”这个题目,研究者应该给予的注意会更多些,因为香港文学同其所处都市的生存环境之间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学或发展、或窘迫,都与香港经济成长与社会转型相联系,而“1997”将带来的社会变动也使香港文学开始“移步换形”。这里要探讨的正是这个题目的一个侧面。香港文坛曾蒙受的“文化沙漠”的恶谥如今早已消隐,人们看到20年代末期以来香港文坛时有文星汇聚,文阵对垒,但香港文学更具有自身地位的,恐怕还是始于香港经济高飞的70年代。而此后资讯发达,开放自由,人口移游急剧的香港商业社会的形成,更是直接影响了香港文学复杂而多样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人们习惯于把1984年12月19日至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日的这一段倒计时数的读秒时刻,称为“过渡期”。在这历史的“过渡期”中,香港文学本身的香港特色日益鲜明,硕果累累,举世瞩目,在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进入“过渡期”后,香港作为联结海峡两岸乃至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家立足香港,放眼于全球性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大文学圈,成为沟通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文学桥梁,同时也是沟通五大洲所有的华文作家的一座桥梁。可以这样说:香港文学在“过渡期”的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走向21世纪的香港儿童文学蒋风香港文学的历史考察从香港儿童文学的历史看,有本土色彩的儿童文学还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过去虽也出版过一些本地的儿童读物,但大多是内地儿童读物的翻版或改写;历年来也不断有儿童报刊在香港创刊,但很少有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有人断言,“香港文学在香港,香港文学研究在内地”。此话并不全面。香港学者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比内地还要早。还在内地闭关锁国的1964年,罗香林教授就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过《中国文学在香港之发展》的专题报告,不过他谈的是在香港的中国文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香港文学,且当时还未有明确的“香港文学”概念。到了1974年9月,吴萱人在《学苑》发表了《20年来香港文学的嬗变》,从宏观上论述了与内地文学分流后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1975年7-8月,香港大学文社主办“香港文学40年文学史学习班”,编印了《…  相似文献   

6.
《香港文学》自1985年11月创刊,至1988年4月,刚好创办40期。40期,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数目。虽然比起在这之前许多在步履维艰中苦苦支撑的香港文学杂志,这已经是一个很难得很幸运的数字了。许多人说,在香港办刊物不容易,办文学杂志更难。虽然香港报刊很多,按人口平均可谓世界第一,但文学杂志却寥若晨星,极为难  相似文献   

7.
﹃香港文学书目﹄读后〔澳门〕邓骏捷香港文学成绩喜人,种种风格和流派的作品珠玉纷陈;加上香港文学与内地现当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香港文学更为繁杂丰富。香港的出版业极为蓬勃,各类作品与评论得以大量发表和出版,促进着香港文学的发展,也保存了大量史料。...  相似文献   

8.
香港“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述评艾晓明前段,在香港由岭南学院中文系,岭南学院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1996年“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是一次颇富成果的大会。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新加坡、台湾和中国的学者,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  相似文献   

9.
“1997:中国与世界华文文学新格局”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凤亮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对于包括香港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也形成深远影响。香港文学的历史、现状、特色和“一国两制”下的发展前景、香港回...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汉语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新时代的开启和五四"人的文学"传统的延续。两者"共存"于文学分割中的流动,成就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的基本版图,形成多元复杂情境决定的文学格局,也使得这一时期不同空间的文学产生密切的内在联系。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文学流动提供了最丰富的旅外和在地形式,并在日后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文学中得以充分展开,显示了"旅外"源头和"在地"资源的丰厚,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学的流动性叙述,即在不同时空汉语文学的内在联系中把握文学的存在。这一文学史观让人把握到由"1949"而断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丰富的差异性中呈现出的历史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人口流动,可以分为地域流动和社会流动两种。在中国,人口流动又可以分为改变户籍的永久性人口迁移和不改变户籍的暂时性人口流动。工业革命以来的实践证明:人口流动和迁移是各国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人口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采取直接转移或间接转移的...  相似文献   

12.
香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近代香港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现代香港新文学和中国内地的文学连成一片,并不具有鲜明的本上特色;1949年以后的当代香港文学则逐渐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在纷繁驳杂的发展中形成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它既有别于大陆的文学,又有别于台湾的文学,也有别于海外华文文学。它所起到的汇集、融合、沟通、桥梁的作用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大河中的一条支脉,它的本土性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本土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意义和标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学,无论是发展轨迹的追寻、还是总体成就的评估都有必要对它的历史分期作科学的划分和准确的定位。这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学进行历史考察和整体观照的一个重要方面。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香港文学史的编撰。近十年来,香港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起步,香港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为香港文学的历史分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条件;而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研究,又可以推动香港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工作进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西省人口流动现状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动方式存在盲目性,人口流动聚集产业以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流动人口就业率高于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就业身份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人口流动在城市、产业、接收水平上分布不平衡。针对这些特点,应采取制度建设、信息网络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等政策措施,促进山西省实现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  相似文献   

15.
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这是它的普遍性。但是 ,由于地域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和现实发展的因素 ,香港文学又葆有自己文化内蕴和外在形态上的某种特殊性 ,或叫“本土性”、“香港性” ,并因香港的国际性大都市地位 ,把香港文学推到世界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三十年代的抗战文化运动,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大批文化人上拿起手中的笔唤醒民众,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由于内地不断沦陷,大批文化人移居香港,他们给香港带去了智慧和力量。在这些旅港文人的影响下,香港的新文学运动也得到促进和发展。抗战前夕的香港虽然经济较发达,但在文化文学方面却十分落后,甚至被称为一块“文化沙漠”,一座不易移植文学之树的“水泥岛。”十九世纪末之后,内地的思想文化革新潮流,渐次渗入香港,使香港的新文学运动渐渐萌生起来。香港的新文学运动始于二十年代中期,当时有两家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海外的治文学史者各有其本土,本土以外的汉语文学就构成了其境外,不管置身何处"本土",都需要避免"本土中心"或"本土边缘"心态,以本土和境外文学的互为参照,建立一种跨越本土的、流动性的文学史观,身处本土,却能关注境外;在学术"旅行"中既能反观"原乡"所在,又能对"他乡"在地文化有深切关怀.从不同的本土出发,聚合起多重的流动的文学史观照,才能充分接纳汉语新文学历史和现状的丰富性.在这样一种本土和境外互为参照的文学史视野中,我们就有可能借助于汉语新文学的一些认识对文学史分期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思想启蒙和民族认同冲突中的文学转换,政治意识形态下文学"主体性"的追求,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形成进程中文学的多向发展,这三种形态构成了"五四"前后产生的新文学始终前进的状态,它们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华人社会都面临过的最重要的文学课题,其实践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时期.  相似文献   

18.
香港的割让、租借与回归谢本书香港即将回归,它将结束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目前的香港,全境面积约为1092平方公里,人口630多万,华人占绝大多数。香港包括香港岛(包括附近小岛,面积为78...  相似文献   

19.
一、人口迁移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基础。人口迁移与流动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一样,同属支配人口变动的重要因素。人口数量、质量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况,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迁移与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影响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和自然灾害等。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因素。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过不同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婚姻流动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流动是指社会人口因通婚而在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中移动的现象。婚姻流动是社会流动的形式之一,在我国农村,婚姻流动还是一种主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移民等其它人口流动方式。农民以通婚为途径迁居他乡形成了农村中持续不断的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客观上对农村各地社区间的成年人口性比例起着自发的调节作用;主观上则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