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书生负心是早期南戏的主要表现内容。书生负心现象有深厚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诸层原因。书生负心戏自从宋代南戏到明清传奇呈现出清晰的演进嬗变轨迹,即由宋代南戏对负心者的鞭挞到元明戏剧的原谅、同情,再到明清传奇表现出的全面翻案昭雪。这种嬗变实际上反映了封建时代对知识分子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微妙变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固有特征。  相似文献   

2.
仅能考知的早期南戏十几个剧本中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和《张协状元》同取材于状元婚变 ,且情节十分相似 ,此非偶然巧合 ,而有其必然之理。宋代文官制度、科举制度的日趋完善 ,人们婚姻价值取向的逐步扭转 ,江浙一带科举文化的繁荣兴盛和早期南戏的战斗性是其社会和艺术根源  相似文献   

3.
试从宋元南戏中“婚变戏”的演变探讨“张协拒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协状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宋元南戏剧本之一,代表着南戏草创期的艺术成就,对研究南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们至今对《张协状元》这样有重要价值的南戏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其中“张协拒婚”剧情的评析更欠妥当。周贻白先生认为,“若论剧情经过,其间颇多不甚自然之处:如张拒娶王胜花,而又将贫女打出,甚至将其砍伤,实为一大矛盾”。钱南扬先生认为“张协拒婚”与张协的“自私自利、向上爬的思想相反,使剧中人的性格前后矛盾,处处感到不真实,”“破坏了人物形象的完整”,“在艺术上也具有很大的缺陷”。而笔者则认为,“张协拒婚”是其自私自利、虚伪性格发展的必然,它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给剧本增添了色彩,标志着南戏中“婚变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宋南戏《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南戏剧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特别是由科举制度带来的婚变;认识早期戏曲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戏剧结构、提炼戏曲语言的艺术经验;认识南戏的戏剧形态,并通过剧本中留存的宋杂剧片段,探索宋杂剧的艺术形态;认识当时剧作家、演员和观众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5):40-45
王骥德《曲律》虽然是北曲与南曲并论,但因其重点在南曲(戏),而成为明代继徐渭《南词叙录》之后的又一部"南戏论"著作。《曲律》之于南戏的论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着眼于音乐的角度,将南戏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南音"结合考察;二是主张"本色与文采"兼用,"法与词两擅其极";三是对南戏格律学的建立;四是重视南戏创作与舞台表演。王骥德的这些南戏认识及其所获,对当时的南戏创作与其后的戏曲学研究,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戏曲题材的发展,就其主流来看,大致走过了一条从宋元南戏的演人,到元杂剧的借鬼演人,再到明清传奇的演人之嬗变道路,三者相比,宋元南戏多从愿望和伦理的角度对社会邪恶进行批判,明清传奇多从现实和政治的角度对朝廷腐败进行揭露;元杂剧关注下层社会的清平和人民的命运,明清传奇关注上层社会的清平和朝廷的命运。三者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是一致的,体现了古代戏曲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不断演变、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当代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女性角色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变迁,彝族原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凉山这块土地上不停地碰撞着,以致于使得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的女性角色也由婚变潮中的被动逐渐转为主流,形成在扬长避短,注入新的文化内容之后,彝族女性婚姻角色正朝着城镇、农村整体变动的突破血统、等级、种族联姻方式以及婚姻自主精神、婚变中主角被女性取而代之等等悄然兴起的现代、开放的方向进行重构,虽然这种重构还未能完全成为当前彝族婚姻生活中的主流,但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彝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凉山这块土地上不停地碰撞,使得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的婚姻角色也由婚变潮中的被动逐渐转为主动.在扬长避短,吸收新文化内容之后,彝族婚姻角色正朝着城镇与农村整体变动、突破血统、等级、民族而进行联姻,以及婚姻自主、婚变中主角被女性取而代之等等悄然兴起的现代、开放的方向进行重构.虽然这种重构还未能完全成为当前彝族婚姻生活中的主流,但它无疑是代表了一种进步和一种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9.
依据古代文字史料,学术界判定南戏最早源起于温州。通过对南戏早期代表作品《张协状元》中方言词的特征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这样的说法是可信的;同时,《张协状元》方言特征词的层级分布情况也表明,古代闽南戏对早期南戏的形成与流传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10.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南戏大概产生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其发源地是宋时两浙路所辖的温州一带。那么,南戏为何产生于东南沿海一带?它的产生与当地其时的人口结构、交通物流究竟有何联系?从这两个角度,探讨南戏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内蕴,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唐宋商人婚姻变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商人的通婚阶层主要有艺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官僚,而宋代商人不仅可以联姻于士人、高官,有的商人之女还可以入宫为皇妃,乃至正位中宫。这主要是宋代商人经济实力的提高、入宋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和财婚风气日盛的结果,此外还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关。唐宋商人婚姻变迁的背后蕴涵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韩剧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大陆刮起了一股"哈韩"风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与形态.文章以大学生婚恋观为主题,基于涵化理论假设,对中国12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韩剧的女性化叙事对大学生婚恋观念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韩剧接触行为及其对韩剧的认知与评价,会对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男女平等意识有一定影响,但是对婚姻忠诚观、贞操观则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人口背景、所处的阶层状况以及学校环境中的一些变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涵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禁止官吏经商,既关系到遏制官吏腐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又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此相当重视。唐代吏治立法有相当高的成就,吏治成为整个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管理官吏的系列法律中,其对打击官吏经商谋利的规定相当严密:禁止官吏及工商业者相互兼业,惩治官吏通过代理人经营牟利或于辖区内非经常性买卖得利,限制和打击官吏一定范围的亲属经商及非经常性买卖谋取剩利。唐律的这些规定启示我们:我国现行禁止官员及其家属经商的法律规定应明文化、系统化,并加大对官员家属利用官员所处的权势地位经商行为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4.
侗族传统婚姻选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有较为自由的恋爱形式,如“行歌坐月”、“玩山”等,但恋爱的自由并不等于婚姻选择的自由。侗族传统的恋爱文化、婚姻文化均是具有规则的,受自身文化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侗族的婚姻选择具有严格限制,如“同房族不婚”、姑舅表婚与姨表不婚、婚姻圈限制和层级婚亲规约。任何文化均具有功能。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使之正常运转。侗族传统婚姻选择即是社会各利益集团在资源配置中长期博弈的结果,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元杂剧不可避免地受到蒙古民俗文化的影响。元杂剧中有很多爱情剧、宗教剧和反映大团圆结局、节日竞技及节庆时杀羊造酒等习俗的情节,这与蒙古民族的思想、文化、习俗关系密切;元杂剧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这与蒙古族崇拜英雄的民族情结不谋而合;蒙古民族的审美风尚使元杂剧总体上呈现出酣畅淋漓、热烈奔放的风格;元杂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与蒙古民族的民间文学诸如英雄史诗、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元杂剧中使用了大量的蒙古语,更直接地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戏曲在长时期的艺术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写意性表演风格,一直是其最为重要的舞台形态,也是当下戏曲排演时不断探索的主题。温州“南戏新编工程”的六部剧作通过舞台意象的选取、舞台行动的展现、表演节奏的控制等方面成功地在当代的剧场舞台上诠释了戏曲表演的写意性。  相似文献   

17.
元代平民妇女婚姻生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元代 ,北方游牧民族论财购妻和收继婚俗使汉族平民妇女成了婚姻双方家庭的经济筹码。下层文化对游牧文化的兼容 ,为男性社会奴虐妇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封建传统女性观、婚姻观的长期积淀强化了妇女自身的依附意识 ,使女性自觉不自觉地兼充着可悲的受害施暴双重角色 ;它更加重了平民妇女的灾难。她们对苦难命运的抗争却是最低级、生理的、非理性的。而这种男尊女卑旧意识现象至今仍存在。因此 ,本文对我们重新认识元代社会、从新视角认真审察妇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伤逝>是表现知识分子生活思想最深刻、艺术最圆熟的一篇.它通过对涓生和子君从初恋、同居到最后分离的悲惨结局,反映了婚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婚姻是项事业,需要人们去经营.而这两个问题到现在都还没过时,这就决定了<伤逝>不仅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同时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婚俗是近二十年辽宁社会变迁较活跃的因素之一,是衡量这一传统乡土社会变革广度与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从婚俗礼仪习俗的角度考察城乡婚俗的变化,并借以说明婚俗嬗变的原因,关注人的社会活动及其思想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呈现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其特征主要有:多是偶然事件引起,突发性强;一般发生在官与民和利益集团之间;演变为“直接利益冲突”的危险性高;有泛化的发展趋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思想心理上的,也有社会现实的因素,但更多的源于社会现实。政府应通过倡导和谐理念,提高公信力,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等,来化解这类矛盾,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