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变:符号拜物教的现实根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使社会正逐步摆脱匮乏、走向富足,也使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社会不断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物的“零度”使意义任意编码成为可能,从而成为资本家引导、创造消费的决定性手段。符号拜物教是一种新的拜物教形式,这种新形式既是透视社会的一个重要棱镜,也是走向更高阶段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2.
3.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4.
消费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产品的日渐丰富,消费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必经的发展阶段。为探索人类未来社会合理的发展态势,众多学者围绕着消费社会的历史缘起、运作机制以及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了诸多探讨。对中外消费社会理论作系统的梳理,有助于对消费社会这一历史图景的理解和批判,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国的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5.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波德里亚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与德波有密切学说联系的"社会批判"理论家.波德里亚学说的特点是,由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及其关系作出特有论述,由此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析.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及文化产业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符号化生存”从两个维度解剖着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一方面,“符号消费”表征着当代人的需求转向,即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到对商品所蕴含意义的追求;但另一方面,“消费符号”系统又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符号消费”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作为一种社会后果,“符号消费”不仅侵蚀着现代文明的精神底蕴,并且导致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危害.鉴于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符号消费”的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关于社会结构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结构性制约下的消费行为研究,转为研究消费实践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在消费社会中,增长没有带来丰盛,消费的社会区分逻辑仍是客观存在的.符号消费、大众消费与品位消费作为社会理论家分析消费社会的概念工具,为我们描绘了消费实践中阶层分化的三种图景,也为中国分层研究提供了新议题.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中,艺术从依附市场到占领市场,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历史渐变的过程.艺术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理论的深化,是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现实基点和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杜松石 《东岳论丛》2019,40(3):184-190
消费社会的出现,导致了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活动及能力、人的需要和人的个性发展悖论。而作为消费社会主导逻辑的资本逻辑,则是造成消费社会中人的全面性、自由性、真实性与独特性的消失,导致人的悖论式发展的真正原因。因此,只有破除物对人的全面控制,消除消费意识形态的幻觉,扬弃符号逻辑对人的异化,才有可能实现消费社会中人的社会解放、政治解放和精神解放。  相似文献   

10.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国家政治文化的中心由上层建筑层面向经济基础层面的位移 ,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繁荣之后 ,一个蓬勃旺盛的消费社会也正在中国兴起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艺术 ,在中国社会文化空间里所居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 90年代之后 ,一种受消费意识支配的文学写作动向逐渐显现出来 ,而这一动向又首先出现在散文领域 ,其直接的结果就是 90年代“散文热”这一潮流的发生。作为文学进入当代以来第一个受消费意识支配的文学潮流 ,分析其在市场化下的生产与消费机制 ,对于我们正确分析 2 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市场化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筱薏  李勤 《学术论坛》2006,1(9):35-38
传统经济学奠定了对消费的最初界定,即消费即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然而,消费不只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离开使用价值消费的经济学视角才能深入到消费的本质,消费文化就是对使用价值消费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在消费主义流行的时代则走到了一个极端,又带来某种后现代的弊端。文章以此为线索,厘清了消费、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并力图梳理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12.
张乃芳 《北方论丛》2010,(3):147-151
消费社会中,处处都是人被"关切"包围着的表象,究其实质却是人的异化,再进一步探索其缘由,则是"消费"中心掩盖下的"生产本位主义"。这一立场阻碍了生产的根本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和谐,因而需要建构全面正确理解生产与消费关系、符合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这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商品符号与符号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消费社会中,商品价值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范畴,商品的符号价值被充分地突现出来。符号消费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构成了当代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支配着商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活动,而且组织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行为。商品符号化作为晚期资本主义体系的“策略”,旨在通过需求控制,保证其生产?利润体系的高效率运转。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与消费具有同一性,二者是相互决定、互为中介的.生产与消费相互作用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理解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轴心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分析.在当代,资本逻辑的表现形式出现了极大的变化,消费的需要对于生产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变化本身并未从根本上超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相似文献   

15.
知识资本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并起主要作用时,将逐步改变消费的形式和内容,对消费与生产、消费与交换、消费与分配等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生产消费及生活消费在各方面将全面体现知识性特征,并可能逐步形成知本家统治资本家的局面.由于知识资本本身的特征,某些社会成员一旦占有知识资本,其消费将是比实物资本占有者更高层次的消费.依靠知识资本的内在因素和国家调控是引导和调节这种消费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社会.消费社会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为目的,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消费从一种附属的地位转变为一种主动的、唤起人们消费欲望的生活图景,以使用功能为主的耐用消费品逐步演变为体现个人风格和独特品味的符号化消费品.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是对禁欲主义的反叛,它培育了炫耀性消费心理,推崇符号消费的象征意义,导致了价值的虚无化.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现代社会,需要培育和确立有利于推进适度消费发展的自主伦理、责任伦理和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7.
信息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双重构建是21世纪的主流发展模式,这一历史进程中经济竞争的特征是“消费网络控制生产”。优先发展核心信息技术(IC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与终端市场连接的生产信息系统和销售网络,对于中国在建设消费社会过程中提高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一个重大的基本事实是:我国已进入一个差异性社会.与阶级对抗性社会、同质性社会相比,差异性社会是一个性质和类型完全不同的社会.人民在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上趋于一致,而在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方面不断分化,人群分为不同阶层.把握这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差异特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对象,更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规范理论构建的主要根据.治理差异性社会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差异的正义".这一原则既是"差异问题的正义思考",更是"社会正义的中国思考".坚持"差异的正义"逻辑既需要基于我国物质生产水平和经济结构状况来真切地认识差异的性质、类型、结构和程度,反思和分析差异的根源,更需要坚守差异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历史性,以良序治理差异性社会.  相似文献   

19.
林早 《兰州学刊》2007,(6):169-170,168
在消费社会下,人与人之间隔亘着物,我们的对话往往是通过物实现的.单纯的物经过人化成为品牌,而单纯的人经过物化成为品牌.无论是单纯的物还是人,因为那无所不在的欲望,都必然会成为一个他者眼中的形象存在, 都必然要经历一种品牌化的过程--用各种方式,不厌其烦地诉说着"我是谁"、"我要做什么"、"为什么需要注意我"……  相似文献   

20.
张美君 《北方论丛》2014,(3):121-125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是否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这是鲍德里亚思想研究中的一个节点。虽然马克思与鲍德里亚都以商品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二者面对"庞大的商品"时的思考却是不同的。马克思思考的是"庞大的商品"是如何产生的,其答案是资本的无限逐利推动无限生产,而无限生产需要无限消费才能实现剩余价值。鲍德里亚思考的是人为何需要如此多的商品,他的解答是社会区分的原则推动了人对商品的无限需求,无限的需求推动着无限的消费。鲍德里亚的分析不依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也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