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引如果大地上只许有一种植物,就不会有万紫千红;如果世上只有一种声音,就无所谓歌声;月亮取代不了太阳,太阳也代替不了星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世界需要多彩,生活需要宽容!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我们需要别人的宽容,也需要对别人宽容。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多一点宽容,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同学少年,你是否具有一颗宽容之心?你宽容过别人吗,你感受到别人的宽容了吗?如果以“宽容”为话题,你将如何驰骋思想的野马呢?帮你想深想透宽容是一个需要我们对之脱帽致敬的词语。一、何谓“宽容”宽容是心地单纯,心存善良,心向…  相似文献   

2.
1+1=2     
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力量!人们只有互助,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快要死了,他就去问上帝:“我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上帝说“:你上天堂走一走,再下地狱走一走,你看哪里好,就到哪里去。”那个人先下了地狱,看到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大鱼大肉,但都瘦得象树枝一样,怎么会这样?他仔细一看,原来每个人胳膊上都系着棍子,勺子绑在棍子上,食物吃不到嘴里,也不采取任何办法,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他又去了天堂,天堂里的人都红光满面,他们的胳膊上也系着棍子,自己也吃不到。但他看了一会儿,明白了,他们互相把食物塞到别人嘴里,这样你一口,…  相似文献   

3.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大概是头脑正常的人都会津津乐道的。因为,把别人的好东西“拿来”为我所用,把传统的好东西“拿来”为今所用,我们就会快快地发展起来,就会少走弯路;同时也好对付来犯的“别人”。你不是搞原子弹、卫星吗?那咱也搞,搞出来后你就别吓唬我了!你要真玩咱就对着干。这个世界上谁怕谁呀!看来,你搞的市场经济还真有点活力,那咱也搞,搞好了国家的实力强大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何乐而不为!总之,只要对我的发展有好处,就不妨“拿来”,而且多多益善。对古代的好东西也是这样,老祖宗的宝贝一翻出来可值钱哩!然而,凡事…  相似文献   

4.
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有个大学问家叫孔子,人们都尊称他为“孔圣人”。有一次,孔子到太庙去祭(jì)奠(diàn)祖先。看见新奇的地方就不断地问别人,因此有人就嘲笑他:“你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还要问别人呢?”孔子一点儿也不感到可耻,反而问道:“不懂就问,这有什么不好呢?”他又教育学生说:“一  相似文献   

5.
正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和别人来作比较呢?本来是全然没有关系的两个个体,一比较,事情就多了起来,种种困扰痛苦,也就应运而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的事业顺利、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在比较的过程中,在发现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形下,愤懑之心,油然而生;为什么?自己好像在任何地方,条件都不比他差,何以在  相似文献   

6.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先生在其所著《天才的智慧》一书中,出了一道饶有兴味的智力测验题:“我时常疯疯癫癫地弄出很多错误。有人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请问您,错误在什么地方呢?” 初看此题的读者常如堕五里雾中,抓不着头绪,待看了该题的答案,才茅塞顿开。多湖辉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这一问上,‘错误’二字出现过三次。也就是说,有三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在哪里呢?这一问上本来就有三个‘错误’,而硬说成有四处错误,这不也是一个错误吗!妙哉!天才的智慧不能不令人赞叹。 然而赞叹之余,细细思忖,却又产生了几分疑惑:在这一问上(即这道题中)究竟有几处错误呢?按照多湖辉先生的答案,似乎找到了四处错误:“错误”二字出现了三次,这是三个“错误”;明明题中只有三处“错误”,却偏偏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又是一个错误。然而,若果真如此,即确实这一问上有四处错误,那么,“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一说法又何错之有呢?而既然这一说法并无错误,那第四处错误又到哪里去找呢?  相似文献   

7.
假装有学问     
中国人是极好面子的。就一般人而言,最怕别人“说穷”,说他是“穷光蛋”,所以就以各种方式“假装不穷”。不是有这样一个笑话吗,说是有一个穷人,我们姑且叫他“二狗子”吧,自己没钱买肉,可又怕别人说他“吃不起肉”。于是,就从肉摊上找了一块猪皮。每次饭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别人的永远是最好的。比如说,不少男子都有这样一种心理:无论自己的妻子多么漂亮,见了另外美丽的女人仍是忍不住怦然心动;不少女人,对现状不满意,总爱拿自己男人的短处与别的男人的长处比。这些人,总觉得风景在别处。于是,对自己拥有的不满意,喜欢欣赏别人的风景。喜欢欣赏别人风景的人,最容易瞧不起自己,产生自卑情绪。为什么光看别人不看自己?难道自己真是一无是处了吗?卞之琳在名诗《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的和楼上的,互相都把对方看成风景。他们也可能尚未意…  相似文献   

9.
漫论宽容     
一“对人要宽容”。这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普遍的然而又是常说常新的论题。什么是宽容?社会心理学作了这样的解释:“有权力责备处罚而不加以责备处罚,有权力报复而不加报复的一种道德心理结构。”《大英百科全书》则认为,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于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  相似文献   

10.
在一张语文试卷中,我们看到这样一道改错题:“大家都来了,只有他一个人没来”。这道题究竟是错还是对?对此曾引起过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全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然“全体”都来了,那末,包含在“全体”中的“部分”——他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来呢?这是认为句子错了的人的意见。而认为这个句子对了的人也有道理。试想,当某人对你说话时,先指一指“来了的人”,当然可以说“大家”,而决不会说“大多数人”之类的话的,然后针对“没来的他”,当然可以说:“只有他一个人”。因此,这句话又何错之有呢?而且,在日常生活用语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现略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否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都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要辩证地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业已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这个人道德品质高尚!”、“那个人缺德!”。人们是根据什么原则去议论别人,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伦理学上的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关于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就是动机和效果的问题。即评价人们的行为的善恶好坏,是看动机呢?还是看效果呢?  相似文献   

13.
乌鸦搬家     
森林里,乌鸦正背着行李忙着搬家。百灵见了,问:“乌鸦姐姐,这么热的天,你忙着干什么呀?”“我要搬家。”乌鸦答道。“住得好好的,干吗要搬家呢?”“唉!这里的人都嫌我叫声太难听,大人们咒骂我,孩子们用弹弓打我,就连你不是也瞧不起我吗?”百灵说:“是啊,你的叫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除非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不然的话,你即使搬到新家,那里的人也会讨厌你的呀!”在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哀叹周围的环境,埋怨不通情理的老板和同事,可他们从不在自身找原因,对这样的人,我们应大声对其断喝:改变自己,从现在做起!  相似文献   

14.
朋友送来一盆花。说是花,却没花。密丛丛、绿生生,草样状,怪讨人喜爱。朋友问我此为何物?我说了几种花的名字,他却笑着摇摇头,末了,才告诉我:它叫“勿忘草”。又说,此花很神,能警示主人不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如果主人干了有负别人情义的事,再浇多少水,它也会气死的。我连忙双手捧起,将它轻轻地放在会客室的茶几上。心想:人的一生,每前进一步,谁也离不开周围同志的帮助。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铭记心头,作为一生中甜蜜的回忆,还是日渐冷漠、遗忘甚至反目,这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观念的标尺。能有这样一盆花放在家里,就可以警示自己,常常记着在前进的道路上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解释巧合现象 午饭时间,我在办公室不经意地哼唱歌曲,突然有好友大惊小怪地说,唉,怪了,我也正在心里唱这句呢!我自己也纳闷,这首歌明明是一首老歌了,很久没有人唱了,我怎么突然就想起了这首歌?而且同事居然也和我想到一起了。最近连续几次出现这样的巧合,不是我突然唱出了别人的“心声”,就是别人莫名其妙地唱出了我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该克制支配欲,别企望把别人雕琢成自己的样子,也不希望把自己雕琢成别人的样子,我们应该去用心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这话恰如其分。如果人的思想皆如此这般平庸,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就不会再是缤纷斑斓了。正如情歌中有“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般的缠绵,也有“苏式情歌”经典苏永康“爱一个人好难”的悲凉;有“歌圣”张学友“饿狼传说”般地火热,也有“浪子歌手”齐秦“大约在冬季”的隽永。没有思想的棱角,便没有个性的纷呈;没有个性…  相似文献   

17.
马与斑马     
从前,非洲的草原上有一群斑马。它们遇到了一匹在野外游荡的马。马想加入它们的队伍,它们榆快地接纳了它。马时它身边的斑马说:“你们为什么都有黑白条纹?我从没看见过这样糟糕的伪装。别人在几英里以外就能发现你们。如果你们是我这样的暗棕色,在任何地方都能隐藏得很好。”  相似文献   

18.
听老师上《落花生》,老师围绕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进行多方体验,深入探讨,对学生进行为人做事的思想教育,绕来绕去的纠缠不休,有些腻了。突发奇想:难道许地山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真的就是为了敬告世人做人的道理吗?有没有别的意图呢?文中说“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与父亲共品一次花生怎么就“很难得”了呢?难道父亲不愿意?还是别有原因呢?蓦然间觉得,其实这是一篇怀念父亲,赞美父爱,缅怀亲情的抒情小散文。如此想来,再读文章时,确实有别样的感受。许先生用简洁而朴素的语调,向我们娓娓道来,描…  相似文献   

19.
分享     
题目21:“安房先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想象告诉给别人呢?”“我想,人不全都是这样吗?当看到美丽的东西的时候,不是会说‘看啊,看啊!’吗?要是天边出现了彩虹,就会禁不住叫道:‘彩虹出来了,快来看啊!’人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不仅仅想据为己有,还想让大家一起分享、一同快乐。所以,当我想到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就禁不住要说:‘你听,你听!’于是,就写下来发表了。”这是日本童话作家安房直子与她的读者的一段对话。在安房看来,分享是源于自己内心的需求,与人分享的过程是一个放大自己快乐的过程。身处现实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请以“分享”为话题,谈谈你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陕北方言称谓语“强强妈妈的”中的“的”的用法值得人们探讨。某人家有个孩子叫“强强”,别人在交谈中就会称强强的母亲为“强强妈妈的”。普通话同样的称呼为“强强的妈妈”。这两类称呼的指称义是同一的 ,而表达形式则完全不同。也就是说 ,在表义上 ,“强强妈妈的”=“强强的妈妈”,形式上只不过是将两种表达形式中的“的”语序作了调整而已。如果这样来看 ,这两种格式中的“的”似应同属一类词 ,即均是结构助词。但实际情况是在陕北话中 ,“强强妈妈的”绝少用“强强的妈妈”来替换 ,如“强强妈妈的上班去了”等 ,除非是要强调整或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