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正在中央电视台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现场观众和海内外亿万华人一起给一位老人过了她105岁的生日。她就是中国健在的年龄最长的女红军——王定国。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  相似文献   

2.
7月11日上午.包头市纪念建党8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绘画作品展隆重开幕。此次书画展荟萃了包头市老中青三代书画家300余幅精品力作。他们用自己的作品热情讴歌了我党的丰功伟绩。弘扬长征精神、歌颂包头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作品主题鲜明,内容健康。风格多样,充分表达了书画作者对党的炽热感情.对党的生日真诚祝福和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同时也是为广大市民送上的一道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前,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美国记者斯诺据此完成了著名的《西行漫记》,日本学者冈木隆三也有《中国革命长征史》传世。而在我国,虽然回忆长征的文章数不胜数,但却没有人对这段“家史”进行全面的记述。直到《中国红军长征记》问世,才有了第一部由中国人写成的长征史。该书的作者就是现年71岁的老人郑广谨。郑广谨本不是作家,也未曾投身红军长征,他能完成《中国红军长征记》这部煌然巨著,有着极为艰难的跋涉和攀登。1930年冬天,郑广谨出生在皖南绩溪一个大山沟里,因为家穷,他只断…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的历史轨迹姚涤新今年,是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60周年。回顾当年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必将激励我们继往开来,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红一方面军长征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5.
王增勤 《老年人》2009,(4):44-45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长征之初,红军很顺利地通过了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二三道封锁线,但深入湖南腹地后,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发生了惨烈的湘江之战,损失惨重。红军为什么能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通过前三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6.
在举国上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为使我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达到更高的新目标,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富民兴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文中阐述了“红军的创建,红军长征和哈达铺在长征中的历史地位,长征精神永不忘和‘新长征,奔小康,让农民群众富起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前三部分颂扬长征精神,第四部分主要写要让宕昌人民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方法和路子。通过宕昌3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宕昌农民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唐正芒 《老年人》2006,(10):42-43
中国革命历史上著名的“延安五老”中,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董必武4位老人都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董老、徐老、谢老被编在红一方面军干部休养连,林老担任红军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和总供给部长。漫漫长征路上,尽管中央对他们给予了特别照顾,但4位老人从不,搞特殊  相似文献   

8.
战士风采 英雄本色──老红军石邦智印象记李东,胡燕石邦智和他的夫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邦智同志。当年长征,他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名“红小鬼”;南泥湾大生产,他是八路军的一等劳动英雄。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他...  相似文献   

9.
长征开始时。受命为红五军团的中央代表。担负殿后掩护任务 1934年,在第5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军屡战失利,形势日趋严重。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  相似文献   

10.
一担公文箱     
一担公文箱刘兵眼前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头发稀疏花白,额头褶皱纵横。但他身板硬朗,动作麻利,特别是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让人感到他雄风不减当年。他就是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胡林芝。胡老平时寡言少语,可一提起长征,回忆长征中的人和事,只要话匣一开,就眉飞色舞...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民政部离退休干部局于1996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杯柔召开老部长座谈会,范宝俊副部长到会主持并讲了话。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王国权、张邦英、卓雄、袁血’卒、史怀壁、黄庆熙、潘友河、廖经天、章明九位老部长。座谈中他们回忆起红军长征这段经历,都是记忆犹新,历历在国,虽然年事已高,但心胸豁达,情绪高昂,可谓谈笑风生。老部长们一致认为,红军长征所取得的胜利与当时同敌人的斗争,同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斗争,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息息相关,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对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一切都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记老红军陈鹏蒋受安60年的风雨,把他这个当年机灵的"红小鬼"变成了饱经沧桑。行动迟缓的老人。然而,长征的路还在他的脚下步步延伸,长征的旗还在他的手中高高举起。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无私无畏,克勤克俭,一生都在发扬红军艰...  相似文献   

13.
将星闪耀长征路──红军长征中的湘籍将领侧记夏远生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丽史册上,数以千百计的湘籍红军将领战功赫赫,英名永存。这里撷取若干闪光的情节片断,谨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长征先遣屡建成奇功拉开长征序幕的是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慕名到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西万村采访该市惟一健在的老红军李国平。李老今年虽然已经90岁了,但精神矍铄,每天还看报下棋。一谈起长征,李老长叹一声.说:“长征太苦了!如果没有战友的舍命相救.我早已牺牲在大雪山上了!”  相似文献   

15.
陈卉 《当代老年》2006,(12):32-33
“让历史告诉未来” 雪山、草地、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纷繁的战事、伤病的折磨…… 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空间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倒在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经历过长征的人们又有多少长眠在日后漫长的革命征服中,即使今天健在的老红军也已到了生命的暮年。英雄老矣,然而正是这些逝去的活着的英雄们,为改变中国的命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书写了—部大气磅礴的红色史诗。历史不能忘了他们! 为纪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特别策划:寻访健在的红军长征亲历者。让广大读者和这些老红军战士—起重温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相似文献   

16.
陈卉 《当代老年》2006,(10):28-30
“让历史告诉未来” 雪山、草地、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纷繁的战事、伤病的折磨…… 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究竟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倒在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经历过长征的人们又有多少长眠在日后漫长的革命征程中。即使今天健在的老红军也已到了生命的暮年。英雄老矣.然而正是这些逝去的活着的英雄们,为改变中国的命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书写了—部大气磅礴的红色史诗。历史不能忘了他们!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特别策划:寻访健在的红军长征亲历者。让广大读者和这些老红军战士—起重温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相似文献   

17.
何立波 《老年人》2015,(5):39-41
写于甘肃岷县旋窝村的《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创作的《七律·长征》,是他最重要的长征诗词之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都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  相似文献   

18.
弘扬长征精神,汲取红色精神精华,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本文以红军在长征中的革命纪律与群众工作为主题,从革命纪律与群众工作对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红军在长征中的革命纪律与群众工作内容和红军在长征中的革命纪律与群众工作的现代启示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江西电视台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举办的大型“红歌系列会”在井冈山吹响“红歌集结号”以后,引发了全国城乡学唱红歌的热潮。文中从当代“红歌热”兴起的背景和根源、红歌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价值实现新途径等诸角度进行了多层次的透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鹰 《当代老年》2011,(7):31-31
有位80岁老人在公园等人下棋的时候,碰到一位画家。攀谈中画家知道老人靠下棋打发日子,就建议老人不如学绘画。老人说:“我连画笔怎么拿都不知道,怎么作画呢?”画家说:“你可以去试一试呀。”老人一想,对呀,不试怎么知道呢?这一试,老人竞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以后,老人成了美国著名画家,此人就是哈里·利伯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