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郡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本文从已故谭其骧先生的秦四十六郡说入手(1982年谭又修正为泰四十八郡,除去所含《汉书,地理志》的泰三十六郡,谭氏新考出的实为十二郡),以《史记》和《汉书》为依据,对谭氏新考出的十二郡逐一加以分辨.笔者肯定其中的黔中、闽中、东海三郡,见诸《史记》,为秦郡无疑,余下的广阳、陈郡、胶东、济北、常山、河内、衡山、鄣郡、庐江等九郡,概非秦郡。泰一代置郡的总数应是《汉书·地理志》所标注之三十六郡,加上黔中、闽中、东海三郡,共三十九郡.然而,不可谓秦的郡制为三十九,泰一代郡制应如《史记》和《汉书》所言,是三十六郡。  相似文献   

2.
<正> 合肥有一条自西北绕旧城墙向东南流淌的白然河道,古称之施水,今名为南肥河。这条河道虽然不宽,但是历史却很悠久。《史记·货殖列传》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这里讲了合肥水运条件便利,但未交代河道线路。《汉书·地理志》传述了这段文字,将“南北潮”改为“南北湖”(可能指南面的巢湖及北面的瓦埠湖),但仍未明确南北湖如何同合肥的河道连成一线。直至《水经》才对其源头及流经线路初步地明确起来:“肥水,出九江(郡)成德(县)广阳乡西,北过其县(台肥县)西,北入芍陂,又北,过寿春县东,北入于淮。”这儿讲的是东肥河。提及南肥河时说:“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巢湖)。”到南北朝,郦道元经实地考察后才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清。他在《水经注》中写道:“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经合肥县。东经合肥县城南,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经湖口戎,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郦氏所言之枝水,即施水枝津,此水今仍在。古时并  相似文献   

3.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十郡为江州,设置江州刺史。其治所起初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后来或治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或治半洲城(今九江市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后,改柴桑县为寻阳县,治所在湓口城(今九江市),从此定治于此。可见六朝时期的江州,其中心地区在今江西南昌市与九江市一带,管辖范围包括今江西、福建两省及湖北省之东南、湖南省之东部的广大地区,故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江州的形成始于东吴的经营江州的形成,本身就与六朝时期南北对峙,南方政权以长江天堑为防线,以抵御北方军队南下有密切关系。东吴时期,虽然还没有设置江州,但孙吴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经营,却是由来已久。如: 江州之治所寻阳,本为县名,史称“因水名县,水南注江”,两汉时属庐江郡,东吴时属蕲春郡,其旧县在江北。如《通鉴》魏黄初七年(226年)载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古称“儋耳国”,又作“离耳国”。郭璞云:“儋耳在珠崖海渚中”。从西汉王朝在海南岛置初郡开始,历届中央王朝任当地的行政建置,经历了由北向南、由环岛四周向中心山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央王朝统治势力延伸的表现,也是该地由封闭到开发的反映。1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二郡。应劭曰:“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儋耳者,种大耳。渠率自谓王者耳尤缓,下肩三寸”。珠崖、儋耳当由其地之物产及民俗而得名。珠崖郡,治瞫都县,在今海南岛琼山县  相似文献   

5.
SHMJ:我看你的斋名叫"庐江草堂",能谈谈"庐江草堂"名称是如何来的?何鸿:人都有一种家乡情结,尤其中国人,认祖归宗的意识很强。这是一种情感依托,心灵的皈依。家乡或称故土,至少有几种含义,一种是祖籍或出生地,一种是羁旅之地,还有一种是精神恋思。关于"何氏",从懂事开始,教私塾的爷爷就和我们讲,我们属于庐江郡(西汉时置郡),从安徽迁来,于是"庐江"这个概念一直伴随着我漂泊。加上每年父亲都要给祖上祠堂写春联,都少不了"庐江故郡"或"庐江流香"等,这更加深了对庐江的情感。草堂,是心中的一方净土,是一种野逸情怀。"庐江革堂"就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6.
吴郡《辞源》的释义是:“地名。东汉顺帝时分会稽郡置,约有今江苏长江以南全部,及长江以北迤东之南通、海门诸县地。治吴。”这一释义不全面,不准确。“吴郡”一词最初见于《史记·灌婴列传》,灌婴“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汉书》中亦有,《高祖纪》:“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博阳节侯周聚。以卒从丰,以队率入汉,击项籍成皋有功,为将军,布  相似文献   

7.
《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岑单父》。此天宝十四年冬,刘长卿避安史之乱过江至润州丹阳郡时所作。丹阳郡,即今江苏镇江,乾元以后改郡为州。“骄虏窥中原”等句,即写安史之乱。岑单父,即岑参之兄岑况。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云:“单父古来称宓生,只今为政有吾兄。”时在天宝中。天宝末岑况即客丹阳郡,后官终湖州别驾。  相似文献   

8.
《左传·鲁襄公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晋杜预注:衡山“在吴兴郡乌程县南。”鸠兹即今芜湖,唐晓峰诸君经实地考察,证实古鸠兹邑的位置在水阳江南岸,即今芜湖县黄池镇附近。 (参见《芜湖的浆落起源、城市发展及其规律的探讨》,《安徽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而乌程县治在今浙江省湖州市附近,如是,鸠兹与衡山两地相距达二百公里之遥,似无相连之理,显然与《左传》“克鸠兹至于衡山”的记载不合。  相似文献   

9.
<正> 广州古称番禺,为岭南一重镇,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关于番禺县得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著作,刘宋沈怀远的《南越志》称:“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是为源自番禺二山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浪水注》引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何以各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悫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偶也”,是为源于番山之隅说。嗣后志书大抵皆宗此二说,《元和郡县志》即谓番禺“县有番、禹二山,因以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唐以后诸志,都以得自番禺二山说为主,言之凿凿,图示分明。  相似文献   

10.
岳阳,古称巴丘,亦名巴陵。上古属三苗国地,春秋属罗子国地。巴丘得名,与麇子国及东夷族人有历史渊源关系。晋太康元年(280),晋平吴,始置巴陵县,改巴丘为巴陵,以巴陵名之;南朝梁中大通三年(531)首置岳阳郡,辖岳阳等6县,以岳阳得名。自此后州、郡、路、府、县、市,皆以巴陵、岳阳名之。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人李频、温庭筠、许棠、韦庄等四人笔下的雕阴,从行政设置看有郡、县之别;从吟咏节气看有春、秋之别;从历史事件看,有经略边塞与咏怀古迹之别。凡此种种皆发生于大唐帝国由衰而亡的历史进程之中。诗人们虽无回天之力,但他们用笔记录了其中的片段,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2.
西汉时期有所谓丹阳铜曾经一度称著当世。出于汉镜《簠斋藏镜》中有铭文谓“汉有嘉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而明”,《汉书·地理志》又载丹扬郡“有铜官”,古时阳、扬二字通用,据此则丹阳铜的得名是因其出产于丹阳郡。但西汉丹阳郡辖境甚广,包括今安徽、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西以及浙江天目山区。丹阳铜又产于该郡何处?迄今学术界尚存在着意见分岐。通常人们因为西汉丹阳郡治于宛陵,宛陵即今安徽宣城,遂以此为丹阳铜产地(如王仲殊《汉代物质文化略论》,载《考古通讯》1956年6期)。对此,裘忱耀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另以丹阳铜产于今安徽当涂县,因为据说是“查<宣城县志>,则无志出铜之山”,而今安徽当涂县即秦汉丹阳县治,其北有大、小金山,  相似文献   

13.
上海考古发现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上海境内的南北冈身地带形成于不同年代上海境内的古海岸线分布于吴淞江两岸,目前尚可找到遗迹的在吴淞江以南有沙冈和竹冈,二冈自西北向东南并行:沙冈北起青浦县蟠龙镇,经闵行区马桥镇,抵奉贤县的漕泾;竹冈自青浦县诸翟镇,经闵行区俞塘村东、奉贤县的南桥西,抵柘林海边,二冈皆北抵吴淞江。吴淞江以北的外冈则南起吴淞江,经嘉定区的方泰、外冈,江苏省的太仓县,向西北方向延伸。据此现象,有不少学者把外冈与沙冈、竹冈相连,将这地带统称为冈身地带,且年代相同。今据考古所见,沙冈、竹冈和外冈虽然隔江相望,却并不属于同期岸线。外冈的年代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4.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传为千古佳话。折腰一般解为弯腰。但我认为这种解释尚可商榷。《晋书·陶潜传》记云:“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原文明示小吏告诫他的是应束带见之;陶潜厌其约束,不愿正襟事人,遂愤而挂冠。就上下文  相似文献   

15.
秦代陈县的地望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古陈城(即今淮阳县城)雄踞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处广袤的豫东大平原上,是由江淮进入中原的门户,系陈、楚故都,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有关文献记载,从公元前278年楚惠王灭陈置县起,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循而不改,陈之设县者可谓久矣! 关于秦代陈县的设置虽属无可辩驳之事实,但对其郡属问题却历来争讼甚多,有陈,砀,楚和颖川诸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它涉及到秦朝行政区划等一系例问题,故而不可不论。现就陈县的郡属及其相关问题探讨如下,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我不研究历史地理,这篇短文的本意,重在对《尚书·禹贡》荆州一段文字的解释;但解释这段文字又离不开实地的考证,因而对实地也不得不认真探讨。一夏水《楚辞·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楚国人当时东向流亡,是通过江与夏两条水道的。1957年在安徽寿县发现楚怀王六年发出的《鄂君启节》,所记自郢都至鄂话的水道正是两条,北为县水,南为大江。《水经》卷三十二:“夏水出江,流于江陵县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东至江夏县云杜县人于两。”都道元注:“江津豫章D东,有中夏回,是夏之首江之记(按,似应作论,江别出为…  相似文献   

17.
李白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宋十六璟》一诗,宋蜀本于题下注云:“疑乌江及宗字误。”为此注者可能是曾巩。他不了解宗璟乃李白妻弟,胡震亨已辨之甚详,兹不赘。曾巩持巫山遇赦之说,李白从流放首途至于巫山,有无乌江其地,确属可疑。而这一问题,从此遂成千古疑案。 王琦云:“按《浔阳记》载九江之名,一曰乌白江,三曰乌江。张须元《缘江图》载九江之名,四曰乌土江,六曰白乌江。《太平寰宇记》引《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去州五里,名曰乌江,是大禹所疏。’知此诗所谓乌江者,指浔阳江耳,非和州之乌江县也。”此说一出,后之注释者及研究者均翕然从之,似乎这一疑案已彻底澄清。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齐桓公为五霸之首,吞并周围不少小国。其后继续开拓,使齐之疆土比西周初封时大几倍。战国齐为七雄之一,疆土进一步发展,东西南北各有千里,但还是七国中扩展最小的一国。春秋时齐国出现县制,但比其它国家的县小得多,一个厘邑就有三百个县。战国时普遍建立郡级政区,而唯齐国始终没有这种制度。其原因是它新开拓的疆土不多,不需要设郡来巩固、保卫。又因原来的五都制度等还适合当时形势,不需改变。  相似文献   

19.
陶潜,何地人氏?众说纷纭。论著中常见的说法有:陶潜,寻阳柴桑人;陶潜祖籍庐江寻阳人;陶潜,安城人。以上众说是就郡、县而言的。如果按具体地点而论,又有如下几种:一说,陶潜先居上京(今星子县玉京山),后移栗里(今星子县温泉栗里陶村);二说,先居柴桑,后移上京,再移寻阳;三说,先居上京,后移柴桑,再徙上京。各有论据。  相似文献   

20.
汉三水县考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载,两汉在今宁夏境内都设有安定郡,郡内都有三水县。关于三水县址,《后汉书·卢芳传》记:“卢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也,居左谷中”,唐李贤注:“续汉志曰:三水县有左右谷,故城在今泾州安定县南”。李贤认为汉三水县故城在唐泾州安定县(今甘肃省泾河沿岸之泾川县)南乃是错的,这待下文再论,其引续汉志说三水县有“左右谷”虽是一条地理记录,却并未能指出三水县的地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